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准测量的基本原理 下载本文

内容发布更新时间 : 2024/6/22 4:13:43星期一 下面是文章的全部内容请认真阅读。

§2.1 水准测量的基本原理

教学目的:1、掌握水准测量原理

2、会用高差法计算两点间的高差

3、会用视高法计算前视点的高程,并且知道视高法的使用条件

教学重点:目的之1、2、3 教学难点:目的之1、2 教学方法:讲练结合 课 时:2课时 教学过程: 一、 组织教学: 二、 授新课:

水准仪的作用:提供一条水平视线.

原理:利用水平视线,借助水准尺直接测量各点间高差,然后根据已知高程推算待求高程。 hAB =a-b

两点的高差为后视读数减去前视读数,高差可正可负,hAB为正说明B点比A点高,hAB为负说明B点比A点低。 HB=HA+hAB=HA+(a-b) -----高差法

例1:图中已知A点高程HA=452.623m,后视读数a=1.571m,前视读数b=0.685m,求B点高程。 解:B点对于A点高差:

hAB=1.571-0.685=0.886m B点高程为:

HB=452.623+0.886=453.509m

例2:已知A点桩顶标高为90.10,后视A点读数 a=1.217m,前视B点读数b=2.426m,求B点标高。

解:B点对于A点高差:

hAB=a-b=1.217-2.426=-1.209m B点高程为:

HB=HA+hAB=90.10+(-1.209)=88.891m

B点高程也可以通过仪器视线高程Hi,求得 视线高 Hi=HA+a 待定点高程 HB=Hi-b

例3:图2.3中已知A点高程HA=423.518m,要测出相邻1、2、3点的高程。先测得A点后视读数a=1.563m,接着在各待定点上立尺,分别测得读数b1=0.953m,b2=1.152,b3=1.328m。 解:先计算出视线高程

Hi=HA+a=423.518+1.563=425.081m 各待定点高程分别为:

H1=Hi-b1=425.081-0.953=424.128m H2=Hi-b2=425.081-1.152=423.929m H3=Hi-b3=425.081-1.328=423.753m

在安置一次仪器需求出几个点的高程时,视线高法比高差法方便,因而视线高法在施工中被广泛采用。 三、 课堂练习:

已知A点高程HA=723.518m,要测出相邻1、2、3点的高程。先测得A点后视读数a=2.563m,接着在各待定点上立尺,分别测得读数b1=1.953m,b2=2.152,b3=2.328m。 四、 课堂小结: 五、 布置作业: 画图说明水准测量原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