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播学教程》重点知识点背诵 下载本文

内容发布更新时间 : 2024/10/13 5:16:08星期一 下面是文章的全部内容请认真阅读。

《传播学教程》郭庆光著 重点背诵版

传播是什么?

一:传播的定义与特点

定义:所谓传播:即社会信息的传递或社会信息系统的运行。

特点:第一,社会传播是一种信息共享活动。独有—多人共有。共享意味着社会信息的传播具有交流、交

换和扩散的性质。

第二,社会传播是在一定社会关系中进行的,又是一定社会关系的体现。

第三,从传播的社会关系性而言,它又是一种双向的社会互动行为。任何传播都是通过信息的授受和反馈展开的社会互动。

第四,传播成立的重要前提之一,是传受双方必须要有共通的意义空间。否则传而不通,导致误解。在广义上,共通的意义空间还包括人们大体一致或接近的生活经验和文化背景。

第五,传播是一种行为,是一种过程,也是一种系统。行为、过程、系统是人们解释传播时的三个

常用概念,它们从不同角度概括了传播的另一些重要属性。

传播是在一定社会关系中进行的,又是一定社会关系的体现。如何理解这个观点?

“传播在一定的社会关系中进行,又是一定社会关系的体现”是社会传播的基本特点,理解这一观点是理解传播的前提。传播即社会信息的传递和社会信息系统的运行。 (1)传播是在一定社会关系中进行的。

①施拉姆说“传播和社区有共同词根,彼此不可分。没有传播就没有社区,没有社区也就没有传播”社区就是由地缘关系和社会关系构成的共同体,传播产生于一定的社会关系,这种关系可能是纵向的,也可能是横向的。人类传播是社会得以形成的工具,它只能产生于一定的社会关系中,没有社会关系也就不会有人类的传播活动。

(2)传播又是一定社会关系的体现

① 它又是社会关系的体现,传受双方表述的内容和采用的姿态、措辞等无不反映其社会角色和地位。 ②社会关系是人类传播的一个本质属性,通过传播,人们保持既有社会关系并建立新的社会关系。

二:传播的类型

人内传播——人际传播——群体传播——组织传播——大众传播

人内传播:

定义:也称内向传播、内在传播或自我传播,指的是个人接受外部信息并在人体内部进行信

息处理的活动。人内传播是个体系统内的传播。人内传播是一切社会传播活动的基础。

特点:1:人内传播是一个个体系统,它的输入源泉是外部环境,输出对象也是外部环境。 2:人内传播本质上是对社会实践的反映,具有鲜明的社会性和实践性。

3:人内传播对外部世界是积极能动的反映,这种能动性表现在人的意识和思维活动具有生产性和创

造性,是通过积极的精神劳动,在已知的基础上不断发现未知,创造新知识、新观念和思想的活动。 4:人内传播是通过其他一切传播活动的基础,任何一种其他类型的传播等都必然伴随着人内传播的

环节,而人内传播的性质和结果,也必然会对其他类型的传播产生重要的影响。

作为社会心理过程的人内传播的几种理论

1:米德的“主我与客我” 理论

米德认为,自我可以分解为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两方面:一方是作为意愿和行为主体的“主我”,它通过

个人围绕对象事物从事的行为和反应具体体现出来;另一方是作为他人的社会评价和社会期

待之代表的“客我”,它是自我意识社会关系性的体现。人内传播是一个“主我”和“客我”之间双向互动的社会过程,互动的介质是信息,即“有意义的象征符”。

2:布鲁默的“自我互动”理论

布鲁默在1969年出版的《象征互动论》一书中提到了“自我互动”理论的观点。他认为,人是拥有自我的

社会存在,人在将外界事物和他人作为认识对象的同时,也把自己本身作为认识的对象。在这个过程中,人能够认识自己,拥有自己的观念,与自己进行沟通或传播,并能够对自己采取行动。

布鲁默的这个观点说明:人内传播是现实传播关系的反映,通过自我互动,人能够在与社会,他人的联系

上认识自己、改造自己,不断实现自我完善和发展。:

3:内省式思考——人内传播的一种形式

人际传播:

定义:指个人与个人之间的传播活动。也是由两个个体系统相互连接组成的信息传播系统。

特点:1:人际传播传递信息渠道多,方法灵活。(传播者不仅可以使用语言,而且还可以运用表情、眼神、动作等多种渠道或手段来传达信息,同样受传者也可通过多种渠道来接收信息)

2:人际传播信息的意义更为丰富和复杂。(在面对面情况下,多种渠道和多种手段的配合,会形成特殊的传播情境,这种特殊的情境会产生新的意义)

3:人际传播双向性强,反馈及时,互动频率高。(双方的信息授受以一来一往的形式进行,传播者和受传者不断相互交换角色,每一方都可以根据对方的的反应把握自己的传播效果,并相应地修改、补充传播内容或改变传播方法)

4:与组织传播和大众传播相比,人际传播还属于一种非制度化传播。(非制度化主要指传播关系的成立上具有自发性,自主性和非强制性,人际传播主要是建立在自愿和合意基础上的活动。在人际传播中,双方都没有强制对方的权利,也没有强制接受的义务,这意味着人际传播是一种相对自由和平等的传播活动)

主要动机:1:首要目的和动机就是获得信息 2:建立与他人的社会协作关系: 3:自我认知和相互认知

4:满足基于人的社会性的精神和心里需求 美国社会学家库利关于人际传播的主要理论观点:

库利是美国社会学家,它关心的一个主要课题是人的社会化问题,并为社会学和传播学提出了两个影响深远的概念:1:“初级群体”认为个人日常所处的基本群体(父母、伙伴、邻居等)是社会化的基础。 2:“镜中我”这个概念说明,个人的行为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对“自我”的认识,而这种认识主要是通过与他人的社会互动形成的,他人的态度或评价是反映“自我”的一面镜子。在“库利”看来,传播是“镜中我”形成的主要机制,它不仅是个人社会化的途径,而且是将整个社会连成一个整体的纽带。库利关心的焦点是人际传播,对大众传播没有给予充分关注,这与他们对大众媒介的营利性感到不满有一定关系。

群体传播、集合行为、组织传播

一:群体传播

定义:指将共同目标和协作意愿加以连接和实现的过程。群体传播是群体生存和发展的一条基本生命线。群体传播对群体意识的形成起着重要作用。

群体意识:即参加的群体成员所共有的意识,它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关于群体目标和群体规范的合意。

2、群体感情、这里不仅指由成员的密切接触和协作而产生的成员间的个人感情,更指成员主观

境界的融合所产生的“我们”感情。

3、群体归属意识,即群体成员因从群体活动得到某种程度的需求满足而对群体所产生的认同感。

群体意识是在群体信息传播和互动过程中形成的。

群体规范

定义:群体规范是群体意识的核心内容。群体规范指成员个人在群体活动中必然遵守的规则,在广义上也包括群体价值,即群体成员关于是非好坏的判断标准。群体规范的功能包括以下几项:1:协调社会成员的活动,规定成员角色和职责以促进群体目标的达成。2:通过规范的共有来保证群体的整体合作。3:通过提示共同的行为方式以维持群体的自我同一性。4:为成员个人提供安全的决策依据。

在群体传播中,群体规范的主要作用在于排除偏理性意见,将群体内意见分歧和争论限制在一定范围之内,以保证群体决策和群体活动的效率。

群体压力

定义:即群体中的多数意见对成员中的个人意见或少数意见所产生的压力。在面临群体压力的情况下,个人和少数意见一般会对多数意见采取服从态度。

“个人服从集体,少数服从多数”是群体活动的一个基本原则。它不仅是群体保持协调统一的前提,也是人的社会合作性的体现。

对多数意见的服从决定并不是在任何情况下都是基于理性判断作出的,在不少场合,群体压力也会带来错误的判断,形成对多数意见的盲目服从。

出现群体压力的原因有两点:一是信息压力 二是趋同心理

二:集合行为及其传播机制

1:集合行为的定义:指在某种刺激条件下发生的非常态社会聚集现象。集合行为多以群集、恐慌、流言、骚动的形式出现,往往会造成对正常社会秩序的干扰和破坏。

集合现象发生的三个条件:1:结构性压力(如:自然灾害、经济萧条、社会动荡、种族恶化等达到临界点等危机状况下,社会上普遍存在着不安,不满,焦虑等紧张情绪,这些结构性因素是集合行为发生的温床) 2:触发性事件(集合行为一般都是由某些突发性事件或突然的信息刺激引起的) 3:正常的社会传播系统功能减弱,非常态的传播机制活跃化(如:在大众传媒公信力丧失,政府信息封锁严重或公开度极地的状况下,人们与其相信大众传媒的新闻报道和主渠道发布的正式信息,更倾向于相信来路不明的流言等)

2:集合行为中的信息传播,受到一些特殊传播机制的制约,这些特殊的传播机制主要有以下几种: A:群体暗示与群体感染

群体暗示:即:人在失去理智判断分析能力的状态下对周围信息表现一味的盲信和盲从现象。

群体感染:在集合行为中,某种观念,情绪或行为在暗示机制的作用下以一场速度蔓延开来的过程。一种

情绪,一种观点会迅速支配整个人群的激烈行动。

B:群体模仿与匿名性

群体模仿:是解释集合行为中的传播机制的另一种理论。模仿是法国社会学家塔尔德提出的概念。他在1980

年出版的《模仿律》一书中认为,社会上的一切事物不是发明就是模仿,而“模仿是最基本的社会现象”

模仿又分为无意识模仿和有意识模仿,前者是个人在不自觉的状态下对他人行为的反射性仿效,

而后者则是基于一定动机或目的的自我仿效。人在社会化过程中的各种学习,可以说是一种自觉模仿或有意模仿。集合行为中的模仿更多表现为无意识模仿、条件反射性的模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