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发布更新时间 : 2025/1/23 1:01:55星期一 下面是文章的全部内容请认真阅读。
走进哲学,问辩人生教学素材汇集 一、常见成语(来自成语词典)
掩耳盗铃、水滴石穿、塞翁失马、郑人买履、邯郸学步、刻舟求剑、老马识途、唇亡齿寒、守株待兔、士别三日、三心二意、东施效颦、明修栈道,暗渡陈仓、画蛇添足、盲人摸象、铁杵磨成针、口蜜腹剑、口若悬河、对症下药、积土成山、日久见人心,祸福相依、城门失火,殃及池鱼、杯弓蛇影、量力而行、杞人忧天、画龙点睛、纸上谈兵、田忌赛马、一着不慎满盘皆输、仁者见仁、头疼医头脚疼医脚、知己知彼、否极泰来、庖丁解牛、千里之行始于足下、张冠李戴、白马非吗、胸有成竹、杀鸡取卵、教学相长、好事多磨、积少成多、狐假虎威、滥竽充数、螳臂挡车
二、与哲学相关资料
1.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繁荣发展哲学社会科学的意见》(节选)
繁荣发展哲学社会科学事关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的全局。哲学社会科学是人们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重要工具,是推动历史发展和社会进步的重要力量。哲学社会科学的研究能力和成果是综合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离不开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哲学社会科学的繁荣发展。在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进程中,哲学社会科学与自然科学同样重要,培养高水平的哲学社会科学家与培养高水平的自然科学家同样重要,提高全民族的哲学社会科学素质与提高全民族的自然科学素质同样重要,任用好哲学社会科学人才并充分发挥他们的作用与任用好自然科学人才并充分发挥他们的作用同样重要。因此,一定要从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的全局高度,增强责任感和使命感,把繁荣发展哲学社会科学作为一项重大而紧迫的战略任务,切实抓紧抓好,努力推动我国哲学社会科学事业有一个新的更大发展。
繁荣发展哲学社会科学的总体目标是,努力建设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具有中国特色的哲学社会科学。力争用10年左右时间,形成全面反映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教材体系,形成具有时代特点、结构合理、门类齐全的学科体系,形成人尽其才、人才辈出的人才培养选拔和管理机制,充分发挥我国哲学社会科学认识世界、传承文明、创新理论、咨政育人、服务社会的重要作用。 (2004年12月24日) 2.运动员学哲掌
我国著名乒乓球运动员邓亚萍退役后,进入清华大学学习进修,在学习哲学后结合自己打乒乓球的经历,写了《运动员学哲学》的文章。
她说:“作为一名乒乓球运动员,我感到在中国乒乓球队,时常闪烁着唯物辩证法的光芒,遗憾的是当时我对哲学理论的知识知之甚少,更没有自觉地、有意识地用哲学理论来指导实践,也没有把实践上升到哲学原理的高度来认识。所庆幸的是,在我即将结束在清华大学学习之前弥补了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这一课,这对我来说意义是极其深远的。”“回顾中国乒乓球队称雄世界乒坛40多年长盛不衰的历史,我
觉得其中重要原因是,我们在平时的训练中,在重大的国际赛事中,能自觉或不自觉地用唯物辩证法作为指导,从而取得了辉煌的战绩”。 3.牛顿的后半生
大凡有点科学知识的人,不会不知道牛顿这个英国伟大科学家的名字和他的巨大贡献。
他,集前人之经验建立起经典力学体系,创立了高等数学的微积分。他,还是一个研究天文学的学者。这些成就闪烁着朴素唯物论的光辉。他的主要成就都是在前半生获得的。他在这个时期的大部分时间是在光学、力学实验室中度过的,他承认物质、运动和时空的客观存在,重视科学实验在科学研究中的作用,他说:“物体的属性只有通过实验才能为我们所了解。”这说明在科学实验中,牛顿是一个自发唯物论者。 然而,他同时又是一个虔诚的宗教信徒。特别是他的后半生,居然用25年的时间研究神学,写了100多万字有关神学和宗教的书稿。他力图把虚无缥缈的上帝请到他的唯物的力学体系中来,从上帝那里去寻找行星绕太阳公转的“第一推动力”。他虔诚地说:“没有神力之功,就不知道自然界还有力量竟能促成这种横向的运动”,“没有神的力量就决不能使他们做现在这样的绕太阳转的圆周运动”。他对上帝的颂词:“至高无上的上帝是一个永恒、无限、绝对完善的主宰者。他是无所不能、无所不知的,就是说,他由永恒到永恒而存在,从无限到无限而显现”,“他浑身是眼、浑身是耳、浑身是脑、浑身是臂”,“上帝能见、能言、能笑、能爱、能恨、能喜、能怒、能有所欲、能授予、能接受、能设计、能工作、能战斗、能建造”,“我们因为他至善至美而钦佩他,因为他统治万物是他的仆人而敬畏他、崇敬他”。一 像牛顿这样一位具有“一流头脑”的伟大科学家,却拿出半生光阴为上帝下赌注,看来是不可思议的,可仔细分析,又能从他的成长中找到原因。牛顿出生在一个宗教式的家庭,自幼受到信奉上帝的教育,这对他的世界观影响极深。牛顿之所以能在科学上取得伟大成就,当然和他的勤奋与超群的才能分不开。但是,如果他在科学研究中不是自觉地遵循了朴素唯物论,并承认事物之间的相互联系和相互制约,而是一开始就从上帝那里寻找“万能的答案”,那么,他肯定会一事无成。由于他的辉煌成就,他的自然科学著作的手稿价值千金,但当他后半生陷入唯心论的死胡同,勤奋和高才也无济于事,而那100多万字关于上帝和神力之助的手稿,也就随之变成了一堆废纸。
可见,世界观和思想方法对一个人的影响何等重大,这难道不值得后来的人们特别是科学工作者引以为戒吗?
4.门捷列夫的悲剧
门捷列夫是化学元素周期律的发现者。门捷列夫的成功就在于他不自觉地遵循了辩证法。他认为,质与量的统一是化学元素周期律的基础,自然界不仅有量变,而且有质变,化学元素有转化。在认识论和科学方法上,他将观察与实验比喻为“科学的躯体”,将理论比喻为“科学的灵魂”,强调科学研究要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但是,门捷列夫晚年则成了形而上学的俘虏。他为了证明社会发展变革的不合理性,竟然反对自然界
存在着飞跃,否认原子可分为“电子”,否认元素的复杂性。然而,他竭力反对的原子结构的新发现,恰恰是对发展门捷列夫化学元素周期律具有重大意义的东西。他的哲学思想倒退妨碍他进一步获得新的科学研究成果。 5.哲学是灵魂
我国著名的地质学家李四光认为“哲学是灵魂”。
早在1948年,李四光在英国时就反复阅读I《自然辩证法》和《反杜林论》。1950年回国后,他又精读了这些原著和毛泽东的哲学著作,并自觉地把这些学习成果运用到地质研究工作中去,构建了自己的地质力学理论。正是在这一理论的指导下,先后找到并开发了包括大庆油田在内的许多油田,摘掉了“中国贫油”的帽子,为中国人民争了光,为社会主义建设做出了巨大贡献。
可以这样说,没有科学理论的指导,就不会有李四光的地质力学理论;没有李四光的地质力学理论,就不会有中国石油工业的发展。“哲学是灵魂”又一次被实践所证明。
6.两个乡下人
两个乡下人外出打工,一个去上海,一个去北京。可是在候车室等车时,两人都又改变了主意。因为
邻座的人说,上海人真精明,外地人问路都要收费;北京人质朴,见吃不上饭的人,不仅给馒头吃,还送旧衣服呢。去上海的人想,还是北京好,挣不到钱也饿不死,幸亏车还没有到,不然真掉进了火坑;去北京的人想,还是上海好,给人带路都挣钱,还有什么不能挣钱呢。我幸亏还没有上车,不然真失去了一次致富的好机会。于是,他们在退票处相遇了。原来要去北京的人得到了去上海的车票,要去上海的人也得到了去北京的车票。
去北京的人发现,北京果然好。他初到北京一个月,什么也没有干,竟然没有饿着。不仅银行大厅里的纯净水可以白喝,而且大商场里的点心也可以白尝。
去上海的人发现,上海果然是一个可以发财的城市,干什么都可以赚钱。凭着乡下人对泥土的感情和认识,他在建筑工地装了10包含有沙子和树叶的土,以“花盆土”的名义向没见过泥土而又爱种花的上海人兜售。每天他在城郊间往返6次,净赚50元钱。一年后,“花盆土”竟然让他在大上海有了一间小小的门面。
在常年的走街串巷中,去上海的人又有了一个新发现:一些商店楼面亮丽而招牌却不干净,一打听才知清洁公司只负责洗楼面不负责洗招牌。他立即抓住这一机会,办起一个小型清洗公司,专门负责擦洗招牌。如今他的公司已有150多个打工仔,业务也由上海发展到南京和杭州。
前不久,他坐火车去北京考察清洗市场。在北京车站,他刚要下车,一个拣破烂的人把头伸进软卧车厢,向他讨要一只空啤酒瓶子。就在递瓶时,两人都楞了,因为5年前他们曾换过一次火车票。(上述事例说明的问题很多,但有一点是:一个人的生活目的、生活态度如何,不仅影响着他的人生道路,而且影响他对客观事物的认识。由于人们的人生观和思维方式不同,直接影响了人们对客观事物的认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