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讲 李煜及其他南唐词人 下载本文

内容发布更新时间 : 2024/6/1 21:27:34星期一 下面是文章的全部内容请认真阅读。

第三讲 李煜及其他南唐词人

教学目的、要求: 教学重点: 教学难点: 教学方法 思考题 教学过程:

一、 李煜简介

李煜(937 年~978 年)即南唐李后主,字重光。他多才多艺,洞晓音律,工书善画,尤擅于作词。25岁嗣位南唐国主,39岁国破为宋军所俘,成为阶下囚。囚居汴京三年,被宋太宗赐药毒死。从政治上来说他是一个懦弱无能的昏庸君主;从文学上来讲,他的词改变了花间派秾丽香艳的艺术风格,提升了词的境界,扩大了词的抒情内涵。清代的王国维称许为“词至李后主而眼界始大,感慨遂深,遂变伶工之词而为士大夫之词。”今存词三十余首。其词在题材内容上前后期虽有所不同,但始终不变的特点是“真”。这位“生于深宫之中,长于妇人之手”,阅世甚浅的词人,始终保有较为纯真的性格。在词中一任真实情感倾泄,而较少有理性的节制。他的后期词写亡国之痛,血泪至情。亡国后,身为阶下囚,哀伤身世,自诉衷曲,把历代诗歌言志述怀的传统引入词体,开拓了词境。

李煜词的本色和真性情,在三个方面显得很突出:

(一)真正用血泪写出了他那种国破家亡的不幸,非常感人;

(二)本色而不雕琢,多用口语和白描,词篇优美,又丽质天成,不靠容饰和词藻; (三) 纯情而缺少理性节制。 二、李煜词的地位和影响

词至两宋,成就辉煌,词家众多,流派纷呈,但总的来说,不外乎两大派别:婉约和豪

1

放。婉约派重视歌辞与音乐的关系,作词讲究音律美、意境美;豪放派重视恢张词体,革新词作内容。综观这两大流派的创作,婉约派主张词缘情,别是一家,作品多为伤离怀远,抒发离愁别恨,且大都讲究意境的创设,做到情致深婉,这与李煜在词中以寻常语构造优美意境、倾吐真情一致。翻开宋词,大小晏之词、秦学士之词、李清照之词,无不从中可以找到李词的影子,李清照词更类李煜。沈去矜说:“词中二李,男中李后主,女中李易安,当行本色。”而其他婉约词人如柳永结合自身经历,扩大词的题材,和李煜多么相似,而柳词中“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和李词“无言独上西楼,月如钩,寂寞梧桐深院锁清秋”,异曲同工,臻于妙境。而豪放派恢张词体,扩大词的题材,无事无意不可入词,在词中抒发自己建功立业的宏伟抱负、壮志未酬的苦闷心情,使词的题咏范围空前扩大,使词的作用和诗一样,这和李煜扩大词作题材,把词由描写转向抒情的做法相似,只是风格各异,苏辛等大家走得更远,做得更好罢了。

由上可知,李煜词对词的发展在题材上有开拓之功,在艺术表现手法方面有创新之绩,对后世词家创作影响颇大,在词史上的地位不容忽视。明代胡应麟的评价较为客观:“李词清丽而不浮靡,语言明快,形象生动,性格鲜明,用情真挚,亡国之后更是题材广阔,含意深沉,越过晚唐五代的词,成为宋词的开山,在词史上有杰出成就。”李煜为两宋词的繁荣发展开辟了道路,为中国词的发展做出了突出贡献,在中国词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三、李煜词的艺术成就

李煜是我国词坛上一颗璀璨的星辰,他的词惯用白描,清新朴素,精练自然,以至情至深的情感流露、率真诚挚的自我抒发、朴素自然的语言运用、清婉豪情的文学风格等艺术特色开拓北宋词坛。

李煜的词早期不过是帝王奢侈淫乐生活的写照。但是和《花间集》中的词作相比,艺术却已见不凡。给人的感觉是语言自然明快,流丽如珠;词中形象生动传神,栩栩如生;感情真率甚至有点放纵的倾向。全不似花间词浓艳香软、矫情伪饰。亡国之后,变而为阶下囚。生活的大起大落,使李煜从醉生梦死的生活中清醒过来。面对残酷的现实,他只能日日以泪洗面,并把这苦痛倾泻在词作之中,词风大变。王国维说:“后主之词,真所谓以血书者也。”这时期他的词往往写眼前穷愁凄凉之境地,忆往昔繁荣之生活,通过今昔对比,抒发自己的家国沦亡的苦痛。

细读李煜这时期的词作,可以看到,他把亡国之痛直接写在词里,直抒胸臆,且采用白描的手法,准确而深刻地表达自己的悲痛心绪。这就改变了晚唐五代以来词人通过妇女形象的描绘,无意流露或曲折表达自己心情的手法,而直接在词里倾泻自己的家国沦亡之苦痛;

2

而非男女惜别之心痛,这就使他的词较之晚唐五代其他词人之作,眼界确实更阔,不再是花前月下樽前闺房。同时感慨也更深,不再是儿女离情别恨的缠绵伤感,而是家国沦亡世事沧桑之巨变的剧痛,脱尽了脂粉气、柔媚味,而以自然寻常之语,来营造幽美的意境,读后往往给人一种凄厉、绝望、抑郁的美感。从而摆脱了唐五代词适合红伶歌妓演唱的柔媚香软气息,而变为家国沦亡悲痛心绪的抒发,从传统中走出,开清丽自然真率之风格。真情倾注,天真自然,使李煜词获得了永恒的生命。

把抽象的愁思藏入具体的意象之中

这一时期他在词中采用了多种不同的艺术表现手段,抒发自己的一腔愁怨、满腹悲愤,取得了打动人心的艺术效果。然而任纵率真、一任神行,仍是他主要的抒情风格。李煜把抽象的愁思藏入具体的意象之中,读后使人思绪不断,在心头引起绵绵无绝的回味,同时也使难堪的亡国耻辱转化为人类广泛性的离愁别绪,更易引起人的共鸣,具有打动人心的艺术力量。熟知的《虞美人·春花秋月何时了》就是这方面的典型。结句“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愁思如春水的汪洋恣肆,奔放倾泻,又如春水之不舍昼夜,长流不断。国愁家恨,直言道破,却又破中有藏。愁在词意表面却又被迅速藏入滔滔江水,没于浩浩长江,留足了想象空间,读之令人思绪不断。这种任纵率真又无浅白直陋之感的抒情,是他本来性格的真实流露,乃至因为“一江春水”的怨望招致杀身之祸。

直抒胸臆,心声吐露明快,感情抒发率真

李煜还有一些词未由抽象意念回到形象之中,而是直抒胸臆,心声吐露明快,感情抒发率真, 同样具有打动人心的效果。这种情况下他常用抽象概念的语言直接宣泄,很少有或根本不写客观具体的实境实景,势如泼墨,直出肺腑。《子夜歌·人生愁恨何能免》:“人生愁恨何能免, 销魂独我情何限。”《望江南·多少恨》:“多少恨, 昨夜梦魂中。”《清平乐·别来春半》:“别来春半,触目愁肠断。”均直吐真情,天然可爱。其哀婉凄绝之致,又令人读之扼腕叹息。这种直抒胸臆的语言,可以使作者胸中的感情波涛较少曲折地传达到读者的心中,形成真切直接的冲击。也因为作者本人具备任纵率真的性格气质,才形成了这样的抒情风格。总而言之,李煜后期词仍多采用直抒胸臆、任纵纯真的抒情风格,以意胜不以境胜, 重抒情而不重议论或者描写刻画。 四、李煜词赏析

《浪淘沙》 帘外雨潺潺,春意阑珊,罗衾不耐五更寒。梦里不知身是客,一晌贪欢。 独

自莫凭栏,无限江山,别时容易见时难,流水落花春去也,天上人间。

【注解】此词原为唐教坊曲,又名《浪淘沙令》、《卖花声》等。双调,五十四字,平韵。

3

该词语气惨然,基调低沉,情绪极为颓伤,倾诉了词人丧国之后囚居生活的痛苦,再见故园无期的心境,该词除首句:“帘外雨潺潺”是借景抒情之外,余者皆为直抒情怀。如第二句:“春意阑珊”写的是春光将尽的景象,这里既写出了词人惋惜春天这个美好季节的归去,又表达了对自身遭遇不幸的哀叹,第三句“罗衾不耐五更寒”即写出深夜春寒难奈的感受,也写出囚居生活的艰苦,后两句“梦里不知身是客,一晌贪欢”以写梦境反衬现实,梦境中的欢乐只能增加现实生活的痛苦。特别是下篇几句,更是将直抒亡国之哀的情思推到了顶尖。首二句:“独自莫凭栏,无限江山”紧接上篇写囚居生活的体验;独自一个人莫登楼凭栏远望,原因是什么?是怕引起对南唐美好山河的回忆。 “别时容易见时难”被迫离国,返国无期的慨叹及思愁,抒写词人失望已极的心情;最后两句“流水落花春去也,天上人间”以流水飘着落花把春光带去,比喻南唐千里江山和自己返国的愿望,不知是在天上还是人间。形象地将词人身受国破家亡之痛苦,及威胁着他生命的现实,虽激起他的不满,但又无力反抗的沉重而又绝望的心情抒写出来。

《虞美人》 春花秋月何时了,往事知多少。小楼昨夜又东风,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

雕阑玉砌应犹在,只是朱颜改。问君能有几多愁,恰是一江春水向东流。

【注解】 ①此调原为唐教坊曲,初咏项羽宠姬虞美人,因以为名。又名《一江春水》、《玉壶水》、《巫山十二峰》等。双调,五十六字,上下片各四句,皆为两仄韵转两平韵。

这首词是李煜的代表作,是李煜最后的一首感怀故国的名作,也是唐宋词中的名篇。李煜以帝王之尊度过三年“日夕以泪洗面”的囚禁生活,受尽屈辱,尝尽辛酸,最后被宋太宗用药毒害而死。这首词可以看作是他临终前绝命词,据说这首词中抒写自己的悲恨和怀念故国,因而成为他被害的直接原因之一。词中吟咏感叹自己的身世和遭遇,诉说自己的悲剧命运和人生的愁恨,追怀往事,怀念故国,表达了亡国之痛。

作者以形象的比喻,诘问的口吻,悲愤的情怀,激宕的格调,放笔悲号,写尽亡国君主的哀愁。上阕曲调高亢悲慨,唯有作家经历过大灾难,炼就大手笔,才能究诘人生,写有如此深度和力度的词作,大有负荷全人类之悲哀的气概。下阕则用了曲笔,“朱颜改”暗描江山易色,“改”字点出全词题旨:是悲恨的根源。最后,词人把难以说明的去国之思、失国之悲、亡国之恨全部纳入一个“愁”字中了。“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真乃千古绝唱。“一江春水向东流”是以水喻愁的名句,形象地表现出愁思如水,长流不断,无穷无尽。通过这样具有诗意的形象比喻,真实而深刻地表现自己的深哀和剧痛,而且将这些抽象的、难以捉摸的东西写得具体形象,达到很好的艺术效果。王国维说:“尼采谓一切文学余爱以血书者。后主之词,真可谓以血书者也 。 ”

4

《相见欢》又名《乌夜啼》

无言独上西楼,月如钩,寂寞梧桐深院锁清秋。 剪不断,理还乱,是离愁,别是一番滋味在心头。

这首《相见欢》又名《乌夜啼》便是他自述囚居生活,抒写离愁的力作。此词上片写景,下片抒情,情景交融,感人至深。

首句“无言独上西楼”看似平淡,意蕴却极为丰富。“无言”并非真的无言,从一个“独”字便可看出,是无人共言。登“西楼”,词人可以东望故国。仅六字,一下子简练的勾勒出主人公的凄惋、悲苦的神态。接着“月如钩,寂寞梧桐深院锁清秋”,用月光笼罩下的梧桐突出环境的寂寞清冷,“深”字用得极准确,极通俗,真可谓境界全出。下片具体写离愁,是词的旨意所在,也是这首词写的最深刻的地方。“剪不断,理还乱,是离愁”,像波涛汹涌,把全篇推向高潮。离愁本身是一种抽象的思想情绪,它能感觉到,但却看不见,摸不着,然而,词人通过比喻使之变得具体可感,而且表达得如此贴切、自然,以至成为千古名句。“别是一般滋味在心头”又用了一个比喻,写离愁的另外一个境界,即人对它的具体感受。这种感受是不可名状的,不知是什么滋味,它既不能用酸、甜、苦、辣之类滋味来概括,也不能用任何一种具体东西的滋味来比拟,它只可意会,不可言传,所以只能称之为“别是一般滋味”,可见词人体验之深,愁情之苦。在这简短的篇幅中,词人却把离愁写得无比深刻,凄凉、寂寞、孤独的心情袒露得栩栩如生,感人至深,催人泪下。

《乌夜啼》① 林花谢了春红,太匆匆,无奈朝来寒雨晚来风。 胭脂泪,相留醉,几时重,自是人生长恨水长东。

【注解】 ①此调原为唐教坊曲,又名《相见欢》、《秋夜月》、《上西楼》。三十六字,上片平韵,下片两仄韵两平韵。

此词将人生失意的无限怅恨寄寓在对暮春残景的描绘中,是即景抒情的典范之作。起句“ 林花谢了春红 ”,即托出作者的伤春惜花之情;而续以“太匆匆”,则使这种伤春惜花之情得以强化。狼藉残红,春去匆匆;而作者的生命之春也早已匆匆而去,只留下伤残的春心和破碎的春梦。因此,“太匆匆”的感慨,固然是为林花凋谢之速而发,但其中不也糅合了人生苦短、来日无多的喟叹,包蕴了作者对生命流程的理性思考吗?“无奈朝来寒雨晚来风”一句点出林花匆匆谢去的原因是风雨侵龚,而作者生命之春的早逝不也是因为过多地栉风沐雨?所以,此句同样既是叹花,亦是自叹。“无奈”云云,充满不甘听凭外力摧残而又自恨无力改变生态环境的感怆。换头“胭脂泪”三句,转以拟人化的笔墨,表现作者与林花之间的依依惜别之情。这里,一边是生逢末世,运交华盖的失意人,一边是盛时不再、红消香断

5

的林花,二者恍然相对,不胜缱绻。“胭脂泪”,遥按上片“林花谢了春红”句,是从杜甫《曲江对雨》诗“林花著雨胭脂湿”变化而来。林花为风侵欺,红^叟鲛肖(左应加鱼旁),状如胭脂。“胭脂泪”者,此之谓也。但花本无泪,实际上是惯于“以我观物”的作者移情于彼,使之人格化 -- 作者身历世变,泣血无泪,不亦色若胭脂?“相留醉”,一作“留人醉”,花固怜人,人亦惜花;泪眼相向之际,究竟是人留花抑或花留人,已惝恍难分。着一“醉”字,写出彼此如醉如痴、眷变难舍的情态,极为传神,而“几时重”则吁出了人与花共同的希冀和自知希冀无法实现的怅惘与迷茫。 结句“自是人生长恨水长东”, 一气呵成益见悲慨。“人生长恨”似乎不仅仅是抒写一已的失意情怀,而涵盖了整个人类所共有的生命的缺憾,是一种融汇和浓缩了无数痛苦的人生体验的浩叹。

《望江南》二首 多少恨,昨夜梦魂中,还似旧时游上苑,车如流水马如龙,花月正春风 。 多少泪,断脸复横颐 。心事莫将和泪说,凤笙休向泪时吹,肠断更无疑 。 这两首词,是后主入宋以后,追恋故国之作。李煜词笔,挥洒自如,以寥寥五句,写人间大悲剧,以昔日之荣盛反托今日之凄凉。凭着他的高度艺术技巧,把重温旧梦的一腔悲恨,表露得隐而实显,浅而深致。陡然“多少恨”领起全篇,令人惊悚。原来悲恨之源来自昨夜一梦,昔日繁华鼎盛在梦中重现,使梦醒后的李煜格外痛苦,乃至恨声不绝。当年游乐御苑,凤舆銮驾,香车宝马,随从列队,宫女如云,“车如流水马如龙”一句,袭用成语,浑然天成。李煜后,宋人多效此种技巧。

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