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生代农民工市民化问题研究综述 下载本文

内容发布更新时间 : 2025/1/4 0:31:55星期一 下面是文章的全部内容请认真阅读。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新生代农民工市民化问题研究综述

作者:张见伟

来源:《卷宗》2011年第11期

摘 要:新生代农民工市民化是我国工业化、城市化、现代化发展进入一个新阶段形成的又一个特殊的社会群体。新生代农民工为中国的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做出了重大贡献,同时也产生了一系列问题。新生代农民工市民化是解决此问题的有效路径之一,这对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有力地解决“三农”问题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新生代农民工;市民化;研究综述

2010年,中央一号文件《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大统筹城乡发展力度,进一步夯实农业农村发展基础的若干意见》第一次正式提出“新生代农民工”概念,把新生代农民工问题提上了议事日程。概念提出之后,理论界对此进行了深入研究和探索,取得了丰硕的理论成果。本文拟就这些理论成果进行梳理和整合,使其进一步系统化。 一、新生代农民工的涵义及其基本特征 (一)新生代农民工的涵义

“新生代农民工”这一概念是王春光首次提出的。他认为新生代农民工,主要是指出生于20 世纪80 年代,到城市就业但户籍仍在农村的青年。[1]新生代农民工市民化内涵,有狭义和广义之分:狭义的“市民化”可以指新生代农民工获得作为工作所在城市的市民身份和权利的过程,如居住权、受教育权、社会保障等与当地市民同等的权利。[2]有的学者则认为完整的新生代农民市民化应该是广义上的市民化,它具有以下几个方面的内涵:第一是社会身份的根本转变,即由农村户口转变为城市户口,获得市民身份;第二是居住地域的变动,即由居住在农村变为居住在城市且被纳入城镇住房保障体系;第三是职业性质的转换,由劳动力市场上次属的、非正规的职业转变成首属的、正规的职业;第四是经济地位的提升和与当市民同等社会政治权利的获得;第五是文化意识的转变,即在思想观念、生活方式、行为习惯和社会组织形态等方面的变化。[3]新生代农民工是指1980 年之后出生的,在90 年代外出到城市打工却不具有城市户口的青年农民工。概括地说,新生代农民工市民化就是使新生代农民工在身份、职业、地位、价值观、社会权利以及生产生活方式等方面全面向城市市民转型,以实现城市文明的社会化过程。[4]

(二)新生代农民工的基本特征 1、三特征说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有的学者认为:文化程度提高;市民化愿望强烈;生活方式与市民接近。[5]有的学者从社会公正角度来研究,认为:政治公正方面,要求政治参与权及意见表达权;经济公正方面,追求就业平等和社会保障的权利;教育公正方面,要求自身文化的进步和子女的受教育权。[6]胡杰成认为有边缘化、半市民化、准市民化特征。[7] 2、四特征说

有的学者认为,主要特征有:队伍庞大,新生代农民工成为农民工阶层主体;怀揣梦想,新生代农民工城市融入愿望强烈;文化偏低,导致新生代农民工进城就业难;体制藩篱,新生代农民工容易产生心理失衡。[8]有的认为主要受教育程度高;职业期望值高;物质和精神享受要求高;工作耐受力低。[9]宋虎林认为,对待工作的态度不用于以往;文化素质提高,权利意识增强;消费观念转变;吃苦耐劳精神欠缺。[10]李涛认为,主动融入城市的渴望强烈;文化程度明显提高;务农经历短;职业变换多且快。[11]孟小妹认为,年龄轻,未婚率高;受教育程度高;务农经历短;外出动机是为改变生活方式和寻求更好发展机会。[12] 3、五特征说

有的学者认为,主要特征有:受教育程度相对较高;生活目标明显转移;生活方式趋同于城市同龄人;消费观念更加开放;权利意识日益增强。[13] 4、六特征说

深圳市新生代农民工生存状况调查报告中指出:来源广泛,平均年龄23.7岁,百分之七十为未婚,女性比例高于男性,受教育程度较高;劳动合同签订率高,合同期限短期化,从事制造业、服务业的多,从事建筑业的少,多在民营企业工作,工作岗位偏低、就业稳定性差,职业安全健康存在隐患;新生代农民工仍然属于吃苦耐劳型,收入和消费均低于老一代农民工,一半以上有储蓄习惯,具有强烈的家庭责任感;将近一半居住在集体宿舍,社会交往乡缘业缘化,网络成为业余生活的主要部分,恋爱观念传统,恋爱方式更加自由;打工目的是经济型和发展型兼有,更注重未来发展,具有强烈的创业意识,渴求多方面的培训;大多数没有务农经历,渴望城市生活,对未来充满信心,希望获得平等的政治权利,认可工会的积极作用,对政府充满期待。[14]

二、新生代农民工市民化的重大意义

对于新生代农民工市民化的重大意义大多数从对农村发展、城市发展、国家发展、社会发展来探究。来解决好农民工特别是新生代农民工的问题是一个关系到推进城乡二元体制改革的关键性问题,也是改善民生、遏制城乡差距扩大、促进社会和谐稳定的一个关键性的问题,具有十分重大的意义。[15]唐踔认为:农民市民化关系到我国经济快速、持续和健康发展的大局;关系我国科学发展观落实与和谐社会的构建;关系到我国“三农”问题的根本解决;关系到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我国的现代化进程。[16]林凤章认为,新生代农民工推动了国民经济的快速发展,加快了我国城市化的进程,促进了农村社会的进步。[17]持此观点还有费杰、柳雪莲等人。 三、新生代农民工市民化存在的制约因素 (一)从社会学角度研究

新生代农民工市民化存在的主要问题有:城市对接纳新生代农民工为市民却缺乏基本的思想准备。新生代农民工入城后,他们在居住、就业、就医、子女入学等方面受到不平等待遇。就业不畅、报酬不公、社会保障不足、社会歧视、教育培训缺乏等现象的广泛存在,让他们感到无奈与迷茫。户籍限制,使他们市民化的期望不能轻易实现。[18]刘文烈等人主要从制度困境、身份困境、经济困境、文化困境四方面论述。[19]有的学者从制度制约和城市容纳能力有限两方面论述。[20]栾云云认为制约着新生代农民工市民化的障碍集中体现在制度障碍(户籍、就业、社会保障制度等)、思想观念障碍、组织障碍、农民工自身素质障碍这几个方面上。[21]唐踔认为,观念和认识上的偏差或偏见是阻碍农民工市民化的思想观念因素;户籍制度基础上衍生的各种制度是阻碍农民工市民化的制度因素;文化素质不高和技能的欠缺是制约农民工市民化的个人因素;子女教育问题成为农民工留城的重要障碍;居无定所是阻碍农民工市民化的经济因素和物质条件。[22]持此观点的还有学者王艳华、李涛。林凤章还从制度困境、生存困境、发展困境、心理困境四方面来分析。[23]朱国萍从制度障碍、直接障碍、社会障碍来探讨。[24]宋虎林还分析了既得利益集团和群体的阻力对市民化的影响。[25] (二)从现行的农村土地制度来研究

黄锟认为现行的农村土地制度存在缺陷,一是产权模糊是农地制度最核心的缺陷,是造成农民和新生代农民工的土地权益得不到有效保障的根源。二是弱流动性使农民得不到失去土地权利的补偿,降低了市民化的愿望;三是强保障功能通过影响农地流转和市民化意愿而影响新生代农民工市民化;四是价值和补偿低估,降低新生代农民工市民化的意愿和能力。[26] (三)从社会遗传学研究

国虹从社会遗传学来分析农村环境和城市环境两方面的遗传对新生代农民工市民化的影响,一定程度上阻碍了他们的身份转变与心理认同。[27] (四)从文化心理学研究

杨子等人从文化心理学角度来分析,制约因素主要有:自身受教育水平;乡村文化的消极影响;城乡二元社会结构的消极影响;缺少有效的社会支持系统。[28] (五)从经济学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