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发布更新时间 : 2025/1/6 16:59:24星期一 下面是文章的全部内容请认真阅读。
第一讲 声现象
知识回顾 考点梳理
考点一 声音的产生与传播 1.声音的产生
声音是由物体的①________产生的。②________停止,发声也就停止,但声音不一定消失。 2. 发声体的判断:声带振动发声等。 3. 声音的传播
(1)形式:声音以③________的形式传播着,我们把它叫做④________。
(2)条件:声音的传播需要⑤________,固体、液体、气体都能传声,真空⑥______传声。 4. 声速
(1)定义:声音传播的⑦________,它的大小等于声音在每秒内传播的⑧________。
(2)影响因素:声速的大小跟介质的⑨________和⑩________有关,声音在不同介质中的传播速度?______,15 ℃时空气中的声速是?______m/s。
(3)快慢比较:一般情况下,?________传声最快,?________传声较快,?________传声最慢。 5. 回声
(1)定义:声音在传播过程中,如果遇到障碍物,就会被?________回来形成回声。 (2)利用:回声测距离:s=?________。
考点二 声音的特性 1. 音调
(1)定义:声音的?________。
(2)影响因素:发声体振动的频率(发声体每秒内振动的次数,单位为?______,简称?______,符号为?________)。
(3)音调与频率的关系:频率越高,音调越? 。
(4)举例:吉他手弹奏吉他时不断用手指控制琴弦长度,这样就改变了声音的音调。 2. 响度
(1)定义:声音的? 。
(2)影响因素:振幅(物理学中描述物体振动的幅度)
(3)响度与振幅的关系:振幅越? ,响度越大。
[注:人听到声音是否响亮,除跟发声时的响度有关,还跟人距离发声体的远近有关,分散程度有关(喇叭、听诊器)]
(4)举例:用不同的力度敲击鼓面,听到的声音响度不同;老师站在讲台上讲课时,后排学生听到的声音小等。 3. 音色
(1)定义:声音的? ______。
(2)影响因素:发声体的材料、结构不同,发出声音的音色就不同。 (3)举例:声纹锁等。
考点三 声的利用
1.多数人能够听到的频率范围:大约从20 Hz到20 000 Hz。 2. 超声波
(1)频率范围:高于20 000 Hz。 (2)应用
a.传递信息:导盲仪、倒车雷达、声呐、测速、B超等。 b.传递能量:超声波去污垢、超声波除结石等。 3. 次声波
(1)频率范围:低于20 Hz。 (2)应用
a.传递信息:利用次声波监测地震、台风、海啸、火山喷发等自然灾害、监测核爆炸等。 b.传递能量:次声波使机器设备破裂、飞机解体、建筑物垮塌等。
【说明】人耳听到声音的条件:有声源振动发声且频率在20~20 000Hz(人的听觉范围)、有介质传播声音到达人耳、声音的响度达到一定的分贝数、人耳的听觉系统正常。
考点四 噪声的危害和控制 1. 噪声的定义
(1)物理学角度:发声体做?________振动时发出的声音。
(2)环境保护角度:凡是防碍人们正常?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的声音,以及对人们要听到的声音产生干扰的声音,都属于噪声。 2. 噪声强弱的等级
(1)单位:分贝,符号为dB。
(2)不同等级的噪声对生活的影响: 0 dB是人刚能听到的最微弱的声音;30 dB~40 dB是较为理想的安静环境;70 dB会干扰谈话,影响工作效率.为了保护听力,声音不能超过90 dB。 3. 控制噪声
(1)防止噪声?________:在声源处减弱,如公共场合不得大声喧哗、使用乐器和家电时控制音量、 禁止鸣笛、 摩托车的消声器等。
(2)阻断噪声?________:在传播过程中减弱,如道路两旁设置隔音墙、穿越北京动物园的“隔音蛟龙”、在道路两旁植树等。
(3)防止噪声进入人耳:在?________处减弱,如工厂用的防音耳罩、捂住耳朵、飞机场的地勤工作人员戴耳罩等。
重点难点突破
命题点一 声音的产生与传播 类型1 声音的产生
例1 初春时节,柳树发芽,你可以折一根柳条,把皮和芯拧松,抽出木芯,用刀把嫩皮的两端修齐,就制成了“柳笛”。用力吹,柳笛就发出声相比较来看,细而短的柳笛吹出声音的音调较高,该声音是由于________的振动而产生的。
【解析】柳笛中有空气,用力吹时,柳笛内部的空气柱振动,发出声音。 【答案】空气柱
考向训练1 夜晚,我们经过装有声控开关的楼道时,往往要用力地拍手或跺脚将灯点亮,这是利用声音是由物体________产生的来达到控制电路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