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移比周期比超限的解决高效措施 下载本文

内容发布更新时间 : 2024/6/23 11:44:05星期一 下面是文章的全部内容请认真阅读。

位移比超限解决办法:

高规4.3.5要求楼层竖向构件的最大水平位移和层间位移,A级高度高层建筑不宜大于该楼层平均值的1.2倍,不应大于1.5倍。

如果建筑方案较规则,那么该条很容易满足,但现今随着建筑理念的不断发展,平面较不规则的高层建筑层出不穷(想搞死做结构的)。那么对于高规4.3.5条则较难满足,常常是超过1.2倍的不宜限值。我在做了几个18层,高度60m的不规则高层住宅后,有了一些心得。

要满足该条高规,在结构抗侧力构件布置时,应尽量对称,均匀。这是第一步。

但往往因建筑条件的限值,完全对称是不可能的(看来做建筑的还是想搞死做结构的),那么只有在计算一次后进行调整。切记切记,该条只与平面布置是否均匀有关,切不可认为是抗侧力不足而全面增加剪力墙或柱。调整的方法是:模型建好后计算一次,如果超出1.2限值,PKPM上会告诉你是第几号节点的构件侧移最大,你可以丛SATWE的第一步中“图形检查与修改”下的“各层平面简图”中找到那个节点对应的抗侧力构件,并针对其加强,(记得每个标准层都要)然后在计算,这次一定比第一次好些了,接近1.2了(如果小于1.2那么恭喜你),然后再重复刚才的步骤,一直到小于1.2为止。这样有目标的调整,比盲目的试算好得多。对于更高的建筑该调整方法是否可行,因我没有做过,不敢乱说(哪位出事了进去,让我送饭就不好办了)希望大家试试,并把结果告诉我,谢谢了。

2、我来补充一下,第一次试算时按建筑标准层建一个结构标准层,目的是算主要控制指标,如周期比位移比剪重比等,等这些满足之后再按建筑图添加其它的标准层,这样快多了。如一开始建了好多标准层,指标不满足时每个标准层都要调整,如果墙长调整后荷载还要调,很烦的。

3、楼主的方法我也经常的用,但是有时候往往只加强位移最大的节点号的构件也是不理想的,有时还受某些条件的限制(比如说建筑上的),其实还有一个方法,找出刚度最大的点即位移最小的点,然后减小其刚度,(如剪力墙上开洞等)。也可以起到相同的作用。

4、我也补充一下:

1.位移角和位移比的调整是结构分析的重点和难点,不管是剪力墙结构还是框架结构,基本上都可以采用楼主和10楼兄弟的做法。

2.一般情况下,剪力墙结构中,位移角和位移比的超限并不单纯是某个节点刚度不足引起的,而是由扭转引起的,所以说不管是把弱的地方调强,还是把强的地方调弱,都是希望结构的刚度均匀。在pkpm结果显示的第一步里面,有刚心和质心的位置信息,可以参照其信息,尽可能地把刚心和质心的位置调到比较接近,以解决其扭转问题。

3.一般强况下,框架结构中,建筑方案会较合理布置柱网,结构体系都较为均匀,位移角的问题比较突出,常用解决方法:

1)与建筑专业及甲方协商,加大柱截面,或者局部加大柱截面(比如层高较大层的柱或角柱),这是最直接有效的方法; 2)如果条件不允许加大柱截面,可以尝试加大梁截面,但是此时需要注意两点,第一,保证体系较为均匀,第二,注意避免出现强梁弱柱。

3)如果不能以增大截面的方式增加结构体系的刚度,就需要考虑以减小计算长度的方式增加刚度了,比如,一般首层层高较大,而地质和抗冻情况又决定了基础要深埋,此时可以考虑零层做厚板,在±0.000处勘固首层柱。总之是在刚度较弱处加侧向支撑,减小计算长度。

4)最后一招,仔细计算荷载,将荷载减到最小。

周期比超限解决办法:

一、位移比、层间位移比控制 规范条文:

新高规的4.3.5条规定,楼层竖向构件的最大水平位移和层间位移角,A、B级高度高层建筑均不宜大于该楼层平均值的1.2倍;且A级高度高层建筑不应大于该楼层平均值的1.5倍,B级高度高层建筑、混合结构高层建筑及复杂高层建筑,不应大于该楼层平均值的1.4倍。

高规4.6.3条规定,高度不大于150m的高层建筑,其楼层层间最大位移与层间之比(即最大层间位移角)Δu/h应满足以下要求:

结构休系Δu/h限值

框架 1/550

框架-剪力墙,框架-核心筒 1/800 筒中筒,剪力墙 1/1000 框支层 1/1000

名词释义:

(1)位移比:即楼层竖向构件的最大水平位移与平均水平位移的比值。 (2)层间位移比:即楼层竖向构件的最大层间位移角与平均层间位移角的比值。 其中:

最大水平位移:墙顶、柱顶节点的最大水平位移。

平均水平位移:墙顶、柱顶节点的最大水平位移与最小水平位移之和除2。 层间位移角:墙、柱层间位移与层高的比值。 最大层间位移角:墙、柱层间位移角的最大值。

平均层间位移角:墙、柱层间位移角的最大值与最小值之和除2。

控制目的:

高层建筑层数多,高度大,为了保证高层建筑结构具有必要的刚度,应对其最大位移和层间位移加以控制,主要目的有以下几点:

1.保证主体结构基本处于弹性受力状态,避免混凝土墙柱出现裂缝,控制楼面梁板的裂缝数量,宽度。 2.保证填充墙,隔墙,幕墙等非结构构件的完好,避免产生明显的损坏。

3.控制结构平面规则性,以免形成扭转,对结构产生不利影响。

结构位移输出文件(WDISP.OUT)

Max-(X)、Max-(Y)----最大X、Y向位移。(mm) Ave-(X)、Ave-(Y)----X、Y平均位移。(mm) Max-Dx,Max-Dy : X,Y方向的最大层间位移 Ave-Dx,Ave-Dy : X,Y方向的平均层间位移 Ratio-(X)、Ratio-(Y)---- X、Y向最大位移与平均位移的比值。 Ratio-Dx,Ratio-Dy : 最大层间位移与平均层间位移的比值

即要求:

Ratio-(X)= Max-(X)/ Ave-(X) 最好<1.2 不能超过1.5

Ratio-Dx= Max-Dx/ Ave-Dx最好<1.2 不能超过1.5

Y方向相同

电算结果的判别与调整要点:

1.若位移比(层间位移比)超过1.2,则需要在总信息参数设置中考虑双向地震作用; 2.验算位移比需要考虑偶然偏心作用,验算层间位移角则不需要考虑偶然偏心;

3.验算位移比应选择强制刚性楼板假定,但当凸凹不规则或楼板局部不连续时,应采用符合楼板平面内实

际刚度变化的计算模型,当平面不对称时尚应计及扭转影响

4.最大层间位移、位移比是在刚性楼板假设下的控制参数。构件设计与位移信息不是在同一条件下的结果(即构件设计可以采用弹性楼板计算,而位移计算必须在刚性楼板假设下获得),故可先采用刚性楼板算

出位移,而后采用弹性楼板进行构件分析。

5.因为高层建筑在水平力作用下,几乎都会产生扭转,故楼层最大位移一般都发生在结构单元的边角部位。

二、周期比控制 规范条文:

新高规的4.3.5条规定,结构扭转为主的第一周期Tt与平动为主的第一周期T1 之比,A级高度高层建筑不应大于0.9;B级高度高层建筑、混合结构高层建筑及复杂高层建筑不应大于0.85。 (抗归中没有明确提出该概念,所以多层时该控制指标可以适当放松,但一般不大于1.0。)

名词释义:

周期比:即结构扭转为主的第一自振周期(也称第一扭振周期)Tt与平动为主的第一自振周期(也称第一侧振周期)T1的比值。周期比主要控制结构扭转效应,减小扭转对结构产生的不利影响,使结构的抗扭刚度不能太弱。因为当两者接近时,由于振动藕连的影响,结构的扭转效应将明显增大。

对于通常的规则单塔楼结构,如下验算周期比:

1)根据各振型的平动系数大于0.5,还是扭转系数大于0.5,区分出各振型是扭转振型还是平动振型 2)通常周期最长的扭转振型对应的就是第一扭转周期Tt,周期最长的平动振型对应的就是第一平动周期

T1

3)对照“结构整体空间振动简图”,考察第一扭转/平动周期是否引起整体振动,如果仅是局部振动,不是第

一扭转/平动周期。再考察下一个次长周期。 4)考察第一平动周期的基底剪力比是否为最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