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前儿童发展心理学幼儿卫生学》大纲2007 下载本文

内容发布更新时间 : 2025/1/22 17:01:42星期一 下面是文章的全部内容请认真阅读。

忆。

3岁左右有意记忆开始萌芽 2、记忆内容的扩大 3、记忆策略的掌握

3岁后幼儿常用的记忆策略 (1)复述、背诵 (2)语言中介

(3)记忆材料系统化

第三节 幼儿记忆的年龄特征及记忆力的培养

一、幼儿记忆的年龄特征 (一)记得快忘得也快 (二)记忆不精确 1、完整性较差 2、容易混淆

3、无意识记效果较好 4、形象记忆占优势 5、较多运用机械识记 二、幼儿记忆力的培养

(一)明确记忆目的,增强识记的积极性

(二)让幼儿在积极的思维过程和活动中识记材料 (三)教儿童学会运用记忆方法或策略 (四)引导儿童按照遗忘规律进行复习 (五)培养幼儿对学习的兴趣和信心

第九章 学前儿童想象的发展

第一节 想象的发生及其在学前儿童心理发展中的意义

一、想象的发生

(一)想象产生的条件

想象是对头脑中已有表象进行加工改造,重新组合成新的形象的过程。

产生需两个条件:第一、头脑中要有相当数量的、具有稳定性的表象贮存作为想象活动的对象,即加工材料。第二、要有运用内部的智力动作对已有表象进行加工改造的能力。1.5岁—2岁儿童基本具备了想象的基础。

(二)儿童想象的萌芽状态及其表现

儿童最初的想象。基本是记忆表象的简单迁移,加工改造的成分极少。 相似联想、象征性游戏,这都是儿童想象的初期表现。 二、想象在儿童心理发展中的意义

(一)想象的产生是学前儿童认知发展的标志之一,标志着以反映事物的关系和联系为特征的高级认知机能开始萌芽。

(二)想象是理解的基础

(三)想象是维持儿童心理健康的重要手段

第二节 学前儿童想象的发展

一、幼儿的无意想象和有意想象 是根据想象有没有目的划分的

11

(一)幼儿的无意想象

先学前期的想象基本都是无意的,其特征: 1、想象的主题不稳定

2、常常以想象的过程为满足 (二)幼儿有意想象

幼儿想象以无意想象为主,但有意想象也开始发展起来。 二、幼儿的再造想象和创造想象

是根据独立性和创造性程度的差异划分的 (一)幼儿的再造想象

其特点:1、幼儿的想象常常依赖成人的言语描述或根据外界情景而变化的。2、幼儿想象中形象多是记忆表象的极简单加工,缺乏新的异性。

(二)幼儿创造想象

随知识经验的丰富和抽象概括能力的提高,幼儿再造想象中出现一些创造性的因素,具有新异性。

三、幼儿的想象与现实 (一)想象脱离现实 (二)想象与现象相混淆

第十章 学前儿童思维的发展

第一节 思维的发生及其在学前儿童心理发展中的意义

一、思维的发生

(一)儿童心理学中的思维概念

思维是人脑对客观现实间接的、概括的反映,是以词为中介,通过概念,判断和推理的形式反映事物的本质属性和内在规律。

(二)思维发生的指标

概括性、间接性和解决问题作为判断思维发生的指标。 (三)思维的发生 1岁左右,儿童手的动作出现了新的功能——运用工具和表达意愿。这两种功能的出现为思维的萌芽提供了直接前提。

1、表意性动作的间接性 2、工具性动作的概括性

在这两动作发展基础上,开始能够用“试误”的方法寻找解决问题的手段,标志着个体思维的发生,1.5岁—2岁,是儿童思维发生的时期。

二、思维在儿童心理发展中的意义

(一)思维的产生使儿童的认识过程发生重大质变化 思维的发生,意味着儿童的认识过程完全形成了。 (二)思维的产生和发展使儿童的个性开始萌芽

第二节 学前儿童思维发展的趋势

一、学前儿童思维发展中动作、形象和语词关系的变化 (一)动作和语言关系

在儿童思维发展过程中,思维对动作的依赖性逐渐减少,对语言的依赖性逐渐增强。 (二)形象和词语关系的变化 形象在幼儿思维中始终占优势地位 二、学前儿童思维方式的变化 (一)直觉行动思维

12

直觉行动思维是在对客体的感知中,在自已与客体相互作用的行动中进行的思维,有以下特点:

1、直观性和行动性

2、出现初步的间接性和概括性

3、缺乏行动的计划性和对行动结果的预见性 4、思维的狭隘性 (二)具体形象思维

具体形象思维是依赖事物的形象或表象以及它们的彼此联系而进行的思维。其特点: 1、思维动作的内隐性 2、具体形象性 3、自我中心性

(三)抽象逻辑思维的萌芽

抽象逻辑思维是指用抽象的概念(词),根据事物本身的逻辑关系来进行的思维。 三、学前儿童思维的动态结构

儿童思维发展的总趋势是按直觉行动思维→具体形象思维→抽象逻辑思维的发展顺序,不可逆转。

学前儿童的思维结构中,特别明显地具有三种思维方式同时并存的现象。

第三节 学前儿童掌握概念的特点

一、儿童掌握概念的方式

概念是思维的基本单位,是人脑对客观事物的本质属性的反映,儿童获得概念的方式有:

1、通过实例获得概念 2、通过语言理解获得概念 二、学前儿童掌握概念的特点

(一)以掌握具体实物概念为主,向掌握抽象概念发展。 (二)概念的内涵往往不精确,外延也不恰当 三、了解幼儿掌握概念水平的常用方法 1、分类法 2、排除法 3、守恒法

第四节 学前儿童判断和推理的发展

判断和推理是思维的方式 一、学前儿童判断能力的发展

判断可分两大类:感知形式的直接判断和抽象形式的间接判断 学前儿童判断能力的发展主要表现有: (一)判断的形式逐渐间接化 (二)判断的依据逐步客观化 (三)判断的论据逐步明确化 二、学前儿童推理能力的发展

学前儿童已有一些推理,但水平低,具体: 1、抽象概括性差 2、逻辑性差 3、自觉性差

学前儿童的归纳推理能力至大班仍处很低水平,演绎推理尚处萌芽时期,类比推理也处低水平状态。

13

第五节 学前儿童理解的发展

理解是个体运用已有知识经验去认识事物的联系,关系乃至其本质和规律的思维活动。 幼儿理解发展有如下趋势:

(一)从对个别事物的理解,发展到理解事物的关系。

(二)从主要依靠具体形象来理解事物,发展到依靠语言说明来理解。

(三)从对事物作简单、表面的理解,发展到理解事物较复杂、较深刻的含义。 (四)从不理解事物的相对关系,到初步能理解事物的辩证关系。

第十一章 学前儿童言语的发展

第一节 言语在学前儿童心理发展中的意义

言语是个体借助语言传递信息的过程 一、语言和意识

从个体心理发展史来看,儿童活动的发展以及掌握成人语言的过程,也就是儿童意识发生发展的过程

二、言语在儿童心理发展中的意义

掌握言语后,儿童的心理机能发生了重大变化,形成新质的意识系统,具体表现为: (一)高级心理机能开始形成,低级心理机能得到改造 (二)意识和自我意识产生,个性开始萌芽

第二节 儿童言语的发生

人们常把儿童说出第一批真正能被理解的词的时间(1岁左右)作为言语发生的标志,以此为界分言语准备期(0—1岁)和言语发展期(1岁以后)言语发展期又分为言语形成期(1—3岁)和发展期(3岁以后)

一、儿童言语的准备(0—1岁) (一)发音准备

1、简单发音阶段(1—3月) 2、连续发音阶段(4—8月)

3、模仿发音阶段——学话萌芽阶段(9—12月) (二)语音准备阶段

1、语音知觉能力的准备。“听准音”

2、语词理解准备,11个月儿童才真正理解词的意义 二、儿童言语的形成(1—3岁)

儿童言语发展的基本规律是:先听懂,后会说,1—1.5岁时,开始主动说出一些词,2岁后,言语发展迅速,能用较完整句子表达自己的思想,此时,儿童言语基本形成。

第三节 学前儿童言语的发展

幼儿言语主要是口头言语,幼儿言语的发展主要表现在语音、词汇、语法、口语表达能力及言语机能的发展方向。

一、语音的发展

(一)逐渐掌握本族语言的全部发音 (二)对语音的意识开始形成 二、词汇的发展

(一)词汇数量迅速增加

14

(二)词类范围日益扩大 (三)词义逐渐确切和加深 三、基本语法结构的掌握 (一)语句的发展 1、句型从简单到复杂

2、句子结构和词性从混沌一体到逐渐分化 3、句子结构从松散到逐步严谨

4、句子结构由压缩,呆板到逐步扩展和灵活 (二)句子的理解

第四节 学前儿童言语功能的发展

一、言语交往功能的发展

(一)从对话言语逐渐过渡到独白言语 (二)从情境性言语过渡到连贯性言语 (三)讲述的逻辑性逐渐提高 (四)逐渐掌握语言表达技巧

学前儿童口吃现象常出现在2—4岁阶段,原因有:生理原因、心理原因、模仿。 二、言语调节功能的发展 (一)内部言语的产生

幼儿中期后,儿童内部言语逐渐在自言自语的基础上形成。 (二)言语调节功能的发展

儿童3岁前后出现自言自语这种形式,言语的自我调节功能也随之萌芽,即开始初步通过自己的言语来调节自己的行为。幼儿内部言语产生后,言语的自我调节功能逐渐发展起来。

第十二章 学前儿童情绪的发展

第一节 情绪情感在学前儿童心理发展中的作用

一、情绪情感是儿童心理活动和行为的激发者 二、情绪情感推动、组织儿童的认知活动 儿童的认知活动带有明显的无意性的特点。其中一个突出的表现就在于受情绪的影响、制约非常大。

三、情绪情感是儿童人际交往的重要手段 四、情绪情感影响儿童个性形成

第二节 情绪情感的发生和初步发展

一、情绪的发生

儿童从出生后,便立即可以产生情绪表现

婴儿最初表现出来的情绪反应具有两突出特点: 1、与生理需要是否得到满足直接相关

2、是儿童与生俱来的遗传本能,具有先天性,所以婴儿初生时的情绪反应称为“本能的情绪反应”或“原始的情绪反应”。

二、情绪情感的初步发展

(一)布里奇斯的儿童情绪发展理论 (二)林传鼎的儿童情绪发展理论 (三)伊扎德的儿童情绪发展理论

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