泰国金融危机的教训 下载本文

内容发布更新时间 : 2024/6/29 9:03:41星期一 下面是文章的全部内容请认真阅读。

泰国金融危机的教训

第一,随着经济金融全球化进程加快,钉住制度可能成为金融危机的诱因。(一)在钉住制度安排下,汇率不能通过自由波动实现均衡,本币被高估时可能导致国际收支危机和货币危机,本币被低估时可能造成泡沫经济和通货膨胀。也就是说,汇率变动的压力如果不能以自动调整的方式来化解,就可能以危机的方式释放。(二)一国金融市场的开放程度决定其对汇率制度的选择,如果说一个较为封闭的金融市场可与一个较为固定的汇率制度相匹配;那么,一个较为开放的金融市场则需要一个较有弹性的汇率制度。在开放经济中,汇率波动可以提高短期资本流入的成本,减少热钱的过度流入。(三)一个国家要实现资本项目可兑换,应该首先放开对汇率的控制,实行更具弹性的汇率制度。在汇率能够自由浮动之前,大幅度开放资本项目,尤其是取消对短期资本流入的管制是非常危险的,因为稳定的汇率会使国际货币投机成为一种没有风险或者风险极小的事情。(四)钉住制度使中央银行丧失了货币政策的独立性和自主权,削弱了泰国政府抵御金融危机的能力。在钉住制度下,随着资本项目开放,泰国利率水平的变动必须与美元利率变动保持一致,否则,泰铢与美元之间利差的变动导致短期资本套利活动加剧。一九九三至一九九四年,泰国出现了经济过热现象,中央银行无法通过对利率政策的调整来稳定物价,因为当时美元利率较低,如果提高泰铢利率,利差扩大将导致短期资本的进一步流入,增加泰国的通货膨胀压力。一九九五至一九九六年,泰国经济增长乏力,但由于当时美联储提高了美元利率,所以泰国中央银行不仅不能降低泰铢利率,刺激经济;相反需要进一步提高泰铢利率,以维持与美元较高的正利差,防止资本外流。

第二,拥有一个稳定的金融体系对于防范金融风险、抵御金融危机具有特殊重要性。泰国的制造业发展较快,但金融市场相对落后,资本市场缺少效率,过度依赖银行信贷,金融机构的盲目信贷创造了股票市场和房地产市场的泡沫。当泡沫破灭时,金融机构的破产导致了银行挤兑与恐慌。

第三,外债的规模与结构应当控制在合理的范围内,从国外大量贷款,特别是短期贷款过多是金融危机发生的一个重要原因。危机前泰国短期贷款数额最高时曾达到一千二百多亿美元,是当年国家外汇储备的三至四倍。

第四,逐步扩大汇率的浮动幅度,不断提高汇率形成的市场化水平,当汇率接近均衡水平,即不存在过大的升值或贬值压力时,主动退出,可以使退出成本最小。相反在本币汇率面对较大调整压力的情况下,被动地、突然地退出,会造成汇价超调,从而引起金融市场剧烈波动。一九九七年七月二日,泰国政府宣布放弃钉住汇率时,曾估计汇率风险会自动阻止国外投机者对泰铢的炒作,泰铢汇率将很快稳定下来。但是,没有准备被动退出引起混乱,进一步增加了市场的紧张情绪和恐慌性抛售,当时泰铢的贬值速度远远超过了泰国中央银行的预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