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历史下册 第24课《近代前夜的盛世与危机》同步测控 北师大版 下载本文

内容发布更新时间 : 2024/10/22 12:30:03星期一 下面是文章的全部内容请认真阅读。

第24课 近代前夜的盛世与危机同步测控

名师导航 ●要点导学

1.康乾盛世及出现的原因 (1)表现

自康熙经雍正至乾隆的130多年,形成了中华民族历史上又一个辉煌盛世,史称康乾盛世。这一时期,中国社会的各个方面达到历代皇朝的顶峰,在政治、经济、外交、文化、教育等方面都取得了辉煌成就。突出表现在乾隆末年,中国经济总量占世界第一位,人口占世界的1/3,人民生活比较富裕,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空前巩固。

(2)原因

首先,政治局面安定。在康雍乾时期,自从三藩平定之后,中原地区就没有战争,国内也没有长期的、大规模的战争。因此社会安定,经济得以飞速发展。其次,就外部条件来说,当时中国产品丰富,在与外国进行产品交换时往往是出超。再次,高产作物的大面积种植。美洲的玉米、花生、白薯等早在明朝时期就已经传入中国,清朝大批推广高产作物,粮食的产量迅猛增长。

2.中国近代化因素发育成长的表现

社会方面,由于清朝人身依附关系进一步削弱,农业人口流动性增大,传统农业社会开始发生变化。经济方面,运用新经营手段的新型地主出现,手工业出现了雇佣劳动方式和带有现代股份制特征的经营方式,商人地位提高。思想观念方面,读书人的观念开始发生变化,出现了抨击君主专制的民主思想。

3.中国由盛世走向衰落的原因 清朝对外实行闭关政策,这一方面对经济损害很大,贸易可以促进经济前进,限制贸易,无疑也就阻碍了经济的前进;另一方面对中国人民的思想也是束缚,看不到外面的情况,视野受到限制。统治者对内坚持“重农抑商”政策,压制打击工商业,在思想观念上,鄙视商人,严重摧残了近代化因素的萌芽;在思想领域,热衷于大兴文字狱,把文化专制推向顶峰。议论时政、撰写史书,往往带来杀身之祸。于是,人们噤若寒蝉,思想上难以解放,更谈不上活跃;鄙视科学技术,科举考试考的只是四书五经。自然科学被排斥在科举之外,被认为是奇技淫巧,不能登大雅之堂。因此,愚昧自大、故步自封的清帝国与西方列强的力量对比迅速逆转。

●问题探究

问题1:电影《大红灯笼高高挂》,其拍摄地点是山西祁县有“北方民居建筑的一颗明珠”之称的乔家大院,大院始建于清乾隆年间,是当时赫赫有名的商业金融资本家乔致庸的宅院。请你通过乔家大院这座富丽堂皇的民居,探究当时晋商的经营活动有哪些特点?

探究思路:乔家不是官宦人家,而是靠经商致富的,属于晋商这一大商人集团,主要依靠有利的地理位置,进行边境地区贸易。除经营商号以外,还经营金融业,开办钱庄、票号、典当生意,不仅在包头市的商界占有垄断地位,而且把商行、银号开到北京、天津、太原等地,置买了大量房产、土地。山西的晋商,是明清时期崛起的一大商人集团。这个集团,是利用山西靠近北方边镇的有利地理位置发展起来的,主要经营盐、丝、粮食、铁器、棉布等军需用品以及金融典当业。活动范围先以黄河流域的北方地区为主,后来逐步扩大到长江流域和珠江流域、北部蒙古地区和西北地区,甚至远至国外的俄国、日本、东南亚等地,号称“足迹遍天下”。晋商自豪地说:“凡是麻雀能飞到的地方,都有山西商人。”晋商的资本极为雄厚,根据史料记载,山西富商以亢氏为最,号称数千万两,四五百万两至七八百万两者

则有介休侯氏、太谷曹氏和祁县乔氏。晋商曾雄踞国内商界达500年之久,到近代才衰败下去。

问题2:什么是重农抑商政策?中国古代统治者为什么大多奉行重农抑商政策?探究古代重农抑商政策的历史作用:是有利还是有弊,或是利弊参半,还是不同时期各有利弊?

探究思路:上层建筑是由经济基础决定的,作为上层建筑的重农抑商政策是由中国封建社会的经济基础决定的。重农抑商是中国历代封建王朝最基本的经济指导思想,其主张是重视农业、以农为本,限制工商业的发展。中国封建社会的经济基础是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农业又是古代最具决定性的生产部门,农业生产的状况直接关系到国家兴衰和人民生计,因此,以农立国必然成为历代统治者的治国纲领。重农抑商政策的历史作用:农业经济是古代社会赖以存在和发展的基础。重农抑商政策对农业的发展给予高度重视,这一政策在农耕时代初期,对当时农业及社会经济的发展、对巩固新兴的地主阶级中央集权制度起了积极作用,这是应该给予肯定的。但它有阻碍商品经济发展的一面,因此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它的消极作用愈来愈严重,成为我国农耕社会长期发展缓慢的原因之一。

●精题精讲

例1 (2004年河北中考)根据第一组两个历史名词的关系,给第二组添一个适当的词,使第二组两个历史名词的关系与第一组两个历史名词的关系相同。

①景帝→文景之治 ②____________→康乾盛世

A.顺治帝 B.乾隆帝 C.光武帝 D.隋文帝 思路解析:本题为逻辑判断题。解答此题必须首先要搞清第一组两个历史名词之间的关系,经推断,景帝是文景之治的创立者之一,据此,康乾盛世的创立者在四个选项中应是B项乾隆帝。

答案:B

绿色通道:做此类逻辑判断题的第一步,首先是确定提供条件的逻辑关系,第二步是依据这种逻辑关系,确定合适的选项。作为这种帝王和盛世之间的判断题,帝王的庙号或年号往往在盛世的名称中,可以作为进行判断的重要线索。

例2 阅读下列材料:

“天朝物产丰盈,无所不有,原不假(借助)外夷(外国)货物以通有无。特因天朝所产茶叶、瓷器、丝斤为西洋各国及尔国必需之物,是以(所以)加恩体恤,在澳门开设洋行,俾得日用有资,并占余润。”——l793年乾隆帝致英国国王书

请回答:

(1)上述材料中的“天朝”是指哪一朝? (2)你怎样认识乾隆帝时与外国通商?

思路解析:从材料的出处“1793年乾隆帝致英国国王书”可以推断,“天朝”是指清朝,因为乾隆是清朝皇帝,并可以推断当时实行的是闭关锁国的对外政策,结合闭关锁国的原因和影响来对乾隆帝与外国通商的认识作出简要评价。

参考答案:(1)清朝。

(2)乾隆帝认为自己是天朝上国,物产丰富,没必要和外国通商,只是为了照顾英国才格外施恩,在澳门开设洋行,让英国得到喜欢的中国物产。这种认识是典型的愚昧自大、故步自封,看不清世界工业文明的发展,仍然满足于自给自足的封建落后状态,最终导致了被西方列强宰割的命运。

绿色通道:做材料题,善于提取有效信息和提炼观点是关键。材料中的时间、人物和出处是帮助我们分析材料的重要依据和打开问题大门的钥匙,要引起足够的重视。

自主广场 ●我夯基 我达标

1. 中国封建社会最后一个盛世是

A.文景之治 B.康乾盛世 C.贞观之治 D.开元盛世 思路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对重要历史概念的记忆能力。中国古代公认的三大盛世分别是文景之治、从贞观到开元的盛世和康乾盛世,最后一个盛世是康乾盛世。

答案:B

2. 到1800年(乾隆年间)我国人口增长至

A.1亿 B.2亿 C.3亿 D.4亿

思路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对重要历史数据的记忆能力。明后期中国人口已接近2亿,到1800年(乾隆年间)我国人口增长至3亿。

答案:C

3. 1700~1820年,中国经济总量居世界的位次是

A.第一 B.第二 C.第三 D.第五

思路解析:本题主要考查重要的历史数据。1700~1820年间,中国的国内生产总值在世界生产总值中的比重从23.1%提高到32.4%,经济总量居世界第一位。

答案:A

4. 明清时期,我国商业发达,商人资本雄厚,除安徽形成商帮外,还有 A.陕西 B.山西 C.山东 D.江西

思路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对重要历史知识的记忆能力。明清时期,我国商业发达,除安徽形成商帮外,山西也形成商帮,即徽商和晋商。

答案:B

5. 明清时期,中国社会的主要货币之一是

A.扇贝 B.白银 C.银票 D.黄金

思路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对重要历史知识的理解记忆能力。明清时期,由于中国大量的物资出口,对西方形成巨大顺差,世界一半的白银流入中国,导致白银成为中国社会的主要货币之一。

答案:B

6. 启蒙学者伏尔泰称赞17~18世纪的中国是“举世最优美、最古老、最广大、人口最多而治理最好的国家”。他的国籍是

A.英国 B.美国 C.德国 D.法国

思路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对重要历史人物的记忆能力。伏尔泰是法国启蒙运动的代表人物。

答案:D

7. 采用计时或计件发给“工价”的雇佣劳动方式,最早出现在

A.广东 B.北京 C.江南 D.山西

思路解析:本题主要考查重要的历史地点。明朝中后期,由于商品经济的发展,在江南的局部地区开始出现采用计时或计件发给“工价”的雇佣劳动方式,标志着资本主义萌芽的出现。

答案:C

8. 在中国古代有“士农工商”四民的说法,请问到明末时,位居第二的是哪一个阶层 A.商人 B.知识分子 C.农民 D.手工业者

思路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对明清时期人们思想观念变化的理解记忆能力。明清时期,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人们的思想观念也发生了变化,原来“士农工商”四民中,商人排在最后,现已升为第二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