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然药物化学复习重点 下载本文

内容发布更新时间 : 2024/11/13 5:05:17星期一 下面是文章的全部内容请认真阅读。

游离蒽醌衍生物酸性强弱排序为:

-COOH > 2β-OH > 1β-OH >2α-OH > 1α-OH

可依次用5%NaHCO3、5%Na2CO3、1%NaOH及5%NaOH水溶液进行梯度萃取。 二 化学性质 颜色反应

(菲格尔)反应:

醌类衍生物在碱性条件下经加热能迅速与醛类及邻二硝基苯反应,生成紫色化合物。 2.无色亚甲蓝显色试验

无色亚甲蓝溶液是检出苯醌类及萘醌类的专用显色剂,可用来和蒽醌类化合物相区别,常用于PC和TLC,显蓝色斑点。

3. 与活性次甲基试剂的反应(Kesting-Craven法)

苯醌或萘醌的醌环未完全取代时,可在氨的碱性环境中与活性次甲基试剂(乙酰醋酸酯、丙二酸酯、丙二腈等)的醇溶液反应,生成蓝绿或蓝紫色。 4. 碱性条件下的显色反应

Borntr?ger反应(博恩特雷格反应)羟基蒽醌类化合物遇碱显红~紫红色的反应

所以,羟基醌类在碱性溶液中颜色会加深,显橙、红、紫红色及蓝色;蒽酚、蒽酮、二蒽酮类化合物需氧化成羟基蒽醌类化合物后才能显色。 三、游离醌类的提取方法 1.有机溶剂提取法(苷元) 2.碱提取酸沉淀法

用于提取带酚羟基的醌类,与碱成盐溶于水,酸化后游离析出沉淀 3.水蒸气蒸馏法

适合小分子的具挥发性的苯醌及萘醌类化合物 4. 色谱法吸附材料:硅胶、聚酰胺、葡聚糖凝胶。

一般不用氧化铝 因为酸性的羟基蒽醌易与碱性氧化铝产生化学吸附而难以洗脱。 利用其极性的差别,苷元溶于极性较小的有机溶剂,而苷不溶,进行分离。 苷元: 极性小,难溶于水,易溶于乙醚、氯仿等有机溶剂 苷: 极性大,溶于水,难溶于乙醚、氯仿等有机溶剂。

第五章 黄酮类化合物

一 (一)黄酮和黄酮醇类

(二)二氢黄酮和二氢黄酮醇类 (三) 异黄酮和二氢异黄酮类 (四) 查耳酮和二氢查耳酮类 (五) 橙酮类

132 (六) 花色素类 8721 (七) 黄烷醇类

二 理化性质及显色反应

4一、性状

63苷元:大多数结晶性固体。 6545 苷:为无定形粉末。

旋光性:游离苷元:二氢黄酮、二氢黄酮醇、黄烷、黄烷醇及双黄酮具有手性碳,有旋光性。 苷:引入糖分子,均有旋光性,多为左旋。

''O'ACB'''O颜色:色原酮部分原本无色,但在2位引入苯环后,即形成交叉共轭体系,且通过电子的转移,重排,使共轭链延长,而表现出颜色。 二、溶解性

游离苷元:易溶于甲、乙醇,乙酸乙酯,乙醚及稀碱液中,不溶或难溶于水。 水中溶解度:花色素>二氢黄酮(醇)>黄酮(醇) 异黄酮 查耳酮 三、酸性与碱性 酸性强弱顺序:

7, 4’-二羟基 > 7, 或4’羟基 > 一般酚羟基>5-羟基>3-羟基 5%碳酸氢钠 5%碳酸钠 %NaOH 4%NaOH

碱性:?-吡喃酮上的1-位氧原子显微弱碱性,可与强无机酸如浓硫酸、盐酸生成烊盐,但极不稳定,加水即可分解。 三、显色反应

1、盐酸-镁粉反应 阳性:黄酮(醇)、二氢黄酮(醇) 橙红-紫红(少数显紫-蓝色) 2、四氢硼钠反应:NaBH4是对二氢黄酮类化合物的专属反应。 3、铝盐: 试剂:1%AlCl3或Al(NO2)3,络合物多呈黄色。 4、铅盐 试剂:1%Pb(OAc)2或碱式醋酸铅水溶液。

醋酸铅Pb(OAc)2 :沉淀具有邻二酚羟基或兼有3-OH, 4-C=O、5-OH, 4-C=O者。产生黄-红色沉淀。

5、锆盐:2%二氯氧化锆甲醇液

黄酮类分子中有游离的3或5-OH存在时,均可反应生成 黄色 的锆络合物。 6、镁盐: 常用醋酸镁甲醇液为显色剂,区别二氢黄酮(醇)类化合物。 7、氯化锶(SrCl2):检识具有邻二酚羟基的黄酮。 试剂:氨性甲醇溶液

与分子中具有邻二酚羟基结构的黄酮类化合物生成绿色~棕色乃至黑色沉淀。 8、氯化铁(FeCl3):检查酚羟基。

含有3-OH, 5-OH, 邻二OH时,可显红、绿等较明显的颜色。

黄酮醇类在碱液中先呈黄色,通入空气后变为棕色,据此可与黄酮类区别。

黄酮类化合物当分子中有邻二酚羟基取代或3,4’-二羟基取代时,在碱液中不稳定,很快氧化,由黄色?深红色?绿棕色沉淀。 粗提物的精制处理 (一)溶剂萃取法:

原理:利用黄酮类化合物与混入的杂质极性不同,选用不同溶剂进行萃取而达到精制纯化目的。 醇类溶剂提取:MeOH, EtOH (二)碱提取酸沉淀法

原理:酚羟基与碱成盐,溶于水,加酸后析出。 适用于含酚羟基的化合物,如芦丁、橙皮苷、黄芩苷等。 二、分离

依据:可以利用黄酮类化合物的极性不同、分子量不同、酸性不同、特殊结构。 (一)柱色谱法 1、硅胶柱色谱

范围广,适于分离异黄酮、二氢黄酮(醇)及高度甲基化(乙酰化)的黄酮(醇)。加水去活化后也可分离极性较大的化合物如多羟基黄酮、黄酮苷等。 2 黄酮类化合物从聚酰胺柱上的洗脱规律

①苷元相同,洗脱先后顺序一般为:三糖苷>?双糖苷?>单糖苷>苷元 ②酚OH数目越多,越难洗脱;

酚羟基数目相同,酸性弱、易成分子内氢键者吸附弱。

羟基位置的影响:邻位羟基黄酮?>对位(或间位)羟基黄酮 ;

③不同类型的黄酮类化合物,先后: 异黄酮?>二氢黄酮醇?>黄酮?>黄酮醇; ④分子中芳香核、共轭双键多者吸附力强, 二氢黄酮>查耳酮。 三 取代基团对共轭吸收的影响

黄酮类核中引入-OH(酚羟基)等供电基团,使共轭程度增强,相应的吸收峰红移。 一般,A环引入 –OH,带II红移,B环引入 –OH带I红移。

羟基甲基化或苷化后,原酚羟基的供电能力下降,引起相应的吸收峰紫移。 3-OH甲基化或苷化,带I紫移,

5-OH(与羰基形成分子内氢键)甲基化,带I、带II均紫移5~15nm, 4′-OH甲基化,带I紫移3~10nm。

羟基乙酰化后,乙酰基的吸电作用,使原来酚羟基对共轭系统的供电能力消失,对光谱的影响亦将完全消失。

第六章 萜类和挥发油

1、定义:凡由甲戊二羟酸衍生而来的、且分子式符合 (C5Hx)n 通式的化合物及其衍生物均称为萜类化合物。萜类化合物多数具有不饱和键,其烯烃类常称为萜烯,开链萜烯的分子组成符合通式(C5H8)n,随着分子中碳环数目的增加,其氢原子数的比例相应减少。 经验的异戊二烯法则

1、多数化合物基本碳架以异戊二烯头尾相连; 2、萜类分解得异戊二烯;

3、异戊二烯280摄氏度聚合得二戊烯。

以上是否符合异戊二烯法则作为判断萜类物质的一个重要原则。

挥发油 挥发油又称精油,是一类具有芳香气味的油状液体的总称。在常温下能挥发,可随水蒸

气蒸馏。

萜类化合物的理化性质

一、萜类化合物的物理性质

(一) 性状 单萜和倍半萜类:油状液体、低熔点的固体。

单萜的沸点比倍半萜低,并且单萜和倍半萜随分子量和双键的增加,功能基的增多,化合物的挥发性降低,熔点和沸点相应增高。 二萜和二倍半萜:结晶性固体。

味:多具苦味,有的味极苦,又称苦味素。例外:甜菊苷。

旋光和折光性: 大多数萜类具有不对称碳原子,具有光学活性,且多有异构体存在。低分子萜类具有较高的折光率。 (二) 溶解度

亲脂性强,易溶于醇及脂溶性有机溶剂,难溶于水。具有苷的萜类,则水溶性增加。

具有内酯结构的萜类化合物能溶于碱水,酸化后,又自水中析出,此性质用于具内酯结构的萜类的分离与纯化。

萜类化合物对高热、光和酸碱较为敏感,或氧化,或重排,引起结构的改变。 二、萜类化合物的化学性质

(一) 加成反应 适用:含有双键和羰基的萜类化合物(识别分子中不饱和键的存在和不饱和的程度) 产物:多结晶性(分离、纯化) 1、双键加成反应: (1) 与卤化氢加成反应:

(2) 与溴加成反应:萜类成分的双键在冰醋酸或乙醚与乙醇的混合溶液中,在冰冷却下, 滴加溴,滤取析出的结晶性加成物。 (3)Diels-Alder加成反应:

适用:共轭双键+顺丁烯二酸酐生成结晶形产物,可借以证明共轭双键的存在。 2、羰基加成反应

(1) 与亚硫酸氢钠加成:

羰基+亚硫酸氢钠,生成结晶形加成物,加酸或加碱又可使其分解(分离)。

含双键和羰基的萜类化合物若反应时间过长或温度过高,可使双键发生加成,并形成不可逆的双键加成物。

(2) 与硝基苯肼加成: (3) 与吉拉德试剂加成 (二) 氧化反应

不同的氧化剂在不同的条件下,可以将萜类成分中各种基团氧化,生成各种不同的氧化产物。常用的氧化剂有臭氧、铬酐(三氧化铬)、四醋酸铅、高锰酸钾和二氧化硒等, 其中以臭氧的应用最为广泛。

高锰酸钾可使环断裂而氧化成羧酸。 (三) 脱氢反应

环萜的碳架经脱氢转变为芳香烃类衍生物。脱氢反应通常在惰性气体的保护下,用铂黑或钯做催化剂,将萜类成分与硫或硒共热(200~300oC)而实现脱氢。

萜类的提取

1、环烯醚萜苷:

①提取:单糖苷多,苷元分子较小,且多具羟基,所以亲水较强,一般采用溶剂法,常用水、甲醇、乙醇、稀丙酮溶液、正丁醇、乙酸乙酯等作为提取溶剂,可采用冷渗液法和热回流提取法。 ②分离:提取液减压浓缩后预先用乙醚或石油醚脱脂,再用正丁醇萃取出环烯醚萜苷类成分; 大孔树脂吸附法: 将含苷的水溶液通过大孔树脂吸附,同样用水、稀醇、醇依次洗脱,然后再分别处理,也可得纯的苷类化合物。

二、挥发油的性质

(一) 性状

1.颜色:多为无色或微带淡黄色,少数含有薁类或其他色素而呈特别的颜色,如洋甘菊油因含有薁类化合物而显蓝色,苦艾油显蓝绿色,麝香草油显红色。

2.气味:大多数具有香气或其它特异气味,有辛辣烧灼的感觉,呈中性或酸性。

3.形态:挥发油在常温下为透明液体,有的在冷却时其主要成分可能结晶析出。这种析出物习称为“脑”,如薄荷脑、樟脑等。滤去析出物的油称为滤脑油。

4.挥发性:挥发油在常温下可自行挥发而不留任何痕迹,这是挥发油与脂肪油的本质区别。 (二) 溶解度

强亲脂性成分。易溶于石油醚、乙醚、油脂等,可溶于高浓度醇。不溶于水。 三 挥发油的提取 常用的方法有:

1 、吸收法

利用油脂的脂溶性吸收挥发油的方法。常用于贵重香料的提取,可保留挥发油特有的香气。 2、溶剂萃取法

3、超临界流体萃取法 挥发油组分的沸点规律: 一般规律是:

沸点随分子量增大、双键增多而升高; 沸点随官能团的极性增大而升高。 分子量越大,沸点越高。倍半萜 〉单萜 化合物极性越大,沸点越高。含氧萜 〉萜烃

含氧萜中,酸 〉醇 〉醛 〉酮 〉醚,但酯高于相应的醇。 萜烃中,三烯 〉二烯 〉一烯 四 挥发油成分的鉴定

功能团的鉴定1. 酸碱性:测定挥发油的pH值。 2.酚类:三氯化铁反应产生蓝色,蓝紫或绿色。 3.羰基化合物:

1)与硝酸银的氨溶液发生银镜反应,表示有醛类等还原性物质存在;

2)挥发油的乙醇溶液加二硝基苯脲,氨基脲,羟胺等试剂,如产生结晶形衍生物沉淀,表明有醛或酮类化合物存在。

第七章 三萜及其苷类

定义 三萜苷类化合物多数可溶于水,水溶液振摇后产生似肥皂水溶液样泡沫,古被称为三萜皂苷,

该类皂苷多具有羧基,由三萜皂苷元和糖组成,常见苷元有四环三萜和五环三萜。

理化性质

一 性状及溶解性 三萜类化合物多有较好的结晶,能溶于石油醚,苯,乙醚等有机溶剂,而不溶于水。

二 颜色反应 三萜化合物在无水条件下,与强酸(硫酸、磷酸、高氯酸)、中等强酸(三氯乙酸)或Lewis酸(氯化锌、三氯化铝、三氯化锑)作用,会产生颜色变化或荧光。 1. 醋酐-浓硫酸反应 黄-红-紫-蓝

2. 五氯化锑反应 显蓝色、灰蓝色、灰紫色等多种颜色斑点。 3. 三氯乙酸反应 红色渐变为紫色。

4. 三氯甲烷-浓硫酸反应 在三氯甲烷层显红色或蓝色。 5. 冰乙酸-乙酰氯反应 淡红色或紫红色。

三 表面活性 皂苷水溶液经强烈振摇能产生持久性泡沫,且不因加热而消失,这是由于皂苷具有降低水溶液表面张力的缘故。

四 溶血作用 皂苷的水溶液大多能破坏红细胞而有溶血作用,若将其水溶液注射进入静脉中,毒性极大,低浓度水溶液就能产生溶血作用。

五 沉淀反应 皂苷的水溶液可以和一些金属盐类如铅盐、钡盐、铜盐等产生沉淀。

第八章 甾体及其苷类

甾体类化合物种类很多,但结构中都有环戊烷骈多氢菲的甾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