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题报告24224 下载本文

内容发布更新时间 : 2024/6/24 21:18:38星期一 下面是文章的全部内容请认真阅读。

硕士研究生开题报告

论文题目:沈从文小说中的乌托邦情结及其叙事策略 学科专业: 中国现当代文学 姓 名: 琚倩云 学 号: 1411052168 研究方向: 20世纪中国文学思潮与文化批评 导师姓名: 刘 华 开题时间: 2015-11-27

1 / 17

开题报告:

中国现代文学作家的海洋意识研究

(一)论文选题的背景、意义和依据,有关研究的最新成果和动态 1.?选题背景?

解放以前,对于沈从文文学作品的研究并没有形成自觉的体系,为数不多的研究与其 写作同时进行,对于沈从文的文学创作也产生了很大影响。这些研究评述大多是从阶级斗 争的角度出发给予评价的,例如韩侍桁的《故事的复制——评沈从文著<月下小景>》、凡 容的《沈从文的<贵生>》等作品就是从阶级斗争的角度出发对沈从文的文学创作展开批判; 而另外的部分研究评述如苏雪林的《沈从文论》和刘西渭的《<边城>与<八骏图>》等文章, 则是对沈从文独特的创作风格和美学特征有了敏锐的察觉。解放之后,沈从文开始进入文 学史的研究视域之内,但由于大陆正值政治动荡、学术沉寂之时,相比而言海外沈从文研 究则方兴未艾,出现了司马长风、夏志清、聂华苓、金介甫、王润华、小岛久代等一批沈 从文研究专家,从而为大陆沈从文文学创作研究、文本细读研究、沈从文生活背景资料研 究以及自身人文内涵研究作出了突出贡献。七八十年代对于沈从文文学作品的研究带有很

大的论争性,普遍将沈从文斥为“异端”,使得沈从文被排斥到文学主流之外。进入80年代以后,文坛表现出对重评沈从文的呼吁,沈从文逐渐成为文学研究的主流对象之一,大陆也出现了一批沈从文研究专家,例如凌宇、赵园、赵学勇、刘洪涛、杨瑞仁等,产生了《从边城走向世界——对作为文学家的沈从文的研究》(凌宇)、《沈从文传》(凌宇)、《沈从文构筑的“湘西世界”》(赵园)、《沈从文与东西方文化》(赵学勇)、《沈从文作品欣赏》(吴立昌)等一批研究专著,沈从文文学研究的领域大大拓宽,研究水平大大提升,沈从文著作和研究资料的搜集整理也更为完备。b5E2RGbCAP

2.?选题意义?

(1)长期以来,尤其是改革开放三十多年来,沈从文研究是中国现当代文学和文艺学等学科研究的一个重要选题,研究人员众多,涉及领域宽广,研究方法不断创新,研究成果丰硕。近年来,湘西形象成为沈从文研究的一个热点,但据笔者看来,研究者多是立足于传统文学理论的视角,对沈从文笔下湘西世界做较零散的分析,鲜有研究者把沈从文作品中的乌托邦情结与叙事策略关联性深入研究的。关于沈从文小说中的乌托邦情结及其叙事策略的论述的相关论文较少,主要体现在对于研究大多停留在对作家作品的分析上,缺乏对乌托邦情结与叙事策略关联性的研究。如龙慧萍的《从“他者”到乌托邦——沈从文前期创作中的文化身份认同与叙事策略》:沈从文笔下的“湘西” , 从最初的为都市生产的“他者”, 转变成为具有审美乌托邦意义的文化图式, 是在迁移语境下, 来自边缘文化的闯入者与主流文化霸权之间不断“嬉戏”的产物, 是其妥协性叙事策略与颠覆性叙事策略之间的某种平衡。曹志芹的《文学乌托邦的建构及意义——废名、沈从文乡土小说比较论》通过分析二者乡土文学创作的审美风格,深入探析两位作家文学风貌的同与异,力求透过对废名和沈从文的乡土小说的整体观照和分析,而透视创作主体的审美理想和发掘建构文学乌托

2 / 17

邦的时代意义。吴正峰《论沈从文湘西乌托邦想象与古典希腊理想化》沈从文湘西乌托邦想象与近现代西方古典希腊理想化的思潮相契合,两者在寻求构建理想健全的人性和发展现代艺术上的思路与途径具有某种相似性与一致性,在这个意义上,沈从文湘西乌托邦想象是近现代西方古典希腊理想化思潮在中国的现代回声。从时间与空间两个方面深入分析论述沈从文构筑的湘西乌托邦世界所表达的人文追求与艺术追求,可以为我们重新审视沈从文构建的湘西乌托邦世界提供一个新的向度。龙惠萍的《沈从文诗化小说的叙事学研读 》从叙事学角度研究沈从文的部分湘西题材小说。 p1EanqFDPw (2)综上可知,沈从文笔下文学作品中的乌托邦情结与其叙事策略,是近年来沈从文研究的一个重要领域。在研究内容上,由最初的争论其真实性发展到重视其精神文化内涵及接受流变,是近年来沈从文研究的一个重要成就。在此基础上,故而,本篇论文以文学乌托邦的书写为主线,通过分析作者的叙述策略,探讨作品中二者的关联性,挖掘创作主体的审美理想和策略发掘建构文学乌托邦的时代意义。DXDiTa9E3d

3.[选题依据]

龙慧萍的《从“他者”到乌托邦——沈从文前期创作中的文化身份认同与叙事策略》:沈从文笔下的“湘西” , 从最初的为都市生产的“他者”, 转变成为具有审美乌托邦意义的文化图式, 是在迁移语境下, 来自边缘文化的闯入者与主流文化霸权之间不断“嬉戏”的产物, 是其妥协性叙事策略与颠覆性叙事策略之间的某种平衡。RTCrpUDGiT 曹志芹的《文学乌托邦的建构及意义——废名、沈从文乡土小说比较论》通过分析二者乡土文学创作的审美风格,深入探析两位作家文学风貌的同与异,力求透过对废名和沈从文的乡土小说的整体观照和分析,而透视创作主体的审美理想和发掘建构文学乌托邦的时代意义。5PCzVD7HxA 吴正峰《论沈从文湘西乌托邦想象与古典希腊理想化》沈从文湘西乌托邦想象与近现代西方古典希腊理想化的思潮相契合,两者在寻求构建理想健全的人性和发展现代艺术上的思路与途径具有某种相似性与一致性,在这个意义上,沈从文湘西乌托邦想象是近现代西方古典希腊理想化思潮在中国的现代回声。从时间与空间两个方面深入分析论述沈从文构筑的湘西乌托邦世界所表达的人文追求与艺术追求,可以为我们重新审视沈从文构建的湘西乌托邦世界提供一个新的向度。jLBHrnAILg 龙惠萍的《沈从文诗化小说的叙事学研读 》从叙事学角度研究沈从文的部分湘西题材小说。

4.?研究的最新成果和动态?

一、沈从文创作思想的研究

沈从文的创作思想通过其自我陈述和研究者的阐释已有定论,但是,无论是对其“人性”观的反思,还是引入“现代性”视角考察,此期均有与以往结论迥异的发现。刘永泰反思其“人性”问题:“沈从文的作品不是了人性的优美健全,恰恰相反,他的作品表现的是人性的贫困和简陋! ” 此论忽视沈从文表现对象的特异性、抛开其原始性和善恶观而仅以“社会环境”评判其人性,自然容易引起学界的反驳,如凌宇认为: “彰显人性,是沈从文笔下`湘西世界’ 的基本特征,这不仅是沈从文为湘西土著民族寻求外部世界理解、同情乃至认同的重要途径,而且是沈从文思考`经典重造’ —— 民族文化重构问题的重要逻辑环节。”同时从理论上剖析对方观点的不合逻辑性,指出即便是那些表现出“人性”负面的作品,也是有多重价值的: “这种人性的贫困和简陋,恰恰是沈从文意识到并反思着的,而绝非如新论所说,将其当作优美、健康的人性顶礼膜拜。” 现代性问题是新世纪以来研究者的另一个聚焦点,而其观点的相悖处亦凸显出同一视角下研究成果的差异。“民族国家想象”是刘洪涛、吴晓东等人的切入视角。刘洪涛认为《边城》“继《阿Q正传》之后重塑了中国形象” ,

3 / 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