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SWOT分析的苏北承接产业转移研究 下载本文

内容发布更新时间 : 2025/1/24 1:40:10星期一 下面是文章的全部内容请认真阅读。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基于SWOT分析的苏北承接产业转移研究

作者:谢 毅 谢 莉

来源:《北方经济》2009年第01期

对于任何一个地区而言,产业发展是经济发展的关键。从某种意义上说,地区经济不过是产业经济的空间表现,地区经济发展最终都要落实在地区产业经济活动上。作为生产力空间转移的一种方式,产业转移是区域产业分工形成的客观要求和重要原因,是地区产业结构调整和升级的重要途径,是发达地区加快自身经济发展的需要,也是欠发达地区实现跨越式发展的强大外在推动力。当前苏北发展已经进入了全面振兴的新阶段,后发优势正在逐步显现,已成为江苏经济持续增长的新动力。对于苏北这一江苏欠发达地区来说,抢抓新一轮的产业转移的机遇,因地制宜,积极承接发达地区的产业转移,通过外力来培植产业基础和优化产业结构,增强经济的内生动力,无疑是缩小苏南苏北地区差距,实现苏北经济腾飞的重要途径。

一、苏北承接产业转移的SWOT分析

(一)苏北承接产业转移的优势

苏北地区包括徐州、连云港、淮安、宿迁、盐城等5个地级市,面积5.23万平方公里,约占全省总面积52%;人口3281.12万,约占全省总人口的44.8%。经过多年的建设和发展,苏北经济得到明显加强,承接发达地区产业转移的基础和条件初步形成。

苏北地区位于我国沿海和沿陇海兰两大生产力布局主轴线的交汇区域,区位条件独特,战略地位重要,土地资源丰富,发展潜力巨大。在产业转移等有利因素的带动下,苏北地区经济发展呈现加速态势,综合实力显著提升,2001年以来历年GDP增长率分别为10.3%、11.4%、12.5%、13.9%、14.3%、15%和15.2%。2007年苏北GDP达到4976.23亿元。人均生产总值16263元。

(二)苏北承接产业转移的机遇

1、整个江苏区域共同发展进入新阶段。苏北已经站在加快振兴的新起点上,正面临着新的重大机遇。江苏沿海开发上升为国家战略,苏北地区纳入长三角经济发展一体化总体布局,苏北地区在发展全局中的地位更加重要,发展条件更加有利。江苏加大对苏北振兴的支持力度,积极实施产业、财政、科技和劳动力4项转移,5年来省级对苏北的各项投入达到1565亿元,其中省财政转移支付666亿元,挂钩帮扶、南北共建开发区成效明显。苏北工业化进程加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快,主要经济指标增幅开始超过全省平均水平。生产要素加速集聚,优势产业迅速发展,崛起势头强劲。江苏南北产业转移也取得了显著成效。产业转移项目的质量和效益不断提高。产业转移项目正逐步由初加工向精加工、由分散式向集群化发展,越来越多的资本向有着较好产业基础的机电、纺织和化工等领域集聚。

2、政策环境好,后发优势强。近年来,江苏省委、省政府区域共同发展战略得到有效落实。扶持苏北政策的含金量一年比一年高,相继出台《关于加快苏北振兴的意见》、《沿东陇海线产业带建设总体规划》、《关于加快南北产业转移的意见》、《江苏省沿海开发总体规划》、《关于支持南北挂钩共建苏北开发区政策措施的通知》、《关于进一步支持苏北地区加快发展的政策意见》、《江苏省苏北地区工业发展纲要(2008—2012)》,通过运用经济、法律、行政等手段,创新苏南苏北一市带一市的帮扶制度和政策,大力推进产业、财政、科技、劳动力“四项转移”,增强苏北的内生增长动力和发展后劲。

3、产业转移的运行机制更加健全。坚持政府引导和推动,坚持发挥市场机制在产业转移中的基础性作用,两者紧密结合,有力地促进了产业转移工作的有序推进。省级以上开发区和南北共建园区成为产业转移的重要载体。省级以上开发区从16个增加到42个。苏北投资环境获得中外客商好评。7年来,苏北地区利用外商直接投资69.94亿美元,到苏北地区投资的国家和地区已达40多个。利用省外资金方面,浙江、上海等发达地区占较大比重,尤其是浙江客商在苏北的投资总量、项目数量占各省份客商之首,苏北已成为浙商对外投资的首选地之一。

(三)苏北承接产业转移的劣势

1、经济总量小,工业化程度低,城市化水平低。2007年苏北地区三次产业结构为16.2:48.9:34.9,而全省为6.7:55.9:37.4,差距仍然较大。2007年苏北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为2055.91亿元,仅占全省总量的15.81%。外商及港澳台投资23.51亿美元,仅占全省10.74%,地区生产总值为全省的19.46%,2007年,苏北地区人均GDP为16254元,远低于全省33689元的平均水平,分别仅为全省、全国平均水平的48.2%、86.9%,外贸依存度为13.8%,远低于全省99.8%的平均水平,城市化水平为43%,低于全省平均53.2%的水平,苏北5市中只有徐州是惟一的特大城市,中心城市偏小、偏少,城市经济辐射和带动功能作用有限,客观上导致苏北支撑工业化和集聚生产要素的能力不强。

2、财政对地方经济的支持力度不够,自我造血能力较差。2007年,苏北地方财政一般收入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为6.0%,全省平均低2.7个百分点,财政对地方经济的支持力度有限,限制了地方自我发展的能力。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3、思想不够与时俱进,体制效率低下,制度成本高。苏北当地许多人的市场意识不强、官本位意识浓厚。一些地方政府实际行为与招商引资宗旨相悖,办事机制不灵活,导致企业制度成本和交易成本偏高,这必然影响到苏北承接产业转移的效率。

4、人才流失严重,专业技术人才缺乏,有效支撑科技进步和持续创新能力不足。经济的落后,使苏北劳动力的富余和高素质人才的短缺现象同时存在。苏北人口占全省的44.8%,而科技人才总量只及苏南的1/3。

(四)苏北承接产业转移的挑战 1、大规模开发与保护环境的矛盾

在苏北开发和发展过程中,保护与发展的矛盾比较突出,在开发和发展中如何保护好原有的良好的生态环境的同时也赢得跨越式发展,将是当地所面临的重要挑战。 2、外部城市与区域竞争加剧的挑战

苏北区域作为后发地区要崛起,既面临着长三角城镇群其它城市的竞争,同时也面临周边的苏、鲁、浙等省市沿海地区的竞争,与这些地区相比,苏北区域在市场成熟条件、对外开放程度、人才资源储备、资金水平等方面均处于劣势,要在竞争之中突围,压力巨大。 3、国际经济形势与市场变化带来的威胁

目前,美国次贷危机演变为国际金融危机后,对世界经济产生了广泛而深刻的影响。这场危机给处于转型期的苏北经济带来严峻挑战,较多国家纷纷加强了对本国市场的保护,出台各种贸易保护措施,以贸易摩擦为代表的国际经济摩擦呈上升趋势;而这些摩擦问题主要都是由于中低端产业的就业问题引起的,苏北主要是接受发达地区的落后产业的转移,仍然居于全球产业的中低端,这给苏北经济发展增添了不稳定因素。

二、苏北承接产业转移的特征分析

(一)经济增幅较快,主导工业部门初步形成

从2000年—2007年的7年间经济发展总量变动轨迹来看,呈现稳步上升的特征。苏北地区生产总值由2000年的1975.92亿元增加到2007年的4973.28亿元,特别在2000年后,经济总量变化曲线开始变得陡峭,且增长率年际波动较小,表明经济发展开始由起步阶段向以快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