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发布更新时间 : 2025/1/22 16:43:05星期一 下面是文章的全部内容请认真阅读。
游戏没有什么严格的界限,尤其是小班。
(二)劳动
幼儿劳动主要不在于创造多少财富,而是要通过劳动进一步发展儿童的动作,形成一定的技能技巧,培养劳动习惯和爱劳动的品质。
第三节 学前儿童心理发展的特点
一、幼儿心理的一般特点 (一)认识活动的具体形象性 (二)心理活动及行为的无意性 (三)开始形成最初的个性倾向
二、幼儿初期(幼儿园小班阶段)的心理特点 3岁幼儿生活发生转折,要离开父母进入幼儿园,适应幼儿生活的关键是幼儿与同伴老师之间建立感情,为什么?因为小班幼儿有一个突出特点——情绪性强。
(一)行为具有强烈情绪性 (二)爱模仿
(三)思维仍带有直觉行动性 三、幼儿中期(中班)的心理特点 (一)爱玩、会玩 (二)思维具体形象
四、幼儿晚期(大班)的心理特点 (一)好学、好问
(二)抽象概括能力开始发展 (三)个性初具雏型
第六章 学前儿童感知觉的发展
认知,是人的全部认识过程及其品质的总称,它包括感知觉、记忆、思维、想象和言语等方面。
认知发展,是指人一生中认识活动的变化,在学前心理学中,具体指学前儿童的认知结构和认知能力的形成及其随年龄增长而发生的规律性变化。
第一节 感知觉在学前儿童心理发展中的意义
感知是认识活动的开端
一、感知觉是人生最早出现的认识过程,是其他认识过程的基础,据研究,许多感知觉在婴幼儿期已接近甚至达到成人的水平。
二、感知觉是婴儿认识世界和自己的基本手段 三、感知觉在幼儿的认识活动中仍占主导地位
第二节 学前儿童感觉的发展
一、视觉
视觉是个体辨别物体的明暗、颜色等特性的感觉。 (一)视觉的发生 1、对光的察觉
一生下来即能察觉眼眼的亮光,初生头两个月对光线敏感性迅速发展。 2、视觉的集中
要看清一个物体,首先必须调节自己的双眼视线,使之集中并定位于这个物体。 出生婴儿视觉调节能力差,只能集中从而较清晰地反映处于某一特定距离范围的物体
6
——距眼睛8英寸处(合20.3厘米),两周后,较长时间注视某一物体,视觉集中距离范围扩大,3个月可注视4—7米处客体,6个月可注视飞鸟、飞机等。
(二)视觉的发展
主要表现为两个方面:视敏度和颜色视觉 1、视敏度
视敏度是指眼睛精确地辨别细小物体或远距离物体的能力,俗称“视力”。 保护视力是一个重要任务:
(1)家里和幼儿园都要保证孩子看书时有充分的照明。 (2)要使孩子从开始看书和握笔起,有正确的姿势。 (3)不要让孩子过长时间看书和电视。 (4)给孩子看的书籍字体形象较大而清晰。 (5)经常检查,发现视力减退及时治疗。 2、颜色视觉
俗称辩色力,即区分颜色细微差别的能力,对1—5岁后儿童可用以下方法教其识别颜色:
1、配对法 2、指认法 3、命名法 二、听觉
听觉是个体对声音的高低、强弱、品质等特性的感觉。 (一)听觉的发生 1、胎儿的听觉反应
胎儿已有基本的听觉能力,而且有了听觉性记忆,这也是“胎教”的依据。 2、新生儿的听觉能力
新生儿不仅能听见声音,还能区分声音的高低、强弱、品质和持续时间。 (二)听觉的发展
儿童听觉的敏感性(听力)随其年龄的增长而不断增高。 三、触觉
触觉是皮肤受到机械刺激时产生的感觉 (一)触觉的发生
儿童出生时就有触觉反应 (二)触觉的发展
婴幼儿触觉的发展主要表现为触觉探索活动的形成以及在活动过程中与其它感觉的结合上。
婴儿触觉探索有两种形式:口腔探索、手的探索。
触觉,尤手是手的触觉,对儿童有极其重要的认识价值。 四、味觉和嗅觉 味觉,生而有之
嗅觉,新生儿已能分辨不同的气味
第三节 学前儿童知觉的发展
知觉根据其对象的不同可以分为两大类:一类是对“物”的知觉,一类是对“人”的知觉,即“社会性知觉”
一、空间知觉
空间知觉指对客体的空间位置,空间特性及空间关系的知觉。 (一)方位知觉 1、方位知觉的发生
方位知觉是指对物体的空间关系和自己身体在空间所处的位置的知觉,如对上下、前
7
后、左右的知觉。
孩子出生就有听觉定位能力,这是辨别空间方位的开始。 2、方位知觉的发展
儿童对上下、前后、左右方位的认识经历一个较长的发展过程。
3岁能正确辨别下下方位,6岁仍有部分儿童不能准确判别以自身为中心的左右方位。 (二)深度(距离)知觉
深度知觉是对同一物体的凹凸程度或不同物体的近远程度的知觉 很小的孩子已经能分辨深浅,深度知觉似乎是先天具备的。 二、物体知觉
这里仅指对物体自身的空间属性的知觉。 (一)形状知觉
形状知觉是对物体的轮廓及各部分的组合关系的知觉。 学前儿童形状知觉能力的发展主要呈现以下趋势:
第一、形状辨别能力逐渐增强,不仅能区分形状明显不同的物体,而且开始区分形状相似或仅有细微差别的事物。
第二、开始认识基本的几何图形,并逐渐掌握几何图形名称。
第三、将所掌握的几何图形概念运用于知觉过程,使形状知觉概括化。 (二)大小知觉
婴儿已有知觉大小的能力和大小知觉的恒常性。
时间知觉是对客观事物运动的延续性和顺序性的知觉。 幼儿知觉时间较困难,水平不高。 四、观察力
观察是一种有目的、有计划、比较持久的知觉过程,是知觉的高级形态。 (一)学前儿童观察力发展的特点
1、观察的目的性,小班目的性较差,中、大班幼儿观察目的有所提高。 2、观察时间,随年龄增长儿童观察持续时间显著提高。
3、观察的系统性,系统性差,一方面是因为缺乏观察的方法,别一方面与他们眼球运动的状况有关。
4、观察的概括性
幼小儿童观察时常常发现不了所观察的事物之间的内在联系和本质特征。 (二)学前儿童观察力的培养
1、帮助幼儿确定观察的目的任务,幼儿观察具有目的性不强的特点,其观察的目的,任务需要成人帮助提出。
2、培养幼儿观察的兴趣,幼儿喜欢观察的(1)喜欢活的、动的,不喜欢静的东西。(2)喜欢色彩鲜艳的东西。(3)喜欢大而清晰的物体和图像。
培养观察兴趣要注意:
一是经常引导幼儿观察周围的事物 二是启发幼儿多问
3、教给幼儿观察的方法,整体观察,对比观察等。
第四节 促进学前儿童感知觉发展的因素
一、儿童的活动
尽早为婴幼儿创造一个适宜刺激的环境,有助于促进感知觉的发展。 二、知识经验
知觉依赖于主体过去的经验,人的经验越丰富,知识越广博,从对象中观察到的东西越多,知识水平也就越高。
三、词语
(一)词使儿童理解所感知的事物
8
(二)词使儿童对事物的感知更加细致准确、迅速、完整。 (三)成人的语言直接影响着儿童的感知。
第七章 学前儿童注意的发展
第一节 注意在学前儿童发展中的意义
注意不是一种心理过程,而是伴随着其他心理过程的一种积极状态,构成心理过程的动力特征。动力特征来自它的基本功能,基本功能有二:一是选择功能,二是监督和调节功能。
注意的意义和价值:
(一)注意使婴幼儿从周围环境中获得更清晰、更丰富的信息。 (二)注意是婴幼儿活动成功的必要条件。
第二节 学前儿童注意的发展
一、注意的发生
(一)原始的注意发生,无条件定向反射即是 (二)无意注意的发生与早期发展
大约出生二三周,新生儿出现了明显的视觉集中和听觉集中现象,这时注意已出现。 “感觉偏好”现象就是选择性反应的一种表现,“感觉偏好”是指婴儿对某些感觉信息比较喜好,注意它们的时间较长,但这是无意识、被动的。
(三)有意注意的萌芽
七八个月后,能够注视物体藏匿的地方,甚至找出来,这说明婴儿的注意已带有预期性,这是有意注意的萌芽。
儿童有意注意的形成阶段:
第一阶段:儿童的注意由成人的言语指令引起和调节。 第二阶段:儿童通过自言自语控制和调节自己的行为。 第三阶段:运用内部言语指令控制、调节行为。 二、注意的发展
(一)无意注意的发展 1、无意注意
也叫不随意注意,它既无预定目的,也不需要意志努力。 引起无意注意的原因有两类:(1)刺激物本身特点,(2)人本身的状态 2、无意注意的发展
婴儿的注意基本都是无意注意
幼儿无意注意已相当发达,且仍占优势。 (二)有意注意的发展 1、有意注意
有意注意是指有预定目的,需要一定意志努力的注意,是注意的一种积极的、主动的形式。
有意注意依赖的主要因素: (1)活动目的与任务的明确性 (2)对活动结果的兴趣 (3)活动组织的合理性 (4)与已有知识经验的关系 (5)良好的意志品质 2、有意注意的发展
婴儿末期或先学前期,有意注意开始萌芽了 先学前期,有意注意发展得比较缓慢。
9
小班幼儿有意注意水平很低,维持3—5分钟,大班幼儿有意注意有了一定稳定性和自觉性,可处长到15分钟左右,总体来说有意注意尚处于初步形成时期。
(三)注意品质的变化
1、注意的稳定性,幼儿注意稳定性较差
2、注意的转移,幼儿易分心,不善根据任务灵活地转移注意 3、注意的广度,幼儿注意的广度还较小 4、注意的分配,注意的分配较困难
第三节 学前儿童注意分散的原因和防止
一、引起幼儿分心的主要原因 (一)无关刺激的干扰 (二)疲劳
(三)缺乏兴趣和必要的情感支持 二、防止幼儿注意分散 (一)排除无关刺激的干扰
(二)根据幼儿兴趣和需要组织教育活动 (三)灵活地交互运用无意注意和有意注意
第八章 学前儿童记忆的发展
第一节 记忆在儿童心理发展中的意义
一、记忆促进儿童感知觉的发展
二、记忆是想象、思维产生的直接基础 三、记忆影响儿童行为的倾向性
第二节 学前儿童记忆的发展
一、记忆的发生和早期表现 (一)记忆发生的指标
记忆是对经验的识记、保持和和恢复的过程。记忆过程第一步是识记;第二步是保持;第三步是恢复,恢复有两种形式:再认和再现。
(二)胎儿的听觉记忆,胎儿已有听觉记忆 (三)新生儿记忆表现
表现之一是对条件刺激物形成某种稳定的行为反应,即建立条件反射。 表现之二是对熟悉事物产生“习惯化” (四)婴儿的记忆
胎儿及新生儿记忆恢复形式是“再认”,婴儿末期“再现”的形式开始出现,表现为 1、“客体永久性”观念产生。“客体永久性”观念,指的是当知觉对象从视野中消失时,儿童(认识主体)仍能知道它的存在。
2、延迟模仿行为的出现 二、学前儿童记忆的变化 (一)量的方面变化
1、记忆保持时间逐渐延长 2、记忆容量逐渐扩大 (二)质方面的变化 1、记忆态度的形成
所谓记忆态度指的是记忆的目的和意图,有目的、意图的为有意记忆,反之为无意记
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