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发布更新时间 : 2025/1/7 5:22:28星期一 下面是文章的全部内容请认真阅读。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浅析中国古典诗歌的翻译标准
作者:张莉 张艳苓
来源:《读与写·下旬刊》2013年第04期
摘要:诗歌的翻译就是把原诗的形式与内涵用另一种语言忠实地再现出来,使目的语的读者能够从译品中获得与源语读者相同或相似的共鸣和美感体验。中国古典诗歌韵律严格,修辞手段多样,意境深远,加之汉字的特殊构词方式,这给诗歌翻译造成了很大困难。翻译时不仅要注意保持\形似\而且应深入其深层结构,探求\神似\,让译文具有同样的诗情画意。译\形\以求忠,译\神\以达众,进而达到译作与原作\形\与\神\的和谐统一。 关键词:诗歌翻译;形似;神似
中图分类号:G648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2-1578(2013)04-0009-01 1.引言
诗歌是伴随这人类文明的产生而产生的,很多的翻译家试图将这以传统文化瑰宝翻译成英语,让世界上更多的人来了解中国的诗歌。但是翻译中往往会遇到怎样处理\形\与\神\的问题。 有的译者主张\诗歌翻译应先重形似\:一首诗赖以存在的全部语言材料全都属于诗歌形式的范畴,都应该在翻译中尽可能将它加以再现和移植;如果原作是格律诗,则按照译入语的特点安排译文节奏和韵式,以尽可能再现原作的格律(江枫,许钧,2001)。而有的译者认为:译诗要最大程度地保留并传达原作的菁华和韵味,为了传达原作的意境和神韵不惜\得意而忘形\。
显然,以上两种观点都会造成原诗的风格和意蕴在一定程度上的流失,美感的缺失。在诗歌翻译中,传达原作意境和神韵,达到\神似\是根本,至于如何处理诗歌的形美问题,可以参照朱光潜先生主张的\从心所欲,不逾矩\的艺术创作观点。在保持原诗风格的前提下,不对原诗的形式格律作机械的移植,但也不放弃对诗歌\形美\的追求。 2.诗歌翻译中\形\与\神\的基本定位
2.1传神达意是根本。诗歌翻译是文学翻译中的一种特殊的翻译体裁,属于艺术创作的范畴。回顾我国文学翻译的发展史,其翻译理论经历了几个阶段,并在此过程中不断发展完善翻。严复的译著《天演论》开启了我国文学翻译的先河,他在翻译实践的基础上简洁地总结出文学翻译的标准——\信、达、雅\。这一标准确定了我国文学翻译理论的基本方向。 翻译家傅雷提出了一个影响非常深远的观点——\重神似不重形似\。也就是说,文学翻译活动中最重要的是传达原作的神韵,而不是寻求语言的对应。傅雷用简洁而生动的话语阐明了自己的思想,说:\以效果而论,翻译应像临画一样,所求的不在形似,而在神似\(傅雷,2002 351)。他就认为翻译应该\去粗存精,得意而忘形\。这一评论在翻译界至今都具有很大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的影响。林语堂在《论翻译》中谈到:\译者所应忠实的,不是原文的零字,乃零字所组成的语意。忠实的第二义,就是译文不但需求达意,并且须以传神为目的,译文须忠实于原文之字神句气与言外之意\(林语堂,1984 266)。
因此,在我国翻译界\重神似不重形似\是译者普遍称道并在实践中力图恪守的翻译信条。这一信条确实能够摆脱关于追求语言形式对等的困惑,即何为\信\的争议,深刻地把握住了翻译的实质。这些翻译理论被广泛地应用到中国古典诗歌翻译实践中。翻译家许渊冲先生译的《钗头凤》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
但是,由于所处的时代和社会文化环境不同,译者的心理和思维结构不同,所以就需要充分发挥想象力和创造力,对原诗作心领神会,移情于自身,能达到原作和译作的完美契合。在变化之中寻求不变的精神实质,探求与原作的神似。
茅盾认为:\文学翻译是用另一种语言把原作的艺术意境传达出来,使读者在读译文的时候能够象读原作一样得到启发,感动和美的感受。\由此可见,意境即诗歌的\神\是中国古典诗歌的灵魂,也是古诗的审美评价标准,所以传神达意是翻译中国古典诗歌的根本之所在。 2.2发挥创造彰显形式美。英国诗人柯勒律治 (Coleridge)曾说过:\诗是以最佳顺序排列的最美的词\(the best words in the best order)。可见诗歌的形式,或者说形美对于诗歌是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中国古典诗歌,除了它的内涵的丰富与意境的深远外,其形式上的美质也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古典诗歌的结构排列方式所产生的美感,对读者所产生的视觉冲击是巨大的。唐朝诗人白居易的宝塔诗《诗》就是个很好的例子,给读者形象的视觉感受。 诗诗 绮美瑰奇 明月夜落花时 能助欢笑亦伤别离 调清金石怨吟苦鬼神悲 天下只应我爱世间唯有君知 自從都尉别苏句便到司空送白辞 ——白居易《诗》
正是汉字的方块结构造就了中国诗歌独一无二的形式美。中国古典诗歌形式整齐,多采用对仗的修辞手法。对仗之所以能产生语言形式上的美,就在于它合于形式美的对称法则,对仗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的两个诗句句法形式、结构相同或相近,字数相等,平仄相对,与中国古代人们心理上追求的整齐划一的生活秩序等深层次的文化基因有关。这是世界上其他语言文字很难做到的。最典型的例子便是山海关古长城上刻写的两句诗: 海水朝朝朝朝朝朝朝落, 浮云长长长长长长长消。
著名翻译理论家Nida先生先生创造性地曾将其译为: Sea waters tide day to day, everyday tide and everyday ebb
Floating clouds appear , often appear often appear and often go译文中不仅译出了原文的意思,还创造性地将其形美也基本上表达出来了。要将一首诗以诗歌的形式来翻译,译者必须以开放的心态解读原诗文的内容,将诗所激发的玄思连同诗歌一起去理解接纳,以此来创造一个足以激发译文读者以相似的方法去玄思的译文。这就是有人所提出的\诗之思在于其文本存在引发读者思\。在英译中要反映中国古诗的精神风貌就要尽量再现原诗的表达模式,也就是句法结构特征,包括原诗省略虚词,选词重意象等特点造成的意象并置。而要再现这种句法结构特征,就应该再现与之相关的语言形式特征。
著名翻译家奈达(Nida)在20世纪60年代提出翻译形式对等的翻译观点,认为形式对等要把原文的形式特征\一成不变地复制到目的语文本中\。(Nida 1969)后来他又提出功能对等的概念:\不但是信息内容的对等,而且形式要尽可能地对等,认为形式也要表达意义,改变形式也就改变了意义。鲁迅也非常重视对原作形式的翻译,坚持\宁信而不顺\,其目的是为了再现\原作的风姿\。诗歌翻译家许渊冲也十分关注诗歌的形美再现,认为\译诗要尽可能保持原诗的形式,如对仗、长短等,这就是形美。\诗歌语言形式的重要作用要求我们在译文中尽力再现形式美,通过形式美来体现思想美。
2.3\形\神\一致,共现原作神韵。诗歌是\形\与\神\的和谐统一。神以形存,神为灵魂,形为躯体,二者相互依存,构成一个有机统一的整体。因此翻译时应整体着眼,细节着手,注意每个细节所包含的生机和灵魂。诗歌的形美也万不能忽略,传达原作的声色是传神的关键。 \不逾矩\则信于原文,进而\从心所欲\,以求译诗形式不拘泥,不死板,灵活而恰到好处,使译作读者更好地了解原诗作者看待世界的态度和内心复杂的情感世界,以求在有声有色的形美之中,突出诗歌原汁原味的神韵。正如矛盾老先生所推崇的观点:翻译应当是神似与形似的对立统一。 参考文献
[1] 傅雷.《傅雷全集》「M」.沈阳:辽宁教育出版社,2002 [2] 郭建中.当代美国翻译理论「M」. 武汉:湖北教育出版社,2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