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三语文(品味诗歌的语言3星) 下载本文

内容发布更新时间 : 2024/6/26 18:44:05星期一 下面是文章的全部内容请认真阅读。

C——品味诗歌的语言

专题导入 (尝试探幽发微)(5分钟) 对于诗歌中的“炼字”,我们熟知的传闻就是贾岛的“推敲”的故事,除此之外,还有这样的一首诗,说的也是对诗歌语言的锤炼。 苦吟(卢延让) 莫话诗中事,诗中难更无。吟安一个字,捻断数茎须。 险觅天应闷,狂搜海亦枯。不同文赋易,为著者之乎。 诗中形象地描述了炼字之苦,为了一个恰当的字,不知不觉捻断了好几根胡子(用脑思索时不自觉的动作)。 下面我们看一道高考题,尝试着探幽发微一番如何呢? 【典例】(2010年广东高考题)望江东(黄庭坚) 江水西头隔烟树,望不见、江东路。思量只有梦来去。更不怕、江阑①住。 灯前写了书无数,算没个、人传与。直饶寻得雁分付②,又还是、秋将暮。 注:①阑:阻隔;阻拦。②直饶:纵使。分付:交付。 (1)简析“隔”字的双重意蕴。 解题:隔:动词,找主语和宾语,“江水”隔“烟树”。回到句子中“望不见,江东路”。“隔”与诗人情感的联系落脚在“望不见”上。“江东路”,未确指,心中所想之地,是家人之地,是友人之所,虽不确,但情感总是思念之情。为什么要选用这个词与句,全为了“缘情”与“言志”的需要。所以,必须通读全诗,找到诗的诗眼所在,情感所在。本诗的诗眼其实就在题目上“望江东”(未尽之意谓“望江东而不见,更不言至,思念之情难解) 答案:(1)(客观)视觉的阻隔:江水、烟树隔断归路。(2)(主观)情感的阻隔:思念之情无法传递。 知识典例 (把握黄金内容)(15分钟) 一、鉴赏诗歌中某个字词的艺术效果 古人作诗填词都很讲究炼字。在一首诗中,最能表达诗人思想感情、体现诗人匠心的字是“炼”过的字,一首诗词往往会因一字(或几个字)炼得好而境界全出。一般说来,炼字主要是锤炼诗词中的动词、形容词和虚词。如“雾失楼台,月迷津渡”中的“失”“迷”;“轻舟已过万重山”中的“轻”等。这种题型是要求品味这些经过锤炼的字所深藏的情思或品味其更为形象生动的效果。 其常见的设问方式有: 1.这一联中最生动传神的是什么字?为什么? 2.×字历来为人称道,你认为它好在哪里? 3.请对×字进行赏析。或请谈谈×字的表达效果。 4.本诗的×字,换成另外一字好不好?为什么? 【例1】(广东高考卷)阅读下面的诗歌,然后回答问题。 月(杜甫) 万里瞿唐①月,春来六上弦②。时时开暗室,故故③满青天。

爽合风襟静,高当泪脸悬。南飞有乌鹊,夜久落江边。 【注】①瞿唐:瞿塘峡,位于长江三峡奉节至巫山段,安史之乱后,杜甫曾困居于此。②上弦:上弦月,农历每月初七、初八的弓形月亮。③故故:常常;频频。 从“万里”“时时”“夜久”三个词中任选两个,分别简析它们在表情达意方面的作用。 解析:本题考查炼字,三个词语都是表修饰作用的,所以首先要找出与之关联的对象,由此分析出这一个词语在表达的意思与情感,再与本诗表达的主旨,即思想感情相联系,从而准确地分析它们在表情达意方面的作用。 答案:“万里”一词,表示空间的距离,寓意作者离家万里的漂泊感。“时时”一词,表示动作的频率,字面的意思是“屡屡”“常常”,言外之意是作者一次次望月思归的期盼。“夜久”一词,表示时间的延续,暗示作者因思乡怀归而夜深难寐。 【例2】(四川高考题)阅读下面这首宋诗,然后回答问题。 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其二) 陆游 三万里河东入海,五千仞岳上摩天。 遗民泪尽胡尘里,南望王师又一年! 请谈谈这首诗前两句中“入”字和“摩”字的表达效果。 解析:本题考查鉴赏诗歌的语言,考点落实在炼字上,要求考生从炼字的角度来鉴赏诗句的表现力。俗话说,词不离句,句不离篇,“入”和“摩”又都是动词,首先要找出这两个动词所关联的对象,即其动作主体是谁,然后再从意蕴的角度,将这两个词放到全句甚至全诗中去品味和思考。常用的答题步骤:第一步,指出该字,或解释该字在句中的含义;第二步,简要分析,展开联想,把该字放入原句中描述景象,或点出该字烘托了怎样的意境,表达了什么感情。 答案:“入”字表现出河的生气,“摩”字突出了山的高峻。 【温馨提示】从妇孺皆知的“春风又绿江南岸”中的“绿”字、脍炙人口的“红杏枝头春意闹”中的“闹”字走过来,炼字早已是平时学习中熟悉的知识点。读杜甫的《蜀相》,总会研究“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中“自”和“空”的表达效果;读刘禹锡的《石头城》,总会探讨“山围故国周遭在,潮打空城寂寞回”中“在”和“回”的妙处。本题对“入”与“摩”的考查,是对“绿”、“闹”,“自”、“空”等炼字这一知识点的自然延伸。 【例3】(天津高考题) 严郑公宅同咏竹 杜甫 绿竹半含箨,新梢才出墙。 色侵书帙晚,阴过酒樽凉。 雨洗娟娟净,风吹细细香。 但令无剪伐,会见拂云长。 【注】严郑公,即严武,受封郑国公。箨(tuó),笋壳。帙,包书的布套。 请赏析“色侵书帙晚”一句。

解析:本题虽是考查赏析诗句,实际上仍是间接地考查了炼字。“色侵书帙晚”一句描绘竹子的形象,特别要注意一个“侵”字所关联的对象,联系下文可以推知描写的是竹影,再结合全句加以描绘。注意鉴赏具有刻画效果的词语,即要锤炼的字“侵”的动态效果和“晚”字的衬托效果。 答案:翠竹的影子投映在书上,使人感到光线暗了下来。“侵”写出了竹影移动扩大的渐进过程。“晚”字则写出了竹影给人带来的时间错觉。 【应考策略】 赏析炼字艺术,常见的答题步骤: (1)点出该字,并明确该字在诗句中的意义; (2)展开联想,结合全诗分析该字在诗中描写的景象; (3)点出该字渲染的意境或表达的情感; (4)读懂题干,按题目要求拟写答案。 如“请谈谈这首诗前两句中‘入’字和‘摩’字的表达效果”,是直接考查炼字的题目。如“从‘万里’‘时时’‘夜久’三个词中任选两个,分别简析它们在表情达意方面的作用”,就是炼字类题目的一种变式,考生较容易想到相应的答题思路;而“请赏析‘色侵书帙晚’一句”,提问的方式则较为灵活,如果抓不住关键词“侵”和“晚”,就不易察觉到这是炼字类题目的变式,当然也就不容易找到答题的切入点。由此可见读懂考题的重要性。 【例4】阅读下面这首宋诗,然后回答问题。 泊公安县 陆游 秦关蜀道何辽哉!公安渡头今始回。 无穷江水与天接,不断海风吹月来。 船窗帘卷萤火闹,沙渚露下萍花开。 少年许国忽衰老,心折舵楼长笛哀。 【注】陆游经公安入蜀已辗转八年,今回京“延对”,停泊公安。 首联中“辽”和“回”互相照应,请简要说明这两个字在表情达意上的作用。 解析:简析“辽”“回”在表情达意上的作用,须从两方面入手。①结合语境品味两字的含义及蕴涵的感情。②从注释隐含的信息中品味作者的情绪,将两者结合,考虑“辽”“回”在表情达意上的作用。“辽”谓“远”之意,“何辽”意谓“多远”,一个“哉”字一个“!”将这不尽的绵延突现得淋漓尽致,绵延幽长,似乎作者的情绪也随着这几个字在秦关,在蜀道上“回”来了,可是却是“始回”,这回啊,回得是多么艰辛,回得是多么急切。“回”中有怨,“回”中有喜。一个“回”将作者心中的思,心中的怨,心中的百味说了出来。 答案:“辽”表现了时间的漫长,空间的辽远;“回”表现了作者对统治者恩怨交织的情感。 二、鉴赏诗歌的语言风格 不同诗人的作品,或者同一诗人不同的诗歌,往往呈现出不同的语言风格。鉴赏语言风格,也就是对诗歌语言的格调、色彩、境界、情味等方面的赏析,要记忆一些常用术语,如沉郁顿挫、绮丽典雅、清新质朴、简洁明快、雄奇奔放、悲慨沉郁等,以便表述恰当,答题规范。 鉴赏诗歌的语言风格,常见的设问方式有: 1、这首诗在语言上有何特色? 2、请分析这首诗的语言风格(语言艺术)。 3、本诗语言××的特点主要表现在哪里?请简要分析。 【例5】(重庆高考题)阅读下面这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