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人教版六年级数学下册第1课时《比例的意义》教案 下载本文

内容发布更新时间 : 2024/10/20 7:40:42星期一 下面是文章的全部内容请认真阅读。

第一课时 比例的意义

一、学习目标 (一)学习内容

《义务教育教科书数学》(人教版)六年级下册第四单元第40页情境图的全部内容,能根据不同大小的国旗,长与宽的比是相等的这一关系,理解比例的意义,为后续学习比例的基本性质做好铺垫。教材在编排时,充分展示了知识形成的过程。

(二)核心能力

从特殊到一般,经历探求新知的过程,积累数学活动经验,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学习目标

1.在解决实际问题中,理解比例的意义,掌握组成比例的关键条件,能根据比例的意义正确判断两个比能否组成比例。

2.经历观察、比较、判断、归纳的数学活动,加深对比例的理解,增强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四)学习重点 理解比例的意义 (五)学习难点

应用比例的意义判断两个比能否组成比例

二、学习设计 (一)课前设计 1.复习任务

(1)回忆一下上学期我们学过的比的知识,什么叫做比?并举例说明什么是比的前项、后项和比值。

(2)求比值。 12:16

31: 4.5:2.7 10:6 48【设计意图:在学习比例之前,就强调了两个比的比值相等,为学习新知识提供了最佳迁移。】

(二)课堂设计 1.谈话导入 出示情境图:

师:这三幅情境图分别呈现的是什么情景? (天安门升国旗仪式;校园升旗仪式;教室场景)

师:三幅不同的场景,都有共同的标志——五星红旗,这些国旗有什么相同和不同的地方?

(形状相同,大小不同)

师:如果从数学的角度看,可以用什么方法说明它们形状相同?(长方形)五星红旗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的象征,这些国旗有大有小,你知道这些国旗的长和宽是多少吗?

接着出示:

天安门升国旗仪式:长5米,宽

10米。 3校园升旗仪式:长2.4米,宽1.6米。 教室场景:长60厘米,宽40厘米。

师:这些国旗的大小不一,是不是国旗想做多大就做多大?这中间有没有隐含着什么规律?这节我们来研究。

2.问题探究 (1)认识比例 ①初步感知

师:认真观察每面国旗下面的数据,你能通过计算,发现它们的长和宽之间有什么关系吗?

学生独立计算探究,教师巡视指导,收集有用的信息。 学生交流汇报。

预设1:长与宽相除,长是宽的1.5倍。 预设2:长与宽的比值相等。

3师:通过计算,大家发现了图中操场上和教室里的国旗长与宽的比值都是,因为

2这两个比相等,所以可以把它们用等号连起来。

332.4:1.6= 60:40=

222.4:1.6=60:40

师:像这样表示两个比相等的式子叫做比例。 ②深化理解

师:在这三面国旗的尺寸中,你还能找出哪些比可以组成比例? 小组合作交流,教师巡视。

教师根据学生汇报,将组成的等式分类板书。

教师结合板书归纳:根据同学们找的结果,我们看到这三面国旗的长与宽的比值都相等,所以每两面国旗长与宽的比都可以组成比例。同样,这三面国旗宽与长的比值也都相等,所以每两面国旗宽与长的比也都可以组成比例。另外我们还发现每两面国旗的长与长的比值、宽与宽的比值也相等,所以每两面国旗的长的比与宽的比也可以组成比例。

师:那是不是国旗中任意数据组成的比都能组成比例呢? 师:老师这里有两个比,它们是否相等?

板书一组比:天安门国旗长:天安门国旗宽和学校国旗宽:学校国旗长 师:为什么不相等? 学生自由发言。

引导小结:要注意,只有对应的量之间的比,比值才相等,才可以组成比例。 师:现在大家明白了吧,虽然国旗有大有小,但是都是按照一定的比制作的,它们的长与宽的比值是相等的。

【设计意图:利用升国旗的情境,给出数据让学生探究,学生在对数据充分观察和分析的过程中,积累数学经验,初步理解比例的意义。接着还是根据国旗的情境,给学生提供更为充分的探究和体验的机会,深入理解概念,使学生对比例意义的内涵和外延都有了较为深入的思考。考查目标1、2】

③实际应用

一辆汽车第一次2小时行驶80千米,第二次5小时行驶200千米。列表如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