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职法律硕士专业综合课(中国法制史)-试卷4 下载本文

内容发布更新时间 : 2024/6/27 3:33:09星期一 下面是文章的全部内容请认真阅读。

在职法律硕士专业综合课(中国法制史)-试卷4

(总分:64.00,做题时间:90分钟)

一、 单选题(总题数:18,分数:36.00)

1.一、单项选择题。下列各题给出的四个备选项中,只有一个选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在答题卡上将所选项字母涂黑。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清朝最高监察机关是( )。 A.都察院 √ B.御史台 C.审刑院 D.大理寺

明、清时期的中央最高监察机关称为都察院,故选A项。御史台是隋、唐、宋、元时期的中央最高监察机关名称,后被明太祖朱元璋改为都察院。审刑院是宋朝独有的监督三法司的皇帝御用机关。大理寺是明、清时期中央刑事案件的复核机关,但北齐至宋朝时期是审判机关。 3.清末司法改革,在诉讼程序上实行( )。 A.三级两审制 B.三级三审制 C.四级两审制 D.四级三审制 √

清末的司法系统分为四级:大理院、高级审判厅、地方审判厅和初级审判厅;实行三审终审制,即审级上实行四级三审制,故选D项。注意:在此将各时期的审级制度归纳如下:清末和北洋政府实行四级三审制度;南京国民政府实行三级三审制度;工农民主政权实行四级两审制度;解放区人民法院体制完善后,实行三级三审制度;新中国为四级两审制度。

4.我国历史上第一部比较系统的封建成文法典是( )。 A.《刑书》 B.《禹刑》 C.《九章律》 D.《法经》 √

我国历史上第一部比较系统的封建成文法典是战国时期李悝制定的《法经》,它开创了我国封建成文法典编纂的先河,被誉为中国历史上的“汉谟拉比法典”。故选D项。 5.首次将封建成文法典总则篇置于律首的是( )。 A.《九章律》 B.《曹魏律》 √ C.《晋律》 D.《北齐律》

《法经》中的法典总则称为“具法”,商鞅改法为律,将“具法”改为“具律”,秦、汉时期的法典将总则都称为“具律”,且篇目不在法典之首,《曹魏律》将“具律”改为“刑名律”,置于律首。故选B项。 6.汉武帝之后,汉朝的立法指导思想是( )。 A.明德慎罚 B.德本刑用 C.德主刑辅 √ D.明刑弼教

汉初实行“无为而治”的立法指导思想,“黄老学说”的核心就是“无为而治”。到了汉武帝时期,董仲舒在提出“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主张时,系统地阐述了“礼法并用、德主刑辅”的思想,这种思想经过升华,被汉武帝所认可,继而成为立法指导思想。故选C项。“德本刑用”是唐朝的立法指导思想。“明德慎罚”是西周时期的立法指导思想。“明刑弼教”是明朝的立法指导思想。 7.西周时期将民事诉讼费用称为( )。

A.束矢 √ B.钧石 C.质剂 D.傅别

西周时期将民事诉讼费用称为“束矢”,将刑事诉讼费用称为“钧石”,将买卖契约称为“质剂”,将借贷契约称为“傅别”。故选A项。

8.关于南京国民政府立法体制和法律制度的表述,正确的是( )。 A.南京国民政府的“六法”体系专指由六部法典构成的法律体系 B.国民党的法律制度属于大陆法系 √ C.判例和解释例不属于“六法”体系的范畴 D.具体的“六法全书”都属于基本法典

南京国民政府的“六法”体系不仅包括具体的“六法全书”,而且包括与“六法全书”相配套的关系法规、判例和解释例。故A项和C项错误。国民党政权的法律制度属于大陆法系,以成文法为基本的法律渊源。故B项正确。狭义的“六法全书”是指宪法、民法、民事诉讼法、刑法、刑事诉讼法和行政法等六法,该六法中,行政法不能编纂成法典形式,其余五法都是法典。故D项错误。 9.下列有关清末法制改革的表述,错误的是( )。

A.清末修律改变了“诸法合体”的编纂形式,明确了实体法之间、实体法和程序法之间的差别 B.清末修律过程中,无论是商事法律的修订,还是民事法律的修订,都有日本法学家参与 C.清末司法改革使得刑部成为中央最高司法行政机关

D.清末制定的《大清刑事诉讼律草案》是我国历史上第一部诉讼法 √

清末修律改变了“诸法合体”的编纂形式,分别制定了刑事法律、民事法律、商事法律及程序法律,从而明确了实体法之间、实体法和程序法之间的差别。故A项表述正确。清末对民事和商事法律的修订过程中,邀请了日本法学家松冈义正、志田钾太郎、冈田朝太郎、小河滋次郎等人参与制定工作。故B项表述正确。清末改刑部为法部,作为全国最高司法行政机关。故C项表述正确。D项错在:清末制定的《大清刑事民事诉讼法》是我国历史上第一部诉讼法。

10.首创律例合编体例法典编纂方式的朝代是( )。 A.唐朝 B.宋朝 C.明朝 √ D.清朝

明朝除了《大明律》、《明大诰》和《明会典》之外,还有“律例”这一立法形式。明宪宗成化以后,用“例”之风开始蔓延。明孝宗弘治年间,刑部删定《问刑条例》,“例”成为正式的法律,而后开始出现“律”、“例”并行的局面。明神宗万历年间,始将律、例合编为一书,律为正文,例为附注,称为《大明律集解附例》,从而开创了律例合编的法典编纂的先例,并影响了清朝。故选C项。 11.宋朝中央最高司法行政机关是( )。 A.枢密院 B.尚书省 C.中书省 D.中书门下 √

宋朝为了削弱相权,将隋、唐时期的三省(尚书省、中书省、门下省)合并为中书门下,作为中央最高行政机关,同时瓜分相权,将军事权并入枢密院,将财政权并入三司使(盐铁司、户部司、度支司)。故选D项。 12.死刑复奏制度最早出现于( )。 A.曹魏 √ B.北魏 C.东魏 D.西魏

死刑复奏制度是指死刑案件最后由皇帝裁决的制度,该制度首次出现于三国曹魏时期,但作为正式制度确立于北魏时期,故选A项。

13.将诉讼区分为公室告和非公室告的朝代是( )。

A.秦朝 √ B.汉朝 C.唐朝 D.宋朝

秦朝把“贼杀伤、盗他人”等杀人、偷盗犯罪列为严惩对象,称为“公室告”,对此,官府必须受理。对于“子盗父母、父母擅刑”以及“髡子、奴妾”等的犯罪,列为“非公室告”,对此,官府不予受理。故选A项。

14.西周时期将刑事诉讼费用称为( )。 A.钧石 √ B.束矢 C.质剂 D.傅别

西周时期将刑事诉讼费用称为“钧石”,将民事诉讼费用称为“束矢”,将买卖契约称为“质剂”,将借贷契约称为“傅别”。故选A项。

15.规定“首恶者必办,胁从者不问,立功者受奖”的刑事方针的宪法性文件是( )。 A.《华北人民政府施政方针》 B.《陕甘宁边区宪法原则》 C.《陕甘宁边区施政纲领》 D.《中国人民解放军宣言》 √

解放战争时期刑法原则的重大发展就是《中国人民解放军宣言》确立了“首恶者必办,胁从者不问,立功者受奖”的刑事方针,这一方针极大地丰富和发展了新民主主义刑事立法原则。 16.北洋政府司法审判制度实行( )。 A.四级三审制 √ B.三级三审制 C.四级二审制 D.三级二审制

清末和北洋政府在司法审判制度上实行四级三审制,故选A项。南京国民政府实行三级三审制。我国目前实行四级二审制。

17.中国历史上第一部民法典是( )。 A.《大清民律草案》 √ B.《现行律民事有效部分》 C.《中华民国民法》 D.《不动产登记条例》

中国历史上第一部民法典是《大清民律草案》,但该草案并未颁行即胎死腹中,故选A项。《中华民国民法》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正式颁行的民法典,但并不是第一部民法典。《现行律民事有效部分》是北洋政府的民事法规,但并不是民法典,该选项内容并非考试范围,但可以作为干扰项。《不动产登记条例》也属于北洋政府的民事单行法,也是干扰项。 18.唐朝“十恶”罪中,构成恶逆罪的是( )。 A.咒骂父母的犯罪 B.奸父亲妾的犯罪 C.殴打父母的犯罪 √ D.告发父母的犯罪

A项和D项构成不孝,B项构成内乱,故选C项。

二、 多选题(总题数:10,分数:20.00)

19.二、多项选择题。下列各题四个备选项中有二至四个选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在答题卡上将所选的字母涂黑,多选或少选均不得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0.清末礼法之争的焦点有( )。 A.无夫奸和亲属相奸是否处以重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