三角形的中位线教学设计 下载本文

内容发布更新时间 : 2024/5/20 10:04:46星期一 下面是文章的全部内容请认真阅读。

18.1.2 三角形的中位线教学设计与反思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理解三角形的中位线的概念;掌握三角形中位线定理的证明 2、灵活应用三角形中位线定理进行有关的论证和计算 过程与方法

经历探索、猜想、证明的过程,进一步发展推理论证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结合实际问题,进一步理解三角形中位线的概念及性质,培养创造性思维和理解归纳、类比、转化等思想方法。 重点难点

重点:经历三角形中位线的性质定理的形成过程,并能利用它解决简单的问题。

难点:训练说理的能力和辅助线的添加方法。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 明确目标

如图,A、B两点被池塘隔开,不能直接测量长度。怎样才能测出A、B两

A点间的距离呢?

(设计意图:通过实际问题引入课题,让同学们体会 数学来源于生活服务于生活)

1

CB

利用多媒体出示学习目标: 1、了解三角形中位线的概念 2、掌握三角形中位线定理的证明

3、灵活应用三角形中位线定理进行有关的论证和计算 二、引导自学 合作探究 1、认识三角形中位线概念

请同学们按要求画图:画任意△ABC,取AB、AC边中点D、E,连接DE. 定义:像DE这样,连接三角形两边中点的线段叫做三角形的中位线. 2、探究思考

问题1:一个三角形有几条中位线?

问题2:三角形中位线与三角形中线有什么区别?

(设计意图:这两个概念容易混淆,通过画图比较,巩固学生对中位线概念的理解,培养学生严谨细致的学习习惯。)

问题3:如图,DE是△ABC的中位线,DE与BC有怎样的关系? 问题4:度量一下你手中的三角形,看看是否有同样的结论?并用文字表述这一结论

猜想:三角形的中位线平行于三角形的第三边且等于第三边的一半

已知,如图,D、E分别是△ABC的边AB、AC的中点. 求证:DE∥BC,DE=

1BC. 2分析:所证明的结论既有位置关系,又有数量关系,联想已学过的知识,

2

可以把要证明的内容转化到一个平行四边形中,利用平行四边形的对边平行且相等的性质来证明结论成立,从而使问题得到解决,这就需要添加适当的辅助线来构造平行四边形.

如图,延长DE到F,使EF=DE,连接CF,由△ADE≌△CFE,可得AD∥FC,且AD=FC,因此有BD∥FC,BD=FC,所以四边形BCFD是平行四边形.所以DF∥BC,

DF=BC,因为DE=1DF,所以DE∥BC且DE=1BC.(也可以过点C作

22CF∥AB交DE的延长线于F点,证明方法与上面大体相同)

三角形中位线的定理:三角形的中位线平行于第三边并且等于第三边的一半。

(设计意图:先由直观的方法感知DE与BC在位置与数量上的关系,再用说理的方式来证这一关系,此举既满足了学生探求新知的欲望,获得成功的体验,又刺激学生进行更深入的探求。) 三、展示交流 精准点拨 小试牛刀

1. 如图,△ABC中,D、E分别是AB、AC中点. (1)若DE=5,则BC=

(2)若∠B=65°,则∠ADE=

ACEDB(3)若DE+BC=12,则BC=

2.已知△ABC各边的长度分别为3cm,4cm,5cm,则连接各边中点构成的三角形的周长为( )

A 2cm B 7cm C 5cm D 6cm

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