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配套K12]2019高考生物大二轮复习 专题十二 种群和群落练案 下载本文

内容发布更新时间 : 2024/6/29 14:24:51星期一 下面是文章的全部内容请认真阅读。

教育配套资料K12

专题十二 种群和群落

一、选择题

1.下列有关调查种群密度的说法正确的是( D ) A.蚜虫呈集群分布,不宜采用样方法调查蚜虫的种群密度 B.调查古树木、蝗虫的幼虫、某种蛇的种群密度,通常采用样方法 C.标志重捕法调查得到的种群密度是最精确的现实反映 D.调查某双子叶植物的种群密度应根据地段形状确定取样方法

[解析] 蚜虫活动能力弱,活动范围小,宜采用样方法调查其种群密度;蛇活动能力较强,通常采用标志重捕法调查种群密度;标志重捕法是一种对种群密度的估算,与现实有一定的偏差;用样方法调查种群密度时,应根据地段形状来确定取样方法,如方形地块可采用五点取样法,长地块可采用等距取样法。

2.(2018·保定二模)某生态园的面积为40 hm,研究小组采用标志重捕法调查仓鼠的种群密度,第一次捕获120只作标记后全部放掉,第二次捕获200只,其中发现6只带有标记。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B )

A.该农场仓鼠的种群密度约为4 000只/hm

B.仓鼠在捕捉一次后更难捕捉,导致统计的种群密度比实际密度大 C.此种方法可以调查该地的物种丰富度

D.生态园防治鼠害可以提高生产者到其他生物的能量传递效率

[解析] 该农场仓鼠的种群密度约为4 000÷40=100只/hm,A项错误;仓鼠在捕捉一次后更难捕捉,根据公式计算出的种群密度比实际密度大,B项正确;此种方法可以调查该地仓鼠的种群密度,C项错误;生态园防治鼠害可以提高生产者到其他生物的能量利用率,而两个营养级之间的能量传递效率不变,D项错误。

3.(2018·山东省济宁市高三期末)下列对不同生态现象的叙述,错误的是( A ) A.如果时间允许,弃耕农田总能形成树林 B.动物在群落中的垂直分布主要依赖于植物的分布 C.“苗多欺草,草多欺苗”反映的是竞争关系

D.“远芳侵古道,晴翠接荒城”可反映人类活动减少后对群落演替的影响

[解析] 弃耕农田比如一些热带、亚热带地区,水热条件充足,或者农田本身就是由森林开垦而来的,可能经过长期的演替,恢复到森林状态,而在一些缺水的地区,比如撒哈拉沙漠边缘的萨好勒地区的农田,本身就是开垦草场而来的,再怎么恢复,也只能恢复到草原状态,还有可能退化成荒漠,A错误。

4.(2018·湖南省株洲一模)火山爆发时炽热的岩浆所到之处生物全部死亡,之后当地生物群落演替过程非常缓慢,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 )

A.群落演替由地衣苔藓阶段到森林阶段,总生产量和有机物的总量增加 教育配套资料K12

2

2

2

教育配套资料K12

B.该群落演替为初生演替,演替过程中,群落对光能的利用效率保持不变 C.极乐鸟捕食一只蜘蛛后,所获得的能量最多为该蜘蛛同化量的20% D.群落演替的不同阶段均存在捕食、竞争、共生、腐生等种间关系

[解析] 群落演替由地衣苔藓阶段到森林阶段,总生产量和有机物的总量增加,A正确;该群落演替为初生演替,演替过程中,群落对光能的利用效率逐渐增高,B错误;生态系统的能量传递效率为10%~20%,指的是一个营养级的能量传递到下一个营养级的效率,而不是一只动物传到下一营养级的一只动物的传递效率,C错误;群落的种间关系包括竞争、捕食、互利共生及腐生等,但是在群落演替的最初阶段,生物的种类相当少,不可能具备各种种间关系,D错误。

5.(2018·北京市海淀区一模)森林群落中由于老龄树木死亡造成林冠层出现空隙,称为林窗。研究者调查了某森林中林窗与林下的土壤动物群落,得到如图所示的结果。据此不能推断出( D )

A.在各层次中林窗的土壤动物丰富度均高于林下 B.光照明显影响了土壤动物群落的垂直结构 C.林窗和林下土壤动物种类随深度的增加而减少 D.林窗和林下不同层次的土壤动物种群密度相同

[解析] A.由图可知,在各层次中林窗的土壤动物丰富度均高于林下,A正确;B.随着枯落物层的深度的增加,土壤动物种类数逐渐减少,由此可知光照明显影响了土壤动物群落的垂直结构,B正确;C.由图可知,林窗和林下土壤动物种类随深度的增加而减少,C正确;D.由图可知,林窗和林下不同层次的土壤动物种群密度各不相同,D错误。故选:D。

6.如图是关于种群特征的示意图,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A )

A.种群密度是种群最基本的数量特征 B.A、B分别表示出生率和死亡率

C.D通过影响出生率和死亡率而直接影响种群密度 D.a的含义是确定种群密度的大小

[解析] 种群密度是种群最基本的数量特征,可以反映种群数量的大小,A项正确;图中A、B表示出生率、迁入率,C表示死亡率,B项错误;D表示性别比例,性别比例通过影响出生率间接影响种群数量变化,C项错误;年龄组成可以预测种群的数量变化,D项错误。

7.(2018·天津市和平区模拟)某山区实施退耕还林后,群落经过数十年的演替发展为树林。教育配套资料K12

教育配套资料K12

如图甲、乙、丙分别表示群落演替的三个连续阶段中,优势植物种群数量变化情况。下列说法中错误的是( C )

A.实施退耕还林等措施之后,可增大部分野生动植物种群的环境容纳量 B.甲、乙、丙之间为竞争关系,第3阶段群落具有明显的垂直分层现象 C.演替中后一阶段优势物种的兴起,一般会造成前一阶段优势物种的消亡 D.该过程中,群落的物种丰富度和生态系统的抵抗力稳定性会逐渐提高

[解析] A.由题干可知,山区实施退耕还林之后,群落主要由原来较单纯的农作物,经过数十年的演替发展为树林,可增大部分野生动植物种群的环境容纳量,A正确;B.甲、乙、丙之间有重复的生态位,所以有竞争关系,这时群落具有明显的垂直分层现象,森林群落分层的意义在于减缓竞争和显著提高了植物利用环境资源的能力,B正确;C.退耕还林后群落一般会有以下发展:低矮的草本藤本植物→中等高度的草本乔本灌木→高大的乔本植物。但是在这个演替过程中,只有谁更占优势,而没有谁灭绝谁的问题。由图中也可以看出,除了最开始乙丙两群落没有出现的时期之外,其他时候三个群落都是共存的,C错误;D.演替是生物和环境反复相互作用,发生在时间和空间上的不可逆变化,稳定性越来越高,生物种类越来越多,群落的物种丰富度越来越高,D正确。故选:C。

8.(2018·江苏省徐州市生物二模)下列关于种群、群落、生态系统的叙述正确的是( B ) A.生态系统中分解者所获得的能量可以流向生产者 B.农田弃耕后生态系统营养结构更复杂,抵抗力稳定性提高 C.测定甲地蒲公英种群密度应计数样方内蒲公英总数再除以甲地面积 D.高山不同海拔地区所分布的动植物种类不同,反映群落的垂直结构

[解析] 生态系统中分解者所获得的能量不能流向生产者,A错误;农田弃耕后生态系统的动植物种类增多,营养结构更复杂,抵抗力稳定性提高,B正确;蒲公英总数除了计数样方内的,还要计数相邻两条边及其夹角的数量,C错误;高山不同海拔地区所分布的动植物种类不同,反映群落的水平结构,D错误。故选:B。

9.下列关于群落空间结构的叙述,错误的是( D ) A.群落空间结构的特征是长期自然选择的结果

B.群落的空间结构有利于对资源的充分利用,缓解种间竞争

C.影响群落空间结构不同的非生物因素主要是光照强度、土壤的盐碱度、温度和水分等 D.竹林中凤尾竹高低错落有致,体现了群落的垂直结构

[解析] 群落的结构特征与环境密切相关,属于自然选择的结果,A项正确;群落的垂直结构提高了群落利用阳光等环境资源的能力,B项正确;影响群落空间结构不同的非生物因素主要是光照强度、土壤的盐碱度、温度和水分等,C项正确;竹林中凤尾竹高低错落有致,但只是一个种群,不能构成群落,D项错误。 教育配套资料K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