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汉语文化中的意合传统 下载本文

内容发布更新时间 : 2024/5/18 22:51:05星期一 下面是文章的全部内容请认真阅读。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浅谈汉语文化中的意合传统

作者:卫雪然

来源:《知识文库》2016年第19期

纵观中国传统汉语文化的发展,人们对“意合”的偏爱与选择贯穿始终,这种潜意识里的偏爱与选择体现了我国的传统文化审美取向,也体现了汉语使用者在交流会话中的思维习惯,这种习惯有别于英语语言使用者。本文将通过中英文的行文风格和遣词造句的对比,来分析来浅谈汉语文化中的意合传统和这种意合传统的发展归宿。

中国文化历史悠久,内涵丰富。在中国的传统文化中,人们历来重意合,提倡以神统形,在艺术创作中强调留白,不屑事无巨细的一倾而出。事实上,无论是传统文学,传统美术,传统建筑还是传统艺术,都体现了对这种“神”的孜孜追求。而“神”究竟是什么,如何定义,没人能脱口而出。这种“神”的传达通常依靠交流双方之间的意会,也就是我们常说的默契。正如我们常说的一句话:“只可意会不可言传“,在真实的对话或者交流中,文本或者话语的发出者与接收者之间会有一种默契,这种默契便是了悟、意会。默契与我们今天在语言研究中常常提到的语境相似,但其内涵比语境更加丰富,正是因为多了这一层丰富的不可言明的内涵,传统的汉语文化才别具一格,能够展现自己的独特风采。这种美学价值观影响了汉语文化的方方面面,既包括中国的审美取向,也包括了汉语语言风格。所谓”书不尽言,言不尽意“,语言太烦絮冗长,极力追求细致,反而扼杀了读者或者听众的意会带来的默契产生的意蕴,这样无异于画蛇添足,焚琴煮鹤。相反地,适当留白,给观者或者读者留下想象的空间的作品更加符合汉语使用者的审美取向。

将汉语文化与英语文化进行对比,就可以发现汉语文化重意合的这个突出特点。与之相对,英语文化重形合,在句子结构语法方面相当严苛,讲究句子成分完整,指代明确,逻辑严密,避免歧义。举一个非常简单的例子,英语行文或者会话都会通过严格的句子结构来极力避免歧义,这种句子结构通常以限定词为中心,运用各种关系词、关系从句组成关系结构的版块,然后环环相扣,进行套用,句子成分之间形成一种金字塔式的框式结构层级关系。这种在形式上对工整清晰的追求反映出了英语文化的”形合“传统。与之相对,汉语行文比较随便(此处随便系中性词),不讲究严谨的句子结构,不以某个动词为中心,而是依靠短句的直接对接,有头有尾,但是句子中会夹叙夹议,尤其突出的是,句子的人称可以自由转换而不会影响句子传情达意,主语需要读者或者会话者自己感悟判断,句子中的逻辑关系也是隐性存在,需要受众自己分析意会。这种审美精神体现在中国文化的方方面面,除了语言风格以外,在中国传统绘画、戏剧里面也有所体现。比如说中国传统绘画水墨画,其风格一向是写意而非写实,线条往往非常简单而且量少,创作中喜欢使用大量留白,这种对写意的热爱与追捧与西方的写意截然不同,相去甚远,而写意传达出来的风韵却也是西方的写实画所不能企及的,这风韵之美便存在于见画那一刻的了悟与意会,在似有还无的朦胧之间,在缠绵缱绻的意境之间。意会的传统使我国传统艺术具有了旗帜鲜明的美,这美可以温柔如流水,一如明代仇英的《汉宫春水图》,这美可以惊心如炸雷,一如元朝黄公望的《富春山居图》。这美流经百世,风韵犹甚。即便是在传统文化受到西方强势文化冲击下的当今,传统水墨画所特有的美玉般温润的美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历久弥新,仍是很多艺术家创作的灵感来源和选择,也受到了设计者们的喜爱和广泛应用。中国风成为了一种潮流,而这股风里飘荡的便是汉语文化中的意合传统。

汉语词汇意蕴丰富,往往令人浮想联翩。然而在汉语中,像英语那样的配合制约却不受重视。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六个看似非常简单的词语组合在一起,便形成诗意盎然地画面,勾起读者的许多遐想,产生丰富的美学享受,这便是受益于汉语的意合传统。这些词语的排列并未遵循语法规则,只是简单的排列,这样的诗歌形式在英语语言文化下的人看来,是非常奇怪的。而在汉语语言文化里,就为人们所接受,不仅朗朗上口,而且意境恬静唯美,因为汉语语言文化下的读者重意合,并不依赖逻辑严密的语法。在 这种语言传统下,说汉语的人对语境和语义关系的敏感性十分重要,这种对语境和上下文的把握使得汉语言者可以说一些言简意赅,残缺不全的句子来,并且接收者能够排除会话中的歧义,获得正确的信息。汉语中的逻辑关系大都是隐性的,尤其是再书面语中,读者需要自己能动地去理解分析,意会话语文章中的隐性信息,全面详尽地接受信息,顺利高效地完成交流或者传情达意。非常有意思的是,尽管汉语没有排除歧义的严密语法机制,汉语使用者之间的交流也没有受到阻碍。英语语言非常重视通过语法规则来排除歧义,严格的配合制约常常被当作一种优势提起,但事实上,汉语中因为歧义引起的沟通失败并没有想象中那么多,这归因于人们已经习惯了汉语的意合传统,能够能动地分析上下文,得出正确有效的信息。

当汉语翻译为英语的时候,就要在句子结构上做出符合英语行文习惯的调整,汉语中隐性的信息必须转化为显性的信息出现在译文中,因为只有这样才能尽可能全面的传达信息,避免歧义。尽管如此,汉语中的空灵流散之感便会不可避免的丧失殆尽,汉语中意合而生的独特美感便无法完全保留。这不可不说是翻译中的一憾事。汉语句子中的逻辑关系是隐性存在的,这在汉语交流中本不是重大障碍,有时甚至增添作品的魅力。而对翻译工作者来说,搞清楚汉语句子中的逻辑关系是一大难事,一个短句中的主语可能并不难找出来,可是由几个短句相接形成的长句中却可能存在着多个不同的主语。汉语中多隐性逻辑,这并不意味着汉语中缺乏或者没有逻辑关系,汉语中的逻辑存在于受众的”意会“当中, 没有专门的功能词来表明,但是人们心里都明白,所谓心照不宣。英语文化重逻辑,翻译工作者在翻译的时候就要将汉语句子中的隐性逻辑关系转换成显性逻辑关系,靠近目标语读者的思维习惯,然后呈现给读者。这是给翻译工作者的障碍,也是对优秀译员的挑战和机遇。如何讲汉语文化中意合的内容转化成英语文化中的形合内容,这是翻译工作者永恒的追求,不仅要求有深厚的语言能力,还要求对两种文化的表达风格很熟悉,如此才能做好转换和传播的工作。

五四新文化运动时期以来,汉语语言经历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汉语的意合传统自西学东渐以来受到了打击,再加上英语语言全球化的影响和英语文化的广泛传播和扩张,汉语受到了一系列冲击,开始有了一些靠近英语语言文化的变化。比如说我们现在使用汉语的时候会高频率的使用联结词汇,将短句按照逻辑关系串联起来,形成完整清晰地文本,逻辑关系由隐性开始向显性变化。句式也较之前得到了延长,英语的框式结构在英语中也有了应用,以前,尤其是古代汉语多使用对仗的短句,其逻辑关系是隐性的, 而现在长句子越来越常见,长句子中的每个成分都由相应的连接词串起来,有头有尾。在这种情况下,汉语的意合传统便受到了威胁。一方面,语言的变化是很自然的事情,没有一种语言是长期保持不变的,抽刀断水水更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流,我们无法阻止这种变化。另一方面,语言是一个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民族文化的载体,对于民族文化软实力的提高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想要发扬和保留本族的优秀文化,就要制定相关的语言政策,引导人们的语言变化趋势,提高自身的文化软实力。汉语文化中的精髓要保留下来,也有赖于我们有意识的保护。传统总是呈现动态,在历史长河里不断发展变化,我们所保护的文化是具有我们民族的价值取向的文化,文化政策的制定,应该充分体现我们的价值取舍。优秀的文化传统被保护的越好,它所呈现的潜力越是巨大。只有将汉语的意合传统当作一种优势进行保护,进行应用,它才能更好的服务我们的审美需求。全球化固然不可逆,然而在全球化过程中,我们也应该采取措施保留自己汉语言的独特意合魅力,不在全球化大潮中磨去太多棱角,失去自己的特色。只有保持特色,又兼容其它文化,我们的汉语文化才能够保持自己的辨识度,在激烈的竞争与冲击中创造长青时代。 (作者单位:宁夏大学外国语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