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发布更新时间 : 2024/12/23 3:28:24星期一 下面是文章的全部内容请认真阅读。
防冲安全投入保障制度
为保证矿井冲击地压防治工作顺利实施,制定本制度。 1、防冲安全投入包括:(1)防冲设备、仪器购买和维修资金;(2)防冲科研投入;(3)防冲安全教育培训费用;(4)冲击地压防治费用。
2、矿井主要负责人应保证防冲管理的各项资金足额、规范、使用到位。
3、对防冲设备、仪器、材料的购买和维修进行管理,未经总工程师或分管副总批准不能擅自批准发放,更不能挪作他用。
4、矿总工程师有权调动防冲工作所需的人力、物力。 5、矿长定期听取总工程师对防冲工作的情况汇报,保证防冲工作所必须的资金、设备及材料。
6、防冲专项资金必须用于防治冲击地压的项目,保证防冲(矿压)仪器、仪表购置以及技术改造等方面的基本投入,做到专款专用。
7、防冲专项资金,根据防冲办提出的计划和工程安排,由矿总工程师平衡防冲工作中所需要的人力、物力和资金,进行统筹安排,未经总工程师批准不得挪作他用。
8、定期安排防冲安全教育技术培训,矿应保证培训所需的费用。 9、针对矿井防冲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和困难,应进行科研活动,矿必须保证科研所需的经费。
10、矿必须保证现场冲击地压监测防治所需的费用,保证防冲技术支持以及防冲技术改革创新奖励等方面的资金。
11 / 32
冲击地压预测预报制度
为做好本矿井冲击地压预测预报工作,特制定本制度。 1、冲击地压预测预报由防冲办负责,防冲办负责钻屑法指标分析,采掘区队及防冲队按照分工要求及工作安排负责现场监测施工。检测有冲击地压危险时,预测结果和处理意见由矿冲击地压防治领导小组审核,相关数据要存档。
2、冲击地压危险采取区域预测、区域监测、局部检测的综合预测方法。
3、区域预测:防冲办根据矿井年度生产计划,结合生产实际情况,根据经验类比等方法预先划分出冲击地压危险区域,并确定危险程度,进行冲击地压的早期区域预测,分析采掘工作面是否具有冲击危险,并制定相关方案、措施,对于重点冲击隐患地点聘请科研院所防冲专家进行防冲专项评估,制定防治方案及措施。
4、区域监测:防冲办负责综放工作面矿压观测、巷道顶板离层监测,落实锚杆拉拔试验制度,定期整理分析观测资料,及时进行来压预报。逐步建立完善综采支架工作阻力在线监测系统、顶板离层在线监测系统、锚杆(索)应力在线监测系统,有条件时建立完善冲击地压微震应力波信号等在线监测系统。
5、局部检测:采掘区队及防冲队按照措施规定采用钻屑法检测冲击地压危险地点的危险程度。
6、综合分析:防冲办结合矿压显现等情况综合采用以上方法预测冲击地压危险。
7、当检测存在冲击地压危险时,施工单位负责人将冲击危险区域内所有人员撤出,并设置警戒,严禁任何人员进入冲击危险区,并
12 / 32
汇报调度室、防冲办、工区。
8、当分析存在冲击地压危险时,必须实施解危措施,解危前,必须编制专门措施,由总工程师审批。
9、采取解危措施施工的同时必须撤出危险区域所有与防冲施工无关的人员,停止一切与防冲施工无关的设备运转。
10、某地点发生冲击地压时,现场人员应立即汇报矿调度室和防冲办,矿调度室按重大事故处理程序通知有关领导及部门成立抢险指挥部,进行事故处理。现场管理人员必须清点人数,在确保安全的情况下积极参加事故的抢险工作。
13 / 32
防冲设计规划管理制度
为规范矿井防冲专项设计、防冲规划的编制,特制定本制度。 (1)开采冲击地压煤层时,必须编制专门防治冲击地压设计。在编制采区开采设计方案时,必须有防治冲击地压的专项内容。
(2)工作面进行采、掘作业前,必须编制工作面专项防冲设计,工作面作业规程必须有防治冲击地压专项内容。
(3)以上防冲设计由生产技术部进行编制,地质科、生产技术部等部门提供相应资料、图纸。
(4)生产技术部在接到编制防冲设计的通知后,要按规定及时编制完成,由相关领导审批签字后,按要求归档。
14 / 32
冲击地压管理定期检查、验收制度
进一步规范矿井冲击地压防治管理,确保各项防冲工作能够有效落实,特制定本制度。
1、防冲办对区队的检查、验收
防冲办每月对受冲击地压威胁的区队和执行解危治理的区队进行检查、验收,内容包括现场检查和资料检查。
(1)受冲击地压威胁的采掘工作面现场检查、验收内容主要有: ①冲击地压警示牌是否悬挂;
②受动压影响范围的锚杆(索)防崩措施落实情况; ③冲击地压威胁区域站岗警戒措施落实情况; ④冲击地压监测孔是否按照措施要求进行施工; ⑤掘进工作面防护网是否按要求使用;
⑥采掘工作面现场安装的各种冲击地压监测系统是否按要求正常维护。
(2)执行解危、治理的区队现场检查、验收内容主要为监测钻孔、解危措施是否按措施要求施工。
2、防冲办自检
防冲办每月进行一次自检,检查内容有: ①是否按规定编制了设计、措施和作业规程; ②防冲工作是否按上级防冲管理规定执行; ③防冲隐患排查情况;
④是否按程序对现场进行了检查,检查内容是否落实; ⑤监测和治理台账是否属实、完备; ⑥各类报表是否齐全;
15 / 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