烂尾PPP项目的投资方退出分析 下载本文

内容发布更新时间 : 2025/2/23 3:49:01星期一 下面是文章的全部内容请认真阅读。

2015年正是全国各地响应国务院和各部委文件,如火如荼开展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PPP)项目的时候,而甘肃武威工业园区污水BOT项目的SPV公司武威恒泰污水处理有限公司却于2015年正式起诉凉州区人民政府及甘肃武威工业园区管理委员会,主张因甘肃武威工业园区管理委员会无故单方解除合同,诉请确认《甘肃武威工业园区污水BOT项目特许经营权合同书》及《甘肃武威工业园区污水厂资产回购协议》解除,同时要求二被告支付项目投资款、建设期内产生的投资利息、出资资金的合理利润以及损失等共计近7000万元。 在该案中,政府方认为施工进度影响了《甘肃省2011年污染物减排计划》对武威工业园区污水治理工程的要求,故而提出解除合同,并按未完工程原状接管项目实体工程;SPV公司认为政府方侵害了其合法利益,为保全自身利益不得不采取诉讼的途径。政府方和社会资本方缘何会走到对簿公堂的地步? 众所周知,由于PPP项目合作期较长、投资体量较大、法律关系较为复杂,故PPP项目推行全生命周期管理的理念,并要求合同各方有较强的契约精神。但是,在实际的合同履行过程中,因为这样或那样的原因,PPP项目发生纠纷导致PPP项目烂尾的概率确实不小。那么,碰到PPP项目“烂尾”的情况,社会资本方应通过什么途径退出?政府方或社会资本方又该如何应对?笔者试从以下几方面浅析其中要点,抛砖引玉,以期给拟参与或正在参与PPP项目的各方一些启示。

一、可能导致PPP项目出现烂尾的情形

PPP项目实践过程中,导致PPP项目烂尾的原因往往是多方面且互相影响的。如引言中提及的案例,政府方认为是由于施工进度影响《甘肃省2011年污染物减排计划》对武威工业园区污水治理工程的要求;而社会资本方则认为是由于政府方未按约定与社会资本和SPV公司签订《特许经营权合同书》和《资产回购协议书》,也未按约定办妥承诺的文件(项目土地使用证、凉州区财政局出具的污水处理费列入财政预算内支付的承诺书,以及凉州区人大就同意财政承诺书

所作出的决议文件等),项目建设期应依约顺延。总结下来,导致PPP项目烂尾往往是因为如下三方面原因的一种或多种。 (一)政府方原因

在PPP项目履行过程中,或由于政府方换届、或由于项目实施过程中出现影响公共利益的因素、亦或当地财政支付能力降低等等原因,政府方提出单方解除PPP合同。

(二)社会资本方内部原因 如,因社会资本或项目公司未按期完成融资交割或者资金链断裂等,无能力继续履行协议约定,导致项目烂尾。又如,社会资本联合体投标,因分工等内部矛盾无法协调导致不能履行合同,政府方终止合作的。以上均是社会资本方内部原因导致项目无法正常履行。

原则上因社会资本原因导致的烂尾,政府方可通过重新招选社会资本的方式重启项目,PPP项目本身并不会存在烂尾。但是对于退出的社会资本而言,该PPP项目已终止。 (三)第三方原因

一般在PPP合同中会对不可抗力、法律变更造成的终止进行专款约定:如因任何不可抗力、法律变更事件阻止一方履行其义务且经过努力仍不可克服,自该不可抗力、法律变更发生或知道发生之日起连续超过九十日,双方应协商决定继续履行本合同的条件或者同意按照PPP合同的约定终止本合同。如果自该不可抗力、法律变更发生或知道发生之日起一百八十日之内双方不能就继续履行的条件或终止本合同达成一致意见,则任何一方有权根据本合同的约定向另一方发出终止意向通知。

在PPP项目中,也存在因不可抗力、法律变更等不可归责于双方的第三方原因导致的项目烂尾。该种情况下,政府方与社会资本方可协商按照PPP合同约定的退出机制退出。

二、烂尾PPP项目投资方的退出路径分析 (一)可通过资产转让或股权转让实现退出

在PPP项目烂尾时,如政府方与社会资本方可协商一致或在协商不成时通过诉讼或仲裁方式实现退出。社会资本方的退出路径主要包括资产退出及股权退出两种。

资产退出,即由项目公司将项目资产移交给实施机构或政府指定的其他接收机构。股权退出,即由社会资本方股东将项目公司股权移交给实施机构或政府指定的其他机构。资产退出及股权退出支付的对价在后文中详述。

资产退出方案的优点在于,资产移交后,项目公司实现破产清算,无遗留债务,由政府方全盘接收无负债资产。但是,资产退出可能产生较重的税负(如印花税、土地增值税等)。

股权退出方案的优点在于政府方通过接收项目公司股权而完全控股PPP项目公司,由PPP项目公司继续负责移交期间及之后的运营,保障项目提供公共服务的持续性。就政府方的支出而言,由于项目公司负债仍由项目公司继续承担,因此股权退出方案中政府对社会资本方的支付责任小于资产退出方案,且总体税负较低。缺点是,由于前期是由社会资本方控股,公司管理权交接风险增大、股权变更等手续繁琐。且股权退出,特别是涉及控股股东变更时,往往需要征得银行金融机构等债权人的同意。如社会资本方为国有企业,还将涉及国有股权转让的审批、进场程序等。因此股权退出的程序较为复杂,所需时间也较长。 需要说明的是,在无法协商一致而发生如笔者在引言中提到的情形,以诉讼或仲裁等司法途径来实现社会资本方的退出的。在循司法途径完成争议解决后,仍将回归到上述资产移交或股权移交的路径之一以实现投资人的投资退出。若担心另一方不能配合完成项目退出程序时,诉讼或仲裁方式更有利于尽快定纷止争,实现项目顺利终止。

(二)烂尾PPP项目的终止补偿及移交 1、确定索赔主体

关于项目烂尾时的终止补偿,笔者认为首先应确定索赔主体。在PPP项目中,施工类的社会资本方往往具有双重属性——既是项目公司的社会资本方股东,又是与项目公司签订《施工/工程总承包合同》的总承包商。

笔者认为,根据合同相对性原理,总承包商应根据总承包合同向发包人项目公司进行索赔;而项目公司/社会资本方则应根据PPP合同向实施机构进行索赔。 2、确定索赔金额

根据以上索赔主体,社会资本方应从总承包商与项目公司两个角度分别就索赔金额进行梳理。

总承包商梳理的索赔金额相对简单,应根据《施工/工程总承包合同》确定的计价规则对已完工程造价进行确定。 项目公司梳理的索赔金额则应包括:

(1)PPP合同签订前,社会资本方参与项目调查、合同谈判的投入,包括工作人员的交通住宿费用、聘请第三方的费用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