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编人教版初中八年级语文下册全册教案【完整】 下载本文

内容发布更新时间 : 2024/5/3 11:53:56星期一 下面是文章的全部内容请认真阅读。

总结提炼并板书。

冰雪融化,草木萌发,花次第开——春 燕子翩然,布谷鸟来,孕育果实——炎夏 果实成熟,落叶簌簌——秋

北雁南飞,销声匿迹,衰草连天,风雪载途寒冬 ?总结自然现象与四季气候变化特点。 板书:花香鸟语 草长莺飞 草木荣枯 年年如是 候鸟去来 周而复始

?人们从自然现象中发现了什么?(安排农事)(物候)(物候学) 3.人们从大自然的话中知道了什么?

物候观测;物候现象来临的决定因素;物候学的意义。 三、学生自由朗读课文,勾画出课文中写得好的句子或段落。 第二课时 一、复习导入

1.用自己的话概括课文主要内容。

2.揭示本节课学习目标:研读课文语言,学习作者是如何写大自然的语言的?如何写物候观测的?如何写午后来临的决定因素的?如何写物候学研究意义的?

二、研读1——3自然段 1.描写四季更迭。

2.拟人手法,生动有趣,语言简洁,高度概括。

3.第2自然段打比方说明。

4.自然现象与气候的关系。物候;物候学。 三、研读4——5自然段 1.物候观测及其意义。

2.用什么说明的,你觉得这种说明的作用是什么?你发现作者有什么精神? 举例说明、比较说明、列数字说明。 作用:铁证如山,不容辩驳,有说服力。 精神:善于实证。 四、研读6——10自然段

1.作者写了哪些决定因素?怎样安排的? 2.由重到轻,层次清楚,有条有理。 3.说明方法。

举例说明,列数字说明。 五、物候学研究的意义 六、总结全文,拓展延伸 1.总结全文。从内容到形式。 2.拓展延伸。科学精神。 七、作业

抄写词语;完成同步练习。

6 阿西莫夫短文两篇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积累词语,掌握“遗骸、褶皱、劫难、追溯”等词的读音,理解“劫难、致密、追溯、天衣无缝”等词的词义,并学会运用。

2.了解“板块构造”“大灭绝”“撞击说”“火山说”“斯石英”等科学概念。 3.了解两篇文章作者的思维方式。 能力目标

1.比较分析两文的说明对象和说明角度,把握两文所介绍的科学知识,体会作者思维的开放性与周密性。

2.揣摩语言,体会本文语言简明精练、逻辑性强、幽默风趣的特点。 3.培养学生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想问题的思维方法。 德育目标

学习作者运用丰富的科学知识、敏锐的科学眼光深入探索未知的精神,激发学生努力学习,不囿于成说,敢于创新,善于创新,向科学的未知领域进军。 ●教学重点

1.把握两篇短文的内容,明确说明对象,理清写作思路。 2.学习作者善于联系,由此及彼,多角度、多侧面的思维方法。 ●教学难点

体会课文中的补充说明的作用和含义。 ●教学方法 1.比较阅读法。 2.涵泳品味法。 3.延伸拓展法。 ●教具准备 多媒体

●课时安排 3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教学要点]

朗读课文,整体感知文意;精读课文,比较分析两篇短文的说明对象和说明角度,深入理解文章内容;揣摩语言,体会作者独特的语言风格;学习作者的思维方法,引导学生留心生活,思考自然和社会,多角度看问题,获得新知、真知。 [教学步骤] 一、导语设计 设计(一)

在距今约2.3亿年前——6500万年前,地球上出现了一种奇异的爬行动物。它们与现代的蜥蜴有许多相似之处,如身体表面覆盖着有鳞片的皮肤。它们的后代是由卵孵化出来的等等。在这漫长的1.65亿年间,它们成为了整个地球的主宰。它们经历了气候较为温暖的三迭纪,食物丰富的侏罗纪,充满了生存恐惧的白垩纪,它们作为过去的生物,人们给了它们一个名字——恐龙。 6500万年前,白垩纪的一个早晨,草食性恐龙正在吃着美味的早餐,“轰”的一声巨响, 一场天翻地覆的大爆炸发生了,从此恐龙便慢慢地减少,直至最后灭绝。恐龙灭绝的原因是什么呢?让我们带着问题走进阿西莫夫笔下的科普世界去寻求答案吧。 设计(二)

6500万年前,在地球上生活了1.6亿年的恐龙突然灭绝了,这成了生物史上最大的谜。不同地域恐龙化石的发现意味着什么?导致恐龙灭绝的原因是什么?阿西莫夫的两篇短文对此分别做了回答。今天我们一起学习《恐龙无处不在》和《被压扁的沙子》。 二、朗读课文,整体感知文意 1.学生朗读课文。

教师检查预习情况,多媒体显示: (1)辨音:

遗骸 褶皱 劫难 追溯 (2)释义:

遗骸 褶皱 劫难 致密 追溯 天衣无缝 选四名同学回答,

明确:(1)hái zhě nàn sù (2)遗骸:遗骨(遗留的残骨)。

褶皱:由于地壳运动,岩层受到挤压而形成的弯曲。 劫难:灾难、灾祸。 致密:细致精密。

追溯:逆流而上,向江河发源处走,比喻探索事物的由来。 天衣无缝:比喻事物没有一点破绽。

2.从课文注解得知,这两篇短文在原书中编排在一起,同在《地球科学新疆域》章节里,请问这两篇短文在内容上有什么联系? 学生谈自己阅读的初步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