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滥竽充数》教学设计说明 下载本文

内容发布更新时间 : 2024/6/26 12:05:45星期一 下面是文章的全部内容请认真阅读。

. .. . ..

《滥竽充数》教学设计

一、课前系统部分 (一)课标分析

高年级语文课要求学生能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能借助词典理解词语的意义。能联系上下文和自己的积累,推想课文中有关词句的意思。在交流和讨论中,敢于提出自己的看法,作出自己的判断。

(二)教材分析

《滥竽充数》这则寓言来源于《韩非子?内储说上》,主要介绍了战国时期,南郭先生虽然自己不会吹,却混在其中,没被发现。后来,由于没有真才实学,只得偷偷地逃走了。“滥竽充数”这个成语指没有真才实学的人混在行家里充数,或是以次充好,有时也用作自谦之辞。

(三)学生分析

五年级学生已经接触过文言文,有一定的学习基础。理解分析能力有所提高,对于课文的分析理解可以放手让学生自学。教学时,应关注文体特点,关注学生的言语实践,将学生的身心聚焦在对人物内心的体悟与揣测上,让文本之言仿佛出于其自身,形成人物与语言相得益彰的妙用。

(四)教学目标

1. 知识目标:能够熟练地朗读课文.并能结合注释用自己的话讲述故事. 技能目标:通过理解课文内容使学生明白故事所蕴涵的道理。 情感态度:引导学生联系生活理解寓意,懂得做人要老老实实,要有真才实学。

学习策略目标:通过学生自主学习、小组合作学习等方式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及互助学习的习惯

2.教学重点与难点

①学习课文,了解课文内容,体会故事所蕴涵的道理。

②引导学生联系生活理解寓意,懂得做人要老老实实,要有真才实学. (五)教学策略

问题设计力求精细,富有启发性,引导性。能围绕教学目标,利用精心设计的问题引导学生带着任务进行积极自主的学习,由浅入深、由表及里地自我建构知识。

重视文本挖掘,体现语文性。问题设计,教学环节都立足文本,重视文本。注重语文教学中文本教学的地位,是符合新课程标准的内在精神的。

(六)教学用具 课件

二、课堂系统部分——教学过程 (一)课前探究部分

谈话:同学们,中国历史,上下五千年。我们的祖先给我们留下了光辉灿烂的文化遗产。特别是那一个个富含哲理的寓言或者成语,到如今依旧光芒四射。

(二)导入:

学习参考

. .. . ..

今天,我就要考考大家。看图猜成语,不用举手,直接喊出来就行!看看哪位小朋友积累最多,反应最快!准备好了吗?(ppt出示图画)

寓言是文学作品的一种体裁,常常带有讽刺或者劝戒的性质。寓言原来是民间的口头创作。我国春秋战国时代寓言已经相当盛行。《滥竽充数》就是其中之一。选自战国《韩非子?内储说上》这是一篇文言文故事,这则故事仅用了44个字,却蕴含着深刻的道理,可见寓言的语言是比较精炼的,这也是文言文的特点。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这篇寓言故事。 板书课题《滥竽充数》

(三)师生互动部分 一、 理解课题 1、解释“滥竽充数”的意思。谁能来给大家分别解释一下滥竽充数中的滥、竽、充数分别是什么意思?

滥:失实的,假的。竽:古代乐器名,象现在的笙(shēng)。(出示图片)充数:凑数。

2、谁能来解释“滥竽充数”? 滥竽充数:不会吹竽的人混在吹竽的队伍里充数。比喻无本领的冒充有本领, 次货冒充好货。 二、作者介绍 三、学习文言文 了解了题目、作者,接下来我们就一起走进课文,看看这是一个怎样的故事。 1、课件出示文言文,范读。

齐宣王使人吹竽,必三百人。南郭处士请为王吹竽。宣王说之,廪食(lǐn sì)以数百人等。宣王死,湣王立。好一一听之,处士逃。

2、接下来就请大家练习朗读,看谁在最短的时间内读得最流利。要求:读准字音,注意停顿。

?学生练习朗读 ?指名读

提问:这篇小古文中一共出现了几个人物,分别是谁?(板书)

3、读熟了课文,接下来我们还要理解意思。对照着注释,你看懂这篇小古文的意思了吗?学生小组讨论。

全班交流文言文内容:

齐宣王是个设么样的,你从那句话看出来?解释一下这句话的意思。 齐宣王使人吹竽,必三百人。

师:齐宣王的爱讲排场,喜欢大场面,让南郭先生有机可乘。 南郭处士请为王吹竽。宣王说之,廪食(lǐnsì)以数百人等。

师:可是,好景不长。齐宣王死后,他的儿子齐湣王继承了王位。这个齐湣王喜欢的是怎样地吹竽?此时的南郭先生怎么办?

宣王死,湣王立。好一一听之,处士逃。

4、谁能把整篇小古文的意思用自己的话说一说。 ?同桌互相解释

学习参考

. .. . ..

?指名说

师:是啊,这会儿我可为南郭先生担心起来了。你想呀,他现在再也不能滥竽充数了,用我们现在的话来说,就是失业了。你想对南郭先生说些什么,你想给他什么忠告?你想对齐宣王或者齐湣王说些什么呢?

【设计意图】注重文本情境的创设与营造,聚焦人物,在引导学生感知故事的过程中强化体验,通过给南郭处士的忠告,深入了解了解故事明白道理。

5、熟读成诵。朗诵比赛。

6、学了《滥竽充数》这则小古文,你得到了什么收获?或者你懂得了什么道理?和大家交流一下吧!

滥竽充数的故事告诉我们:做人要有真才实学,作假充数的人他们经不住时间的考验,终究会露出马脚的。

四、联系生活,深化寓意

1.师:同学们知道每一则短小的寓言故事背后都蕴藏着深刻的道理,《滥竽充数》这则寓言也不例外。只要同学们留心观察,你不难发现在我们身边有许多“滥竽充数” 之类的事情 ,也有像南郭先生一样的人。我们一起来“寻找我们身边的南郭先生”。

如:上课时,老师问:“会背诵的请举手。”结果大家都齐刷刷地举起手来。背诵时,有的同学只是跟着动动嘴巴,却没有发出声音,在那里滥竽充数而已。

2.想想,我们怎样做才不会成为南郭处士。

【设计意图】让学生与文本中人物、与生活中人物进行对话,将学生对寓言的感知逐步引向了深入,挖掘隐藏在寓言后面的“言外之意”,实现对周围生活现象的再认知。

五、拓展运用

1、成语运用,加深理解

师:这则寓言流传了两千多年,这个成语也被人广泛运用。滥竽充数在使用中有很多种意思:①比喻没有真才实学的人混在有才学的人群中欺骗别人;② 比喻以假冒充真的,以次冒充好的; ③用来表示自谦,说自己的水平不够,只是凑数而已。

你读懂句子中“滥竽充数”的意思了吗?

⑴、做买卖要按质论价,讲究信誉,不能以次充好滥竽充数。( ) ⑵、不懂就不懂,不能在大伙儿里边滥竽充数不懂装懂。( ) ⑶、班长谦虚地说:“这次被评为文明班级,都是全体同学干出来的,我不过是滥竽充数,挂个空名而已。 ( )

⑷、菜市场有一些经营者把烂鱼放到鲜鱼中滥竽充数以高价格卖出。 ( )

【设计意图】学习的目的在于运用。在不同的语言环境下,词语的意思有可能会发生变化。通过本环节,引导学生能够将词语迁移运用于语言实践。

2、小练笔:

南郭先生逃走后的故事?南郭先生逃走后又遇到什么事呢?他会吸取这次的教训吗?请同学们续写故事。

板书设计:

滥竽充数

齐宣王 必三百人 请为王吹竽

南郭先生

学习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