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 资本和剩余价值. 下载本文

内容发布更新时间 : 2024/6/26 8:47:27星期一 下面是文章的全部内容请认真阅读。

第三章 资本和剩余价值

一、学习的目的和要求

本章是在上一章所阐明的劳动价值论的基础上,通过对资本主义生产过程的分析,阐明马克思创立的剩余价值生产理论。主要应了解剩余价值的来源和资本的本质,认识资本主义生产就是剩余价值的生产。明确剩余价值规律是资本主义的基本经济规律。本章还进一步阐明了与剩余价值理论有密切联系的资本主义工资理论,从而揭示了资本主义经济制度下资本家剥削工人的实质,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根本对立的经济根源。 二、需要把握的知识点

资本主义经济制度产生和资本的原始积累;劳动力成为商品是货币转化为资本的前提;剩余价值的生产过程及其意义;剩余价值生产的两种基本方法;剩余价值规律是资本主义基本经济规律;资本主义工资的本质及其形式。 三、本章的重点和难点

剩余价值的生产过程;剩余价值生产的方法;剩余价值规律是资本主义的基本经济规律;资本主义工资的本质。 四、阅读书目 1.马克思:《资本论》第1卷第4章第3节,第5章第2节,第10章。 2.恩格斯:《〈雇佣劳动与资本〉1891年版导言》。《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

卷,第341~348页。

五、本章的基本内容介绍

第一节 货币转化为资本

一、资本总公式

货币本身不是资本,在前一章讲过,货币是商品交换的最后产物。另一方面,货币又是资本的最初表现形式,即资本最初表现形态是一定数量的货币。我们比较一下它们的流通形式就可以看得清楚。

作为货币的货币,它的流通公式是W-G-W。在这个公式里,商品生产者首先出卖自己的商品取得货币,再用货币去购买自己所需要的商品,这是商品流通形式,货币是在商品流通中发挥作用。作为资本的货币,它的流通公式是G-W-G流通形式,货币是在资本流通中发挥作用。这两个公式即有共同点,又有区别。

形式上的区别:

(1)买和卖的对立的两阶段具有相反的次序。 (2)货币在这两种流通形式中的作用不同。 本质的区别:

(1)它们的目的或动机不同。 (2)它们的内容不同。 (3)它们的运动限度不同。

(4)这两种流通都是价值的运动过程,但二者是有区别的。

二、资本总公式的矛盾 (一)资本总公式的矛盾

G-W-Gˊ这个总公式的矛盾何在呢?从资本流通形式上看,它是和价值规律相矛盾的。

(二)解决资本总公式矛盾的条件

货币究竟怎样转化为资本呢?价值增殖与等价交换的矛盾又怎样得到解决。马克思指出:“货币转化为资本,必须根据商品交换的内在规律来加以说明,必须在流通领域中,又必须不在流通领域中,这就是问题的条件。

剩余价值不能从流通中产生。在流通中,无论是等价交换,或者是不等价交换,都不能产生剩余价值,货币也就不能转化为资本。如果是等价交换,只是以货币为媒介,交换价值形式,即由商品形式变成货币形式,或由货币形式变成商品形式,价值不会增殖。如果是不等价交换,也不可能增殖价值。假定有经下三种情况:

第一种,商品生产者之间贵卖贱买,这种情况似乎会产生剩余价值,其实不然。

第二种,商品生产者狡猾欺诈,投机取巧,这一方总是欺骗那一方的钱。其实,这也只是重新分配价值而已,你所得的,正是别人所失去的。从总体上说,价值仍然没有增殖,流通中的价值总量不管其分配情况怎样变化都不会增大。 第三种,只高价卖给消费者,如,商品生产者将商品高价卖给不从事生产的社会集团,如牧师、官吏等,这样会生产剩余价值吗也不能。因为这些人手中的货币是凭借他们的特权从生产者那里无偿地占有的。他们被卖者多取得去的货币,也只不过是这部分货币的转移,价值并没有增殖。综上所述,剩余价值不能在流通中产生。

剩余价值又不能离开流通产生,价值增殖不在流通中产生,但又不能离开流通而产生。所以,解决资本总公式的矛盾,剩余价值不能从流通中产生,但又不能离开流通领域产生,这就是解决资本总公式的矛盾的条件。 在G──W──Gˊ的流通中,剩余价值是怎样产生的呢?价值增殖不会发生在货币上,无论是作为购买手段还是支付手段,只是实现所购买的商品的价值,价值增殖是否发生在商品上,但不能发生在商品的价值上,因为在流通中,商品价值只能发生形态的变化,而不会自行增殖,因此,价值增殖一定发生在商品的使用价值上,也就是说,货币所有者必须在市场上买到一种特殊的商品,这种商品的使用价值能创造也比自身价值更大的价值,这种商品就是劳动力。 三、劳动力的买和卖 (一)什么是劳动力

所谓劳动力是人们的劳动能力,它包括脑力和体力的总和,是存在活的人体中的。

(二)劳动力成为商品的条件 1.劳动者必须在法律上成为自由人,能够把自己的劳动力当作商品来出卖。 2.劳动者必须是自由到一无所有的无产者,它没有生产资料和生活资料,只有出卖劳动力。这个条件是在封建社会逐渐瓦解,小生产者不断破产过程中形成的。

(三)劳动力商品价值

劳动力既然成为商品,也就应和其他商品一样,也就应具有使用价值和价值两个因素。

为了给资本主义生产源源不断地提供和输送具有一定劳动技能的劳动力,劳动力价值的总和中应该包括:(1)为维持劳动者的生存所必需的生活资料的价值;(2)为维持劳动者家属所必需的生活资料的价值,以便有新的劳动力来补充因病、残、老、死而退出市场的劳动力;(3)劳动者学习专门的劳动技能所需要

的教育或训练的费用。因此,总起来说,劳动力的价值是由生产、发展、维持和延续劳动力所必需的生活资料的价值来决定的。

劳动力价值规定上的特殊性,在于它“包含着一个历史的和道德的因素。 劳动力商品价值的最低限度,就是维持劳动者身体所必不可少的生活资料的价值。如果劳动力的价格降低到这个最低限度,那就意味着在降低到劳动力价值以下,这样一来,劳动力就只能在萎缩状态下维持其再生产。 (四)劳动力商品的使用价值

劳动力商品的最大特点在于它的使用价值的特殊性,一般商品被时,随着使用价值逐渐消失,价值逐渐消失或逐渐转移,劳动力这种商品就不同,在被消费时,它能产生新的价值,而比劳动力本身的价值还要大,劳动力的使用价值就是劳动,而劳动是创造价值的,所以,货币所有者在使用劳动力的过程中,不仅得到本身的价值,而且产生了一个比自身更大的价值,资本家在购买劳动力时正是看中了这一点,劳动力的使用价值是价值的源泉,由此可见,货币要成为资本,必须以劳动力成为商品为前提。

(五)揭露劳动力买卖自由平等的虚伪性

这里我们只是笼统地讲劳动力这种特殊商品是剩余价值的源泉,是货币转化为资本的关键,至于劳动力商品在消费过程中究竟如何生产出剩余价值的,以及这些剩余价值是通过怎样的办法巧妙而又奇怪地流入资本家的口袋里,并没有涉及,现在我们就来研究一下这个问题。

第二节 剩余价值的生产过程

一、劳动过程和价值增殖过程

(一)资本主义生产过程首先是生产使用价值的劳动过程

所谓劳动过程就是劳动者以自己的具体劳动改变劳动对象的形态,使之适合人们所需要的过程,过程的结果,生产出一定的有用物。劳动过程作为资本主义的劳动过程有两个特点:

1.工人的劳动已经属于资本家而不属于自己,因而,工人只能在资本家的指挥和监督下劳动,劳动的力也表现为资本的力。

2.工人劳动生产出来的产品不是属于工人自己,而属于资本家所有。这两个特点,就决定了资本主义制度下的劳动,是一种强制性的劳动,而成了工人一种痛苦和沉重的负担。劳动过程是资本主义生产过程不可缺少的一个方面。如果工人不从事物质生产劳动,劳动的结果不能提供一定的产品,价值增殖就成了一句空话。因为剩余价值只能凝结在商品的使用价值中,但资本主义生产的本质又在于剩余价值,而不在于使用价值。 (二)价值增殖过程

价值增殖过程不外是超过劳动力价值而延长了的价值形成过程。 1.价值形成过程

在生产过程中,生产商品所消耗的全部劳动形成商品的价值,它不仅包括生产过程中工人支出的活劳动,而且包括过去已经消耗在生产资料上的物化劳动。这样,价值形成过程既是活劳动创造新价值的过程,又是物化劳动即生产资料的旧价值的转移过程。这两重过程是以生产商品的劳动二重性为基础的。工人的具体劳动生产使用价值同时转移生产资料的旧价值。另一方面,劳动者在生产商品的劳动过程中支出了一定量的抽象劳动,这一定的抽象劳动凝结到商品中形成新价值。这两部分价值加在一起,就构成了商品的价值,资本家就是按照这个价值出卖商品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