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师范大学人文地理学期末复习资料(有答案) 下载本文

内容发布更新时间 : 2025/1/5 17:37:43星期一 下面是文章的全部内容请认真阅读。

人文地理学复习资料总汇

第一章:绪论

1.人文地理学的概念:以人文现象为研究主体,关于人类活动的空间差异,和空间组织以及人类利用自然环境的科学。

2.世界人文地理学发展中的重量级人物有哪些?其主要的成就是什么? 答:亚历山大.冯.洪堡 卡尔.李特尔

3.人文地理学的主要研究方法:a系统分析与实地调查,b问卷调查座谈会和社会统计学方法,c 描述法和比较法d 地图方法e数学模型和经济分析法f 地理信息技术,多媒体技术和网络技术 g 计量模型

4.人文地理学研究主要的方法论:a 经验主义方法论b 实证主义方法论 c结构主义方法论 d 人本主义方法论

5.概念: 环境决定论:简称决定论,他强调自然环境对社会发展起决定性作用。 6.挑战与应战学说:P41英国历史学家汤因比关于挑战与应战的理论 7.或然论:(可能论)他不是强调环境在人地关系中的决定性的作用而是注重人对环境的适应与利用方面的选择能力。

8.人地协调论:a 人类应顺应自然规律,充分合理地利用地理环境。b 要对已经破坏的不协调的人地关系进行优化调控。

第二章:人文地理学的研究主题与基本理论

1.详述文化景观的主要组成成分: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物质文化景观是物质文化的外在表现,主要是指人造的实物景观,跟人类生活和生产活动相关。如装饰品、建筑、雕塑景观等。帮助人们认识世界的语言、科学思想、哲学、教育等,约束人们社会行为的道德、法律、信仰等内容,体现人们美学感受的文学、美术、音乐、戏剧等,反映社会组织形式的制度、机构、风俗习惯等。

2.文化地理学研究的主要课题:文化区,文化扩散,文化生态学,文化整合,文化景观。 3.文化区的类型:形式文化区,功能文化区,乡土文化区。综合文化区。

4.文化扩散的类型:扩展扩散(接触扩散,等级扩散,刺激扩散)迁移扩散。 5.对比文化适应和生物适应的异同:

6.概念,文化景观:是居住于该地的某文化集团为满足其需要,利用自然界所提供的材料,在自然景观的基础上,叠加上自己所创造的文化产品。

7.文化整合:在一个文化系统内,各文化层次,各层次的文化特征在功能上形成协调,这就是该文化系统形成的文化整合。

8.文化扩散:文化的时间现象。文化扩散是指思想观念、经验技艺和其他文化特质从一个社会传到另一个社会,从一地传到另一地的过程,又称文化传播,是基本的文化过程之一。 9.文化区:是指某种文化特征或者具有文化特征的人的群体在空间上的分布。 第三章:人文地理学的研究方法

1.举例说明影响人口分布的因素:自然因素(a 气候对人口分布的影响主要通过气温和雨量实现,气候较为适宜的中低纬地区成文人类密集的地区b 人口分布多趋向于低水平地区c 土壤是发展农业生产最基本的物质基础d 水体‘水源和交通载体和通道’e 矿产资源等的开发对人口分布的影响),社会经济因素(生产力水平),政治因素(短时间内可改变分布状况),人口政策,文化因素。

2.举例说明人口迁移的基本空间形式:a 大部分的移民只是短距离的迁移,长距离的倾向于迁移到大的工商业中心b 乡村人口向城市或其他地区的迁移具有阶段性。C 两地间的净迁移量在总迁移量中所占比重不大。d 乡村居民比城镇居民更富迁移性。e 短距离的迁移以女性居多,在较富冒险性且举例遥远的迁移中男性居多。F 大部分移民是年轻人,由祖国携家带眷全家移出是很少见的。G 迁移的主要方向是从农业地区迁移至工商业中心,迁移的主要动机以经济为主。

3.举例说明影响人口迁移的基本因素:a 因环境的变化而产生的刺激因素(经济方面,寻找可以改善物质生活条件的“机会”。政治因素。文化因素。生态环境的变化。)b 个人动机变化产生的因素。

4.试说明世界和我过人口分布的基本规律:A,世界:世界人口分布极不平衡,世界人口在各大洲分布也极不平衡,世界人口分布表现出明显的趋向性,趋向暖温地区,低平地区和岸边。B,我国:主要分布在中东部,西部自然条件稍好的地区,从黑河---腾冲一线划分我国人口分布。

5.简述农业革命之前,农业革命期间,工业革命期间人口增长的特点:A,农前:极低的人口密度;高出生率和高死亡率;人口分布和迁移。B,农间:婴儿存活率低,阶段性的饥荒和低营养,对流行病的抵抗力差,高出生率,高死亡率,死亡率呈现大幅度波动状态,出生率也相应变化,平均寿命低。C,工间:a人口死亡率下降b人口出生率先是上升,19世纪后半期后,逐渐下降c世界人口增长幅度明显加大(发达国家出生率和死亡率下降,发展中国家后期死亡率才开始下降,出生率却居高不下)。

6.简答现在世界人口增长趋势:A,世界人口的第一个10亿用了近100万年的时间.。B,19世纪初—1930年,世界人口实现了第二个10亿的增长过程。C,20世纪30年代以来,人口加速增长,到1960年发展至30亿。D,1960—1975, 40亿E,80年代以来,人口出生率下降 F,1987—1999 60亿。G 尽管人口增长率下降,由于世界人口的基数巨大,世界人口总是持续增长。

7.论述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人口转变模式:A,西北欧模式:经济增长促使生活方式的改变和生活质量的提高,社会经济结构及其功能也随之变化,导致出生率和死亡率自然平稳,缓慢下降。B,日本模式:采取强有力的认为干预生育行为的措施“优生法”,人口转变快。C,印度模式:生育控制弱,由于文化传统和特定的国情,导致实效不大。(经济)D,中国模式:经济发展水平较低,生育控制因素作用更强,内部差异大,多种人口转变阶段同时并存。

8.影响人口增长的因素是什么?:A,地理环境:a,是人类生存发展的自然物质基础,人是自然环境长期发展变化的结果。b,自然环境为人提供生存资料,人从事的物质生产条件来源于自然。c,自然环境的优劣对人口发展,分布,密度也会产生大影响。B,社会机制的作用:经济发展水平,技术条件,文化及政策等。

9.名词解释:人口构成:是指按人口的自然、社会经济和生理等特征划分后的各组成部分所占的比重。(1.人口自然构成;2.人口地域构成;3.人口社会构成。)

10.适度人口:是一个国家或地区最适宜的人口数量,它实际上是一种理想的人口数量。 11.人口迁移:人们出于某种目的,移动到一定距离之外,改变其定居地的行为。(暂时离

开居住地的人口位置变动叫人口流动。)

12.人口转变:指由传统人口再生产类型(高出生率,高死亡率和低自然增长率)向现代人口再生产类型(三低)的过渡。

第四章:人口、人种和民族

1.种族与民族的区别:①内涵之别 种族是人类发展初期形成的有共同体质特点的人群。而民族是指人们在历史上形成的有共同语言、共同地域、共同经济生活以及表现在共同文化上的共同心理素质的稳定的共同体。 ②外延之别 同一种族,可以分属不同的民族。③标志之别 种族一般是以肤色、发色与发型、眼色、头型、面型、鼻型、血型等体质特征为标志划分的。而民族则是以语言、地域、经济生活和心理素质等社会因素为标志划分的。 ④属性之别 种族是在人类历史的早期人类各集团长时间生活在不同的地理环境下产生的,属自然现象,绝无优劣之分,种族主义者鼓吹的“种族优越论”是反科学的谬论。而民族是社会实体,这一人们的共同体,并不是自古就有的,也不是永世长存的,而是人类社会发展到一定历史阶段的产物,将来,当全世界进入共产主义时代以后,随着各民族的高度发展和繁荣,民族差别将逐渐消失。因此属社会属性。 ⑤数量之别 世界上的种族,主要有三种:白种人、黄种人和黑种人。而民族的种类很多,根据粗略统计,大致有近200个,并且各民族人口的数量差别很大。

2.世界种族的划分及其分布:划分为三类:白种人,黄种人,黑总人(白色种族群,黑,黄,棕色种族群)。白色人种主要分布于欧洲、北非及亚洲的土耳其、伊朗、伊拉克、阿富汗、巴基斯坦、孟加拉、印度等地。近几百年来,随着殖民主义的扩张,又逐渐分布于美洲、南非和大洋洲等地。黄色人种主要分布在亚洲东部的中国、朝鲜、日本、蒙古、苏联的西伯利亚、中南半岛、印度尼西亚等地,美洲的印第安人,欧洲的马扎尔人、芬兰人也属黄种人。黑色人种主要分布于非洲、大洋洲、印度南部、斯里兰卡、美拉尼西亚、加里曼丹等地。

3.世界范围内民族的迁移与集聚主要表现在哪些方面:

A印第安人由亚洲向美洲的迁移。B非洲黑人的被迫迁移。C西班牙人和葡萄牙人向拉丁美洲迁移。D英国人和法国人在北美洲的集聚E,美国城乡中的其他民族聚居地。

4.民俗的类型:物质民俗,社会民俗,礼仪民俗,精神民俗,口承语言民俗,民间艺术传承。 5.概念,地理人种:地理条件对体制,血型系统,免疫系统和遗传基因上有一定影响,导致地理区范围内的人群具有一定共性,这些人群就叫地理人种。

6.民俗:是指一个民族或一个社会群体在长期的生产实践和社会生活中逐渐形成并世代相传,较为稳定的文化事项,简单概括为民间流行的风尚,习俗。 7.种族主义:种族主义是一种自我中心的态度,认为种族差异决定人类社会历史和文化发展。 8.理解民俗形成与地理环境的关系:A,民居:建筑材料,山坡与平原。 建筑布局,商品房和瓦房。B饮食,比如四川盆地潮湿,吃辣椒驱寒散湿。广东夏天气候炎热,靠海,喜清谈食物。C服饰,新疆,衣服只有单边袖。早穿棉袄,午穿纱,围着火炉吃西瓜。

第五章:农业的起源和发展

1.分析比较世界五大文明起源的地理环境条件:p141

A.埃及:它位于尼罗河下游,尼罗河是非洲最长的河流,水量丰富,且有定期洪水还带来富有营养的淤泥,有利于小麦的种植。另外,埃及东有西奈沙漠,西有利比亚沙漠,南有沙漠、

瀑布,北有大片河口沼泽,形成良好的防守条件。尼罗河航运方便,既有利于运输与对外交流,加上农业的发达,这都对形成著名的金字塔文明提供了必要条件。

B.巴比伦:巴比伦位于中东的幼发拉底河与底格里斯河之间,属于肥沃的新月地区。河水灌溉有助于小麦生长,这样,小麦的产量比较高。

C.印度:印度文明起源于位于今巴基斯坦境内的印度河中下游地区。印度河起源于青藏高原的西部群山中,向西南注入阿拉伯海。河水除高山冰雪补给外,还有夏季从海洋吹来的西南季风雨水补给。该地的水文、气象条件的配合十分有利于小麦的种植与高产,这是印度成为文明古国的重要原因。

D.中国:中国文明起源主要集中于黄河中、下游地区黄河的各支流上。从夏商周三朝的经济、政治的核心地区来看,主要集中在河南安阳,经郑州、洛阳到陕西渭河流域的西安这个马蹄形的地区。这个地区,从地形上看,恰好是黄土高原的边缘地区,黄土质地疏松,含矿物质多,有利于土地的开垦和作物的种植。在气候上,这个马蹄形地区恰好是年降雨量在600--650mm的地区。该地区雨热同期,适合作物生长。

E.墨西哥、玛雅和印加:高温多雨,通气条件好,适合玉米生长。

2.阐述原始农业的特点及区域分布:A.特点:原始社会生产力水平极端低下,生产工具极其简陋,石头和木棍是最初的生产工具,人们几乎完全依赖于自然,靠集体捕鱼、打猎、采集食物为生。B.区域分布:现在热带地区还保留这种农业类型,其主要地区包括:a.南美洲的亚马孙地区。b.非洲中部的刚果地区。c.亚洲的新几内亚、东南亚一些雨林地区。P127 3.传统农业的基本类型是什么:旱作农业、水稻农业、地中海农业、游牧业。P132 4.比较东西方传统农业的特点:p128

5.阐述现代农业的主要特点及其他地域类型:A.特点:a.率高,产品提供给非农业人口。b.劳动力少,多依靠机械和现代科技成果。c.单产高。d.生产规模大,现代农场。e.社会化程度高,工农商一体化。B.域类型:种植园农业、谷物农业、牲畜育肥农业、乳品业、市场园艺农业、大牧场

6.观光农业的概念及景观:观光农业,是一种以农业和农村为载体的新型生态旅游业。

第六章:工业的出现和工业区位

1.理解工业革命的概念:工业革命(The Industrial Revolution ),又称产业革命,发源于英格兰中部地区,是指资本主义工业化的早期历程,即资本主义生产完成了从工场手工业向机器大工业过渡的阶段。工业革命是以机器取代人力,以大规模工厂化生产取代个体工场手工生产的一场生产与科技革命。

2.世界上主要的工业区有哪些:A北美工业带(新英格兰格兰区、中大西洋工业区、莫霍克河谷区、匹兹堡-伊利湖南岸区、大湖西岸工业区、圣劳伦斯河谷-安大略工业区、东南工业区、海湾工业区、弗罗里达中部工业区、西海岸工业区)B.欧洲工业带(英国工业区、莱茵-鲁尔工业区、莱茵中部工业区、意大利北部工业区)。C.俄罗斯与乌克兰工业带(中央工业区、伏尔加工业区、乌克兰工业区、库兹涅茨克工业区). D.日本工业带(京滨工业区、阪神工业区、中京工业区、北九州工业区)。E.其他国家的工业区(拉美工业区、亚洲工业区、非洲工业区、澳大利亚与新西兰工业区)。P167

3.:影响工业分布的因素有哪些:自然条件(地形、气象、水文)资源条件、能源条件、市场条件、劳动力条件、工业发展的环境条件、区域协作和全球一体化。P174

4.工业分布的新变化表现在哪些方面:A.钢铁工业:被新兴工业所取代,在发达国家呈下降或停滞状态一些发展中国家钢铁生产能力持续增长。B.纺织业与成衣业:世界纺织业不断向发展中国家转移,发达国家纺织业日趋衰落,而发展中国家纺织业则急速上升,生产地域专门化程度日益提高;成衣行业中,时装业多分布于一些著名的大城市,标准化成衣则分布于劳动力成本低的地区。C.汽车制造业:目前,汽车制造业已成为发达国家国民经济的支柱,在很多发展中国家发展战略中也有重要地位。被认为是全球最大的产业。D.电子信息工业p181

5.主要的工业区位论有哪些:韦伯工业区位理论(他认为影想工业生产布局的主要因素有原料、燃料费用、劳动成本、运费以及集聚等。理想的工业区位和企业厂址,应当选择在生产费用最低的地点。运费起着决定性作用,工资影响可以引起运费定向区位产生第一次“偏离”,集聚作用又可使运费、工资定位产生第二次“偏离”,即在运费、工资、集聚三者关系中寻求最佳区位,并以此为基础,联系其他因素对区位的影响)。P179 第七章 聚落与城市化

1.概念:A.城市化:城市化是农业人口转化为非农业人口、农村地域转化为城市地域、农业活动转化为非农业活动的过程,是社会经济发展的必然结果,是社会进步的体现,是一个国家社会经济发展的必然结果。P203 B.城市体系:城市与城市、城市与地区之间实质上存在着固定联系与等级结构。也就是说,一定区域内,性质不同、规模不等的城市是互相联系、互相依赖、互相补充的,进而形成一个统一的城市地域体系。在体系内部不断进行内部、能量、人员、信息的交换。这种不同地区,不同等级的城市结合为固定关系和作用的有机整体,这就是城市系统(城市体系)。P222 C.首位度:第一大城市人口是第二位城市人口的倍数,首位度大于2的城市规模分布一般可称为首位分布。

2.简述城市区位与自然环境、交通、文化、经济的关系,试以具体城市为例::①受地形因素影响,城市多分布在农业基础好、交通便利、土壤肥沃、人口密集的平原地区,而高原和山区城市较少。②受气候因素影响,城市多分布在气候适宜的中纬度沿海平原地区,而湿热的热带雨林地区、干旱的沙漠地区、寒冷的高山、高原、高纬度地区城市极少。③受河流因素影响,城市多分布在地势平坦、灌溉便利的沿河两岸和河口的冲积平原地区,而远离河流、灌溉不便的地区城市少见。④受自然资源分布因素的影响,许多城市坐落在矿产资源产地附近。⑤受交通因素的影响,城市多分布在交通发达的沿海、沿江、沿铁路干线、沿高速公路干线或交通枢纽位置,而深居内陆、交通不便的城市不多。⑥受政治、军事、宗教等因素的影响,许多城市建在政治中心、军事重镇或宗教活动中心。 ??城市区位分析与区位选择:①城市的自然地理区位:是指城市与地形、气候、河流、湖泊、海洋等自然地理事物的空间关系。 ②城市的经济地理区位:交通运输(株洲)、矿产资源(大庆)、旅游资源(桂林)、商业贸易等。 ③政治文化地理区位:国家政策(深圳)、外交、宗教(拉萨)、军事、科技教育(班加罗尔)等。 P2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