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技术与小学数学概念教学整合的创新与深层应用研究》43486 下载本文

内容发布更新时间 : 2024/12/23 9:36:39星期一 下面是文章的全部内容请认真阅读。

《信息技术和小学数学概念教学整合的创新和深层使用研究》

结 题 报 告

《信息技术和小学数学概念教学整合的创新和深层使用》于2011年5月申报并实施,两年的课题实践研究,促进了信息技术和小学数学教学内容、教学形式、学习方法的整合,实现了新课程背景下学生学习方式和教师教学方式的变革。 课题的缘起

21世纪是信息技术占主导地位的世纪。以多媒体和网络技术为核心的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正在越来越深刻地改变着我们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工作方式和学习方式,并影响着教育的发展。教育部提出了在全国中小学推进信息技术教育,同时要加强信息技术和其他课程的\整合\。这就对每一位教师实施新课程提出了新的要求,创新地运用信息技术成为教师实施新课程的重要素养之一。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中明确提出:要“大力推进信息技术在教学过程中的普及使用,促进信息技术和学科课程的整合,逐步实现教学内容的呈现方式、学生的学习方式、教师的教学方式和师生互动方式的变革,充分发挥信息技术的优势,为学生的学习和发展提供丰富多彩的教育环境和有力的学习工具。”因而信息技术和其它课程教学的整合,正在成为当前我国信息技术教育乃至整个教育信息化进程中的一个热点问题。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概念教学至关重要,正确理解数学概念是学习数学知识的基础和前提。可是,数学概念比较抽象,在传统的教学模式下,教师重教不重学,又没有理想的教学媒体,

不能充分展现数学概念发生、发展和形成的过程,学生只能“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掌握和运用起来就有一定的局限,更不利于创新能力的培养。在概念教学中运用丰富的网络学习资源,创设可交互的实验情境,放手让学生进行猜测、实践、论证,能使学生在探究性的学习活动中主动建构知识意义,正确理解数学概念,解决数学问题,对学生终生学习能力的培养极具意义。信息技术和小学数学概念教学的整合创新和深层运用,是新课程改革的新视点,是以信息化带动教育现代化的必然选择,也是课程教学改革中有待探索研究的一个重大理论和实践课题,它的研究成果将进一步丰富我国教学模式理论,有利于素质教育的深入实施,有利于课程改革的逐步深化。对发展学生主体性、创造性和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具有重要意义。 课题的理论依据

现代教学论认为:学生作为教学活动的主体,在教学过程中以自己的积极性、主动性和个性特征来影响着教学过程的进行。教师是教学过程的主导,在教学过程中把握教学活动的方向,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建构和更新自己的知识结构。这种新的“主导--主体”教学理论指导着国内外的不少教育工作者进行积极的探索。纵观各种不同的实验探索,以“信息技术和小学数学概念课堂教学的整合”为重点的探索,影响日益扩大,取得的成绩也较为显著。

建构主义认为,知识不是通过教师传授得到,而是学习者在一定的情境即社会文化背景下,借助学习即获取知识的过程中其他人(包括教师和学习伙伴)的帮助下,利用必要的学习资料,通过意义建构

的方式而获得。“情境”、“协作”、“会话”和“意义建构”是学习环境中的四大要素。要求学生由外部刺激的被动接受者和知识的灌输对象转变为信息加工的主体、知识意义的主动建构者。以计算机为核心的信息技术应和学科的课程加以有机结合,为学生创新能力和信息能力的培养营造最理想的教学环境。

所以,本课题研究拟借鉴建构主义原理及建构性的教学特性,充分发挥信息技术的作用,寻求信息技术和课程相结合的最佳切入点,从而实现人和机、人和人、课程和信息的高度交互,让学生自主式地学习,让学生在丰富的学习资源中自由发展。 课题的研究目标

1.通过本课题的研究,以实验班为突破口,创造性的构建和完善信息技术和小学数学概念教学整合的教学模式及课型结构,探索出一系列行之有效的信息技术环境下的教学方法,拓宽信息技术和课程的整合力度,深化教育教学改革,进一步推动整个双溪小学乃至全县的课改实验进程。

2.通过本课题的研究,使信息技术更能为学习者提供一个建构主义学习环境,使学生有更多的机会在不同的情境下运用他们所学的知识,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3.通过本课题的研究,建设数字化教育环境和数学概念教学优质资源,形成资源优化配置和共建共享的机制,加强区域资源的整合使用。

课题的研究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