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心灵、自我与社会》中读到的符号互动理论 下载本文

内容发布更新时间 : 2024/6/27 16:10:41星期一 下面是文章的全部内容请认真阅读。

从《心灵、自我与社会》中读到的符号互动理论

符号互动论创立于20世纪30年代的美国,60—70年代曾盛行一时,至今仍是社会学界影响很大的理论流派。符号互动一词最早见于美国社会学家布鲁默德著作《人与社会》中,之后,也有许多社会学、心理学、社会心理学等方面的学者对符号互动有过研究,但都未形成统一理论。而米德在吸收借鉴前人概念、假设的基础上,结合对行为主义的研究,将之形成浑然一体的理论体系,也就是我们今天社会学界的所熟悉的符号互动理论。米德认为,自我分为“主我”和“客我”两个部分。“主我”自发的、能动的、为自我和人格的发展提供动力;“客我”是内化了的社会要求和期待,是在社会互动过程中形成和发展起来的。“主我”和“客我”是相互构建的。自我的发展过程就是“主我”和“客我”之间的一个连续不断的互动过程。米德的《心灵、自我与社会》正是符号互动论的经典著作,在这本书中,米德论述个体的心灵与自我的特征,以及具体的社会互动过程,在这一过程中,语言作为构成社会的机制是如何发挥作用的。

《心灵、自我与社会》这本书主要由米德的学生的笔记整理而成,展示了米德的社会心理学体系的基本轮廓。米德以行为主义观点为基础,他先指出生物体转变为具有心灵的有机体即自我,是通过语言这个媒介发生的,而语言作为一种表意的符号,又以某种类型的社会和某些个体有机体的生理能力为前提的。有了这些,具有适当有机体素质的生物个体获得了心灵和自我,通过社会,生物的冲动行为变为理性的,这就是人类。而人的出现,社会也随之发生变化,因为人通过采取“泛化他人”的态度,来调节自己在社会中的行动,从而形成良性的社会互动。这就是米德的符号互动理论。《心灵、自我与社会》这本书对这一理论的阐释主要体现在:

(1)心灵的出现。米德借助于冯特所提出的姿态这个概念,指出那些表意的姿态是一种交流符号,它对所有个体具有一种普遍意义。而当有机体能够向他人和自己指出各种符号意义时,心灵就出现了,而对这个意义的控制,是通过语言表达的,即“心灵的领域从语言中突现①”。值得注意的是,心灵虽位于个体身上,它更是社会的,它是依赖于丰富的社会经验而产生的。用米德的话说就是:“只有当社会作为一个整体进入或者说出现在该过程所设计的任何一个特定个体的经验之中时,心灵才在该过程中产生。当这种情况出现时,个体就成为有自我意识的,并具有了心灵;他开始意识到他与那整个过程的关系,意识到他与和他一起参与该过程的其他个体的关系;他开始意识到该过程由于继续该过程的个体的各种反应和相互作用而被更改。当整个社会经验与行为过程进入该过程所包含的任何一个独立个体的经验之中时,当个体对该过程的顺应受到他对它的意识或了解的更改和限制时,心灵或智能就逐渐显现出来。②”

(2)自我的出现。在米德看来,自我是一个过程而非实体。它产生在正式发生在的相互作用中的某个体自身和他人联系起来的社会过程。它包括“主我”和“客我”两个方面,“主 ①②

[美]乔治·H·米德著,赵月瑟译,2005年,《心灵、自我与社会》,104页,上海译文出版社。 [美]乔治·H·米德著,赵月瑟译,2005年,《心灵、自我与社会》,105页,上海译文出版社。

我”主动的、自由的、本能的感觉;“客我”是使在特定社会情境下,个体将如何行动。“主我”是“客我”的反应。在这里,自我的发展有三个阶段:模仿阶段、嬉戏阶段和博弈阶段。每一阶段,“客我”涵盖的内容是不一样的。在模仿阶段,孩子的自我意识比较弱。到了嬉戏阶段,孩子开始扮演一定的角色,“客我”的内涵和外延都有了扩展。到了博弈阶段,孩子开始采取“泛化他人”的态度进行社会互动。

(3)社会的存在。前面的心灵、自我都是微观方面的讨论,而社会的出现便是从宏观对符号互动论加以讨论。心灵、自我是社会的产物。那社会究竟是什么?米德在指出语言是人与昆虫与脊椎动物的根本区别的基础上,表明社会包括生理极和制度极两个层面。生理极:“简单说,一切有组织的人类社会,即使是十分复杂,高度发展的社会,在某种意义上也不过是其个体成员之间那些简单而基本的社会---生理关系的延伸,是从这些关系衍生出来的,它建立在这些关系之上,从这些关系中产生①.”制度极:“个体对于他人的一致反应即阶级的或社会的反应、或者说其他个体的整个右组织的社会群体关于特定社会刺激的反应所作的反应构成,这些阶级或社会的反应是社会制度的根源、基础和材料。②”

社会是一个互动的过程,心灵、自我参与其中。在这一过程中,自我通过采取“泛化他人”的态度达到个体与社会相互作用的目的,这构成了一种新的社会组织原则。社会也就获得了一种新的控制方法。它以置身于其成员之中,根据个体的预期性动作对他人产生的影响成功地调节个体的行为,社会可以合理地通过“客我”把行动在其中进行的社会背景提供给他的各个成员,并使各个成员对由于这一动作而受到的影响的社会价值观负责。这样一个个体与社会互动的过程也可以用米德提出的意识的概念来解释,意识即:一 、 意识并不是从外部加给动物的一种孤立的实体,而是有机体和环境在发展进化途中相互作用的结果。意识是一种机能,它代表着具有感受性的有机体以及与之相联系的环境。二 、 意识指的是人类有机体活动的一种性质,这种活动不能简单地混同于生理或行为单位。他把人的具有理性归之于某种行为,即个体采取他人态度,个体置身于他所属的整个群体态度中的行为。我想这就是符号互动论的全部意义所在。

值得注意的是,在这里,我认为米德成功地发挥了米尔斯所提出的社会学的想象力——一种运用个人经历、社会历史环境和时代生活相结合的思考方法来进行社会学研究的心智品质来论述心灵、自我与社会的问题。一方面体现在米德把具备心灵的自我个体放在大的社会环境中去取研究社会互动,成功地完成了心理学到社会学的视角转换。另一方面体现在他结合社会中普遍存在的经济活动和宗教活动,以及人的人格和理性在这些活动中的发挥作用,具体地论述了人作用于社会以及社会塑造适应社会需求的社会个体的双向过程。

参考书目:

[1] [美]乔治·H·米德,《心灵、自我与社会》,赵月瑟译。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 2005年。

①②

[美]乔治·H·米德著,赵月瑟译,2005年,《心灵、自我与社会》,181页,上海译文出版社。 [美]乔治·H·米德著,赵月瑟译,2005年,《心灵、自我与社会》,181页,上海译文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