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发布更新时间 : 2025/1/1 12:36:17星期一 下面是文章的全部内容请认真阅读。
专题检测七 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与教训
(时间:45分钟 满分:100分)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20小题,每小题2.5分,共50分)
1.十月革命爆发后,列宁一度认为:“社会主义就是消灭商品经济……只要仍然有交换,那谈什么主义是可笑的。”下列哪一政策体现了列宁那一时期的主张( )
A.新经济政策 C.实行五年计划
B.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D.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政策
解析 据题干可知列宁当时主张消灭商品经济,再依据时间“十月革命爆发后”可知B项在主张和时间上均符合题意。
答案 B
2.关于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内容的叙述,正确的是( )
①实行余粮收集制 ②所有工业企业实行国有化 ③废除实物分配制 ④实行普遍义务劳动制
A.①②④ B.②③④ C.①②③ D.①②③④
解析 本题考查识记和比较能力,可用排除法解答。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内容之一是实行实物分配制,③不符合史实,排除含③的选项即可。
答案 A
3.电影《列宁在1918》中有一个令人难忘的镜头:红军战士瓦西里在押送粮食回到首都彼得格勒后,自己却因饥饿而昏倒了。为改变这种缺粮的状况,苏维埃政府实行了( )
A.余粮收集制 B.实行固定粮食税 C.农业集体化 D.大规模种植玉米
解析 1918-1920年国内战争时期,为改变粮食短缺的状况,苏维埃政府实行余粮收集制,故A项符合题意;B项开始于1921年,C项开始于1927年,D项发生在1955年。
答案 A
4.20世纪20年代,苏俄有人吼道:“列宁要把我们带到哪里去?”列宁做出了很好的回答:“退一步,进两步。退是为了进,为了进必须退,不退就不能进。”在这里,“退一步”是指( )
A.结束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1
B.放弃社会主义原则
C.实行资本主义制度 D.放弃市场经济体制
解析 20世纪20年代,苏俄用新经济政策取代战时共产主义政策,从而找到了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正确途径,故A项符合题意;B、C、D三项均与苏俄的社会主义性质不符。
答案 A
5.列宁曾说,新经济政策是一种用“改良主义的办法”,来解决苏维埃国家过渡时期经济发展战略任务的长期性政策。这里的“改良主义”是指( )
A.建立和巩固工农联盟 C.调整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B.利用市场因素发展经济 D.壮大社会主义经济成分
解析 新经济政策利用商品、货币等市场因素发展经济,是对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否定,故B项符合题意;A、D两项属于新经济政策的目的,C项不符合“改良主义”的基本内涵。
答案 B
6.新经济政策允许部分国有企业实行国家资本主义,但这未改变政权的社会主义性质,这是因为( )
A.农民欢迎用固定的粮食税代替余粮收集制 B.国家把大中企业都收归国有 C.国家掌握了经济命脉 D.在流通领域实行自由贸易
解析 社会主义的主要特征是以公有制为主体,国家掌握了经济命脉就是维护了这个主体。
答案 C
7.苏俄新经济政策、罗斯福新政、二战后初期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的经济政策,三者相似之处表现在( )
A.采用多种形式的国有化政策 B.利用国家政权力量直接干预经济 C.集中全国的财力和物力 D.尽力保持“自由企业”制度
解析 新经济政策的前提是国家掌握经济命脉,市场经济根据国家的需要发挥作用;罗斯福新政和战后初期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的经济政策也都注重国家对经济的干预。
答案 B
8.苏联社会主义改造和建设的突出特点是( ) A.牺牲农民利益,保证工业化的实现 B.执行新经济政策
C.实行高度集中的政治经济体制 D.农轻重协调发展
2
解析 题干中的信息“社会主义改造和建设”指的是苏联的农业集体化和社会主义工业化。结合所学知识,苏联在这一过程中,为保证工业化的实现,从农民身上拿走的东西太多,致使农业本身并未有大的发展。
答案 A
9.20世纪30年代苏联的工农业产品价格存在严重的“剪刀差”(工农业产品交换时,工业品价格高于价值、农产品价格低于价值所出现的差额),苏联这样做的主要目的是( )
A.限制农村私有制的发展 C.保证社会主义公有制
B.为工业化积累资金 D.维护计划经济体制
解析 将材料所述情况放在当时的历史背景下分析:苏联优先发展重工业,由农业和轻工业为重工业的发展提供资金。20世纪30年代苏联的工农业产品价格存在严重的“剪刀差”正是这种工业化道路的体现。
答案 B
10.历史的经验表明,只有那些根据自己的国情和时代的需要做出了正确战略判断的国家,才能获得历史的青睐。20世纪20年代初,俄国得到“历史的青睐”,是因为( )
①全面推行工业国有化 ②允许农民有条件出租土地 ③允许私人开办小型企业 ④恢复货币流通和商品交换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③④ D.①④
解析 20世纪20年代初,俄国得到“历史的青睐”是因为苏俄根据自己的国情,放弃了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实行新经济政策。②、③、④都符合新经济政策的内容,①和新经济政策是不相符的。
答案 B
11.1934年,一个叫维尔斯的美国作家第二次来到苏联。他第一次来苏联的时候,对社会主义持怀疑态度,称列宁是“克里姆林宫的幻想家”。现在,他对斯大林说:“资本主义应该向你们学习,理解社会主义精神。”维尔斯的看法发生转变的原因不包括( )
A.苏联的经济建设取得了巨大成就 B.西方世界正经历着严重经济危机 C.从苏联建设中看到了“计划”的力量 D.斯大林实现社会主义由空想到科学的转变
解析 社会主义实现由空想到科学的转变是马克思和恩格斯的贡献,斯大林则领导苏联人民基本建成社会主义,故D项符合题意;A、B、C三项均属于维尔斯转变看法的原因。
答案 D
12.经济体制只有不断调整和创新才能保持经济发展的活力。曾使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取得巨大成就,但后来却严重制约着苏联发展的经济体制是( )
A.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B.新经济政策
3
C.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D.苏联模式
解析 根据题干所述并结合苏联模式的特点,容易判断D正确。 答案 D
13.苏联史研究专家闻一在他的著作《凯歌悲壮》里,把苏联的历史依次分为五个时期:凯歌年代、退却年代、剥夺年代、战争年代、战后年代。其中“剥夺年代”是指( )
A.俄国十月革命时期 B.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时期 C.新经济政策时期 D.工业化和农业集体化时期
解析 根据苏俄(联)自十月革命以来的历史阶段特点可知:十月革命后的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时期应是“凯歌年代”;利用商品货币关系建设社会主义的新经济政策时期应是“退却年代”;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形成时期(即工业化和农业集体化时期)应是“剥夺年代”;卫国战争时期应是“战争年代”;二战后的经济改革时期应是“战后年代”。故选D项。
答案 D
14.赫鲁晓夫的改革具有开创性,表现在( )
①扩大集体农庄和国营农场的自主权 ②大规模开垦荒地和种植玉米 ③扩大地方的权力 ④反对个人崇拜
A.①②③ B.①②③④ C.②③④ D.①②④
解析 结合赫鲁晓夫改革的具体内容来分析,即可得出答案为B。 答案 B
15.赫鲁晓夫、勃列日涅夫、戈尔巴乔夫的改革都反对个人崇拜,但最终他们都不可避免地走向了个人崇拜,这说明( )
A.他们的改革毫无成效 B.个人崇拜是历史发展的潮流 C.他们的改革都没有摆脱苏联模式 D.高度集权的思想根深蒂固
解析 C项叙述与戈尔巴乔夫改革不符,A、B两项表述有误,正确答案为D。 答案 D
16.戈尔巴乔夫说:“多一些社会主义,意味着社会生活中多一些民主、公开性和集体主义……多一些公民对全国事务及其对国际事务的良好影响的关切。”在这一思想指导下的苏联改革( )
A.实行对外开放政策 B.体现了社会主义本质
4
C.没有突破苏联模式 D.背离了社会主义道路
解析 题干材料说明戈尔巴乔夫提出用“人道的、民主的社会主义”思想代替“科学社会主义”,故D项符合题意;A、B两项与题干材料的含义不符,C项与史实相悖。
答案 D
17.20世纪六七十年代,苏联曾经推行“新经济体制”,其最重要的成果是( ) A.改变了优先发展重工业的政策 B.批判了斯大林的个人崇拜 C.增强了军事实力和综合国力 D.遏止了苏联的衰败趋势
解析 本题考查理解分析能力。“新经济体制”是勃列日涅夫改革的措施,增强了苏联军事实力和综合国力。B项是赫鲁晓夫改革的措施,排除。D项不符合史实,排除。A项与史实不符,排除。
答案 C
18.关于戈尔巴乔夫的改革,叙述不正确的是( ) A.改革内容从经济领域到政治领域 B.未对斯大林体制进行根本变革 C.政治体制改革导致了国内局势失控 D.经济体制改革取得了重大成果 答案 D
19.美国学者赫德里克·史密斯在《俄国人》一书中,讲到20世纪70年代的苏联时,说:“这里是工人的乐园,是世界上工人们混日子的最好地方。”这一现象的实质是( )
A.苏联的工人是世界上最幸福的 B.社会主义制度具有明显优越性 C.经济体制影响劳动者的积极性 D.工人阶级有强烈的主人翁精神
解析 20世纪70年代,勃列日涅夫改革没有从根本上突破苏联模式的束缚,致使工人生产积极性下降,故C项符合题意;A、B、D三项均不符合题干材料中的有效信息。
答案 C
20.小王在课外阅读的时候,在一篇文章中看到:俄罗斯科学院一名院士说“将苏联送进停尸间的不是别人,而是我们苏联人自己”。那么,导致苏联解体的根本原因是( )
A.戈尔巴乔夫上台后推行的错误路线和政策 B.西方“和平演变”政策 C.民族矛盾尖锐
D.苏联体制僵化成为生产力发展的障碍
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