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析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之隐性思想政治教育-教育文档 下载本文

内容发布更新时间 : 2025/1/10 5:13:54星期一 下面是文章的全部内容请认真阅读。

探析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之隐性思想政治教育

显性教育和隐性教育一直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两种主要方式,二者互为补充。隐性思想政治教育的一系列特点与学生的心理特征甚为融合,所以在运用显性教育的同时要充分研究隐性思想政治教育,使这一教育方式能更好地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服务。

一、隐性思想政治教育的内涵及其特点

隐性思想政治教育是历史的,是后来产生的。那它究竟是怎样提出的,其具体内涵和特点又是什么呢? (一)隐性思想政治教育的提出及内涵

1968年,美国的教育学家菲利普?W?杰克逊在其著作《班级生活》里首次提出“隐性课程”的概念,这一提法很快受到了教育界的认可。杰克逊认为,学生从学校生活中不仅学到了读、写、算等基础的文化知识,而且也获得了态度、动机、价值和其他方面的成长。而关于态度、动机和价值等内容的学习并非在学术课堂上学到的,而是在学校的非学术的环境中学习、感受到的,是一种潜移默化的结果。杰克逊把这种“非正式的文化传递”称为隐性课程。无论社会、技术如何进步,无论教师、课程水平如何提高,总会有一些东西不是通过课程传递给学生的,这些内容既不需要在课程中集体灌输、讲授,但是学生总会从中学到各种知识、经验。“隐性课程”使一些以前在学校、课堂上未被注意的

成分进入人们视线,因此成为课程领域中的新的研究课题,而关于这一教育方式的研究也正处于进行时之中。

隐形思想政治教育内涵是指,利用隐性思想政治教育资源,采用比较含蓄、隐蔽的方式,运用文化、制度、管理、隐性课程等潜移默化地进行教育,是受教育者在有意无意间受到触动、震动、感动,提高思想道德素质的教育方式。简单的说隐性思想政治教育就是一种无意识的接受行为,接受的过程是没有压迫力的,自然而然地将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转化到学生的思想中去,而且效果是稳固的,教育内容会成为学生自我教育的资源,渗透内心,且影响深刻。用中国的一句古诗来表示这一教育方式就是“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的过程。 (二)隐性思想政治教育的特点

江泽民同志曾说:“思想工作必须讲求春风化雨,润物无声,耐心细致,潜移默化”[1]。这种教育事实上就是隐性思想政治教育,与显性教育相比,它有着自身鲜明的特点:

第一,教育内容的隐蔽性。显性教育内容上是直白的、外显的、明确的,而隐形教育则是迂回的、内隐的、不明确的。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往往是隐藏在一定的活动和环境之中的。现代教育家认为,人的思想存在一种“自身免疫效应”,即当人与自身固有的思想体系相区别的外界思想进入时,人原有的自身思想就会形成一个“保护层”阻止外界思想的“入侵”,并且这种思想被人感知的程度越大,它所受到的抵触也就愈强烈。而隐性思想

政治教育方法则是化解这一效应的灵丹妙药,使受学生在不知不觉中接受了教育的内容。

第二,教育方式的间接性。显性教育的意图和方法是“赤裸裸”的,一般采取正面的灌输教育。而隐性教育中教育者或学生一般是间接接触的,教育者不直接言明教育的内容、目的,而是通过语言诱导,形象暗示,情景感受等手段方式使学生在不知不觉中潜移默化。

第三,教育途径的开放性。由于隐性教育是受教育者自己有意或无意通过直接体验或间接观察获取某种经验的过程,它摆脱了教育者对教育因素的控制,学校、社会、家庭各种因素均可成为学生的学习内容。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发展需要、接受能力和身体条件适时选择活动时间和空间。因此,从某种意义上说,隐性教育称得上“无课堂”教育或“跨时空”教育,它的教育途径是开放的,可以在学校的各种实践活动中,可以在网络上,而不是仅仅的拘泥于学校教师的课堂教育。

第四,教育氛围的轻松愉悦性。隐性思想政治教育的氛围是轻松愉悦的,是为学生所乐于接受的,而不是压抑、强制的。心理学原理告诉我们,人在轻松、愉悦的时候注意力最集中,思维想象最活跃,精神系统的活动最顺畅,对所传信息容易入耳入心,反之则容易产生反感和抵触情绪。在轻松愉快的活动中学生能自然地受到感染,在感染中接受教育,使教育过程和内化过程同时展开,收到良好效果。古今中外的很多教育家,都提倡让学生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