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发布更新时间 : 2025/1/8 11:11:26星期一 下面是文章的全部内容请认真阅读。
黄州快哉亭记(自读课)
走近作者
苏辙(1039-1112),北宋著名散文家。字子由,眉州眉山(今四川眉山)人。与父苏洵、兄苏轼,都是著名的文学家,并称“三苏”。嘉祐进士,官尚书丞、门下侍郎。神宗时,因反对王安石变法,屡遭贬谪。为文以策论见长,在北宋自成一家。他在散文上的成就,如苏轼所说,达到了“汪洋澹泊,有一唱三叹之声,而其秀杰之气终不可没”。著有《栾城集》。 相关背景
这篇文章写于宋神宗元丰六年(1083)十一月初一。“乌台诗案”,苏轼被捕,辙上书朝廷,“欲乞纳在身官,以赎兄轼”(《为兄轼下狱上书》)。苏轼释放后贬为黄州团练副使,苏辙也被贬为监筠州盐酒税,这篇文字即是写于这次贬中。在此前后,苏辙还写了《武昌九曲亭记》,这篇即是其姐妹篇,同为苏辙园亭记中的佳篇。
“快哉亭”的建造者张梦得即张怀民,于元丰六年(1083)贬官齐安(即黄州),他不以政治上的逆境萦怀,于住处的附近,选地建亭,用以观览江山形胜,抒发情怀。与张同命运的好友苏轼为亭取名曰“快哉”,是深知张梦得建亭的用意的。 文意感知
文章通过对快哉亭的记述和议论,对苏轼、张梦得在遭贬之后,能够自放山水之间和“不以物伤性”的坦荡心胸,表示了赞赏的态度,体现了作者淡泊的心境、达观的态度。 思维导图
一、通假字
风云开阖 同“合”,译为“消失” 二、古今异义
1.始得平地,其流奔放肆大
古义:疾驰 今义:尽情流露不受拘束 2.冈陵起伏,草木行列
古义:成行成列 今义:直行和横行的总称 3.渔父樵父之舍,皆可指数
古义:一一指点出来 今义:两个数的比数 4.窃会计之余功
古义:征收钱粮等公务 今义:财务管理人员 三、一词多义 1.舍 2.胜 3.披 4.其 5.之
6.以 7.为 8.而
四、词类活用 1.名词活用 (1)名词作状语
①夜则鱼龙悲啸于其下 在夜里 ②西望武昌诸山 朝西 ③将蓬户瓮牖 用蓬草 用瓮
(2)名词作动词
①而余兄子瞻名之曰“快哉” 命名 ②冈陵起伏,草木行列 成行成列 2.动词活用 动词的使动用法
①变化倏忽,动心骇目,不可久视 使……震动 使……惊骇 ②昔楚襄王从宋玉、景差于兰台之宫 使……跟从 ③其流风遗迹,亦足以称快世俗 使……称心快乐 五、文言句式 1.判断句
(1)此其所以为“快哉”者也。(“……者也”表判断)
(2)故城之墟,曹孟德、孙仲谋之所睥睨,周瑜、陆逊之所骋骛。(无标志判断句) 2.省略句
(1)江出(于)西陵。
(2)今乃得玩之(于)几席之上。 3.状语后置句
(1)昼则舟楫出没于其前,夜则鱼龙悲啸于其下。(状语“于其前”后置,应放在“出没”之前;状语“于其下”后置,应放在“悲啸”前面) (2)振之以清风,照之以明月。(状语“以清风”“以明月”均后置,正常语序为“以清风振之,以明月照之”)
1.文中第一段是从什么事物写起的?其目的何在?
明确:从自西陵至赤壁的江流写起。目的在交代“快哉亭”的地理位置及造亭的目的。 2.结合第二段说说作者登临快哉亭在哪些方面获得了“快哉”的感受。 明确:(1)登临“快哉亭”,昼夜可以于“几席之上”尽情览赏雄壮景色,放眼四周,可见西边武昌冈陵起伏的诸山,草木成排成行,渔夫樵夫的屋舍,清晰可数。
(2)沿江两岸的沙洲,正是当年曹操、孙权注目的战略要地,也是周瑜、陆逊为争夺此地奔走劳形的地段,这也可以让世俗之人睹此称快。
3.文章引用楚王和宋玉关于“快哉”之风的对话并加以发挥,这样写对文章有什么作用? 明确:一是交代“快哉”二字的出处;二是为了借题发挥,引出议论,表明主旨。 4.作者在文中畅言“快哉”二字,为什么“快哉”?
明确:作者在文中畅言“快哉”二字,不仅因为快哉亭所处地理位置的景象使人心旷神怡,而且因为宦途失意之人如果“不以物伤性”,则无论处于什么环境,都能“自放山水之间”而独得其快。 写法鉴赏
1.紧扣“快哉”,脉络清晰
它时而江上风光,时而历史画卷,时而抒情议论,看似无踪可寻,其实井然有序,主要原因是用“快哉”二字贯穿了全篇。从观赏长江汪洋水势引出张梦得所建快哉亭,到亭上所见所
想引出的观赏山川形胜和怀想古今的两种快乐,再紧扣“快哉”二字抒发议论,托出题旨,虽构建丰繁却脉络清晰。
2.纡徐条畅、汪洋澹泊
写景、叙事、抒情、议论紧密结合,最能体现苏辙为文纡徐条畅、汪洋澹泊的风格。由写景叙事入手,而后转入议论,条理清晰,结构严谨,过渡自然。议论始终带着情韵,“夫风无雄雌之异……而风何与焉!”“连山绝壑……乌睹其为快也哉!”这些议论都近乎于言情,近乎于绘景,显得情韵十足,无丝毫议论常有的逼人气势。惟其如此,文章纡徐条畅、汪洋澹泊的总体风格,也就不致因这些议论而遭受破坏。 素材挖掘
士生于世,使其中不自得,将何往而非病;使其中坦然,不以物伤性,将何适而非快! [应用角度]
读书人生活在世上,如果他的内心不能自得其乐,那么,他到什么地方去会不忧愁呢?如果他心情开朗,不因为环境的影响而伤害自己的情绪,那么,他到什么地方去会不整天愉快呢?苏辙借物抒怀,其本意并不在提倡士人远离尘世、自寻其乐,而在以旷达之情来慰藉不得意的士人,希望他们能胸中坦然,生于世而无往不自得。这句话可以用在“失意与旷达”“坦然淡定”“自得人生”等作文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