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ISA测试夺冠的冷思考 下载本文

内容发布更新时间 : 2024/6/27 4:25:55星期一 下面是文章的全部内容请认真阅读。

PISA测试夺冠的冷思考

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ECD)12月3日公布2012年国际学生评估项目(PISA)测试结果,上海在数学、阅读和科学三个领域均取得最高成绩,继2009年PISA测试夺冠后再度夺魁,引发国内公众乃至国际社会的瞩目。

上海学生在PISA测试中两度夺冠的事实,充分说明了我国义务教育发展取得的成就,印证了我国在推进素质教育和义务教育均衡方面的进步。我们应该对中国的教育有足够的自信,我们不仅有历史的传统优势,而且正在不断进步。我国政府正在以最大的努力缩小城乡教育差距,我们身边不断出现越来越多的新优质学校,绝大多数校长和教师非常敬业。

然而,PISA作为一项对义务教育成效进行纵深化透视的国际评价研究项目,其折射出的问题同样值得我们重视。

课业负担重是PISA测试为上海学生提供的第一张X光片。报告显示,上海学生上课时间平均为28.2小时,在65个国家和地区中位于第九位。对于完成老师布置的回家作业时间,上海学生每周需花费13.8小时,不仅远远高于OECD平均课外作业时间4.9小时,是其2.8倍之多,比排在第二位的俄罗斯不到10小时也高出一大截。高负担与高成绩相伴相随,成为上海PISA测试的显著特点。

PISA报告也清晰地指出了上海在教师教学方法方面的薄弱点。对于“老师经常布置需要我们花很长时间思考的问题”这个测试项目,回答“总是或几乎总是”和“经常”的上海学生比例仅为31.1%,大大低于OECD各国平均值53.3%。在“老师让我们解释我们的解题思路”方面,上海也低于OECD各国的平均水平。

常识和经验告诉人们,无法隔断高成绩与高负担之间的密切联系。换句话说,上海学生的数学素养、阅读素养、科学素养表现优异,付出的是学生课内外作业负担重的代价。至于教学高负担会对学生的好奇心、持续学习的能力、天趣童真带来怎样的损害,并没有更多考虑。

走进一所初中聆听校长对学校发展的介绍,往往会听到这样的内容:学业考试合格率达到100%,优良率和平均成绩达到地区中等偏上水平,重点高中录取线学生比例超过三成……校长引以为豪的是学生的学业成绩,课业负担情况则语焉不详。在升学目标导向下,地方教育行政部门往往缺乏对课外作业时间长度进行统计、排名、分析的动力,放任学校和老师布置作业。

富兰克林曾写过一篇文章,回顾小时候付出很多钱买回一只哨子的经历,告诫人们不要为哨子花费太大的代价。倘若我们能从上海PISA测试报告中找出我们的劣势和缺陷,对未来的教育决策提供借鉴,其意义同样是巨大的。PISA报

告指出了上海基础教育存在某种程度上的高负担。或许,将学生课内外学习时间经常性、制度化地纳入分析视野,重新盘点日常教学中存在的功利化做法,正是当下我国教育界迫切需要做的事。

倪闽景:PISA测试的意义在于启迪评价改革

PISA测试结果已揭晓半个月,社会各界仍余波未了;PISA是否将倒逼上海基础教育改革呢?12月18日,在“复旦基础教育论坛”上,上海市教委基教处处长倪闽景与来自全国各地的中小学校长齐聚一堂,共同交流了学生的作业时间、创新素养培育以及基础教育评价改革等问题。倪闽景表示,PISA测试的意义不在于排名结果,更重要的是在于启发上海基础教育的评价改革。

作业时间不能“一棍子打死”

据了解,PISA测试结果显示,上海学生校内上课时间为平均每周28.2小时,在参评国家(地区)中排名第9位,但作业时间为平均每周13.8小时,位列第一位,远高于平均的7小时。对此,有人认为中国孩子超长的作业时间应该被彻底的批判和杜绝。

倪闽景表示,强加在学生身上的不科学的作业时间应该得到遏制,因为这会限制孩子自由发展的天性。但是也不能将作业“一棍子打死”,恰当的学业负担能够激励学生们学习与探索;另一方面,孩子们发自内心的勤奋学习,努力完成各项“作业”,也是他们追求知识、渴望进步的一种表现,“勤奋好学的孩子,应该得到老师和家长的鼓励,而不是将其学习热情抹杀。”

创新素养培育不能止于“小发明”

“那么,能够包揽PISA三科第一名,是不是因为你们的学生很擅长做题考试的缘故?”PISA夺冠之后,上海学生的能力仍常常遭受外界的质疑。对此,倪闽景并不完全认同:“中国的孩子确实存在着创新能力方面的缺失,而近几年上海的基础教育正越来越重视学生创新素养的培育。”

他举例道,上海中学正在推进学生志、趣、能相互匹配的教育模式,让学生结合个人的志向、兴趣和能力,发展自己的创新潜能,比如该校科技班的学生志、趣、能的匹配程度测试结果高达95%,学生们对自己的学业和人生发展都有着理想的规划。

“通过不断的教育实践,我们意识到,基础教育阶段学生的创新素养培育不是停留于‘小发明小创造’的层面,而是要激活学生的个性潜能。”倪闽景说,创新性的教育,就是要让所有的学生用不同的方法进行学习;学习不一样的内容,形

成不一样的知识结构;如此一来,将来这些孩子走出社会后,才会采取不同的方法处理解决问题。

教育评价改革势在必行

“上海学生连夺PISA第一,不是偶然,而是上海基础教育不断革新的结果。”倪闽景同时表示,上海基础教育的评价改革势在必行,参与PISA测试是寻求改革方向的一种思路与尝试。

“我们不是为了追求排名,而是关键在于改进解决突出问题,更好激发基层教育的活力,谋求学生的终身发展。” 倪闽景说,PISA测试其实就是一种教育评价的方式。“只有不断地教育创新,评价才会发生更大的效益。”

是什么导致了对PISA结果的误读

上海的PISA样本具有完全代表性,根本不存在所谓的“把打工者子弟排除在外”的可能性。“为了每个学生的终身发展”的核心理念仍鞭策我们不断向前,上海基础教育从PISA中得到的不仅仅是“全球领先”的排名,而是继续深耕细作,让所有上海的学生能够得到更优质、均衡的教育

西方一些评论缺乏事实依据和理性思考

自12月3日PISA2012结果发布以来,上海学生的优异表现再次引起了全球关注。在众多的评论中,除了赞美和肯定,也有一些是对上海教育提出中肯的批评。这些评论在增强我们自信心的同时,也让我们不断地自省。然而,其中有一些评论却明显缺乏事实依据和理性思考,甚至带有明显的偏见。

最近,美国布鲁金斯学会在其网站上刊发了汤姆·拉夫莱斯教授的一篇文章,质疑上海参加PISA测试的学生样本有问题。拉夫莱斯教授提出的一个重要观点是:上海官方提交的10.8万15岁学生数是错误的,漏掉了“12万或者更多的”打工者子女。

拉夫莱斯的这一质疑并非个案。今年7月,OECD教育政策特别顾问安德烈亚斯·施莱歇尔先生就曾回应过类似质疑。他在提供了上海自小学一年级至高中一年级外来人口子女比例及相应年龄人口统计数据后回应说:“我曾多次指出,上海的PISA样本涵盖了所有居住在上海的流动人口……无论你怎么看这些数据,上海PISA的覆盖率都要比美国PISA的覆盖率好。”

拉夫莱斯教授在上述文章中犯了一个很天真的错误。他在列举了中国香港、奥地利、捷克等10个发达地区和国家PISA测试对应的15岁人口数及总人口数的数据后,简单作出推论:这些地方的15岁人口应该与上海是相仿的,而上海的总人口数是这些地区的2到4倍,因此,上海的15岁人口至少应该有23万。在进行了各种可能的猜测之后,他抛出了最终结论:“唯一可能的解释是上海官方仅统计了有上海户口的孩子,他们的人数是10.8万。” 事实真如拉夫莱斯教授的推论吗?显然不是。根据2010年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上海的常住人口(包括户籍人口及在沪居住六个月以上的暂住人口)为23019196。分年龄统计中,当年为13岁(2012年为15岁)的人数为108056,其中外来人口为29966,占27.73%。这一数字也是我们向OECDPISA协作组织提交的2012年上海15岁学生人数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