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发布更新时间 : 2024/12/28 5:31:51星期一 下面是文章的全部内容请认真阅读。
选择步骤:①广泛查阅文献;②选定侯选方法;③侯选方法的初步试验。 3.简述方法比较试验中比较方法的选择。
答:在进行临床化学常规方法的评价时,最好选择参考方法作为比较方法,这样在解释结 果时,可把方法间的任何分析误差都归于侯选方法。 六、计算
1.有下列四个样品:
(1)基础样品: 血清2ml + 0.1ml生理盐水
(2)回收样品Ⅰ:血清2ml + 0.1ml 20mmol/L葡萄糖标准液 (3)回收样品Ⅱ:血清2ml + 0.1ml 60mmol/L葡萄糖标准液 (4)回收样品Ⅲ:血清2ml + 0.1ml 100mmol/L葡萄糖标准液
用GOD-POD法测得上述四个样品的浓度分别为5.88mmol/L、6.80mmol/L、8.90mmol/L和10.70mmol/L。试计算回收样品Ⅰ、Ⅱ、Ⅲ的加入浓度、回收浓度、回收率以及平均回收率。 解:根据回收浓度=分析标本测定浓度-基础样本测定浓度,
加入浓度=(标准液量×标准液浓度)/(病人样品量+标准液量), 回收率(%)=回收浓度×100/加入浓度, ①加入浓度Ⅰ=(0.1*20)/(2+0.1)=0.95mmol/L 回收浓度Ⅰ=6.80-5.88=0.92mmol/L 回收率Ⅰ=0.92/0.95=96.8%
②加入浓度Ⅱ=(0.1*60)/(2+0.1)=2.86mmol/L 回收浓度Ⅱ=8.90-5.88=3.02mmol/L 回收率Ⅱ=3.02/2.86=105.6%
③加入浓度Ⅲ=(0.1*100)/(2+0.1)=4.76mmol/L 回收浓度Ⅲ=10.70-5.88=4.82mmol/L 回收率Ⅲ=4.82/4.76=101.3%
平均回收率=(回收率Ⅰ+回收率Ⅱ+回收率Ⅲ)/3=101.2% 2.有下列三个样品:
(1)基础样品: 血清0.9ml + 0.1ml生理盐水 (2)干扰样品Ⅰ:血清0.9ml + 0.1ml 4mmol/L尿酸 (3)干扰样品Ⅱ:血清0.9ml + 0.1ml 8mmol/L尿酸
用GOD-POD法测定的上述三个样品的葡萄糖浓度分别为:6.50mmol/L、6.20mmol/L、5.95mmol/L。试计算干扰样品Ⅰ、Ⅱ的加入尿酸值和干扰值以及平均每1mmol/L的尿酸会产生多少mmol/L葡萄糖的干扰值。
解:干扰值=干扰样本测得值—基础样本测得值
则干扰值Ⅰ=6.20-6.50=-0.3 mmol/L 干扰值Ⅱ=5.95-6.50=-0.55 mmol/L;
加入尿酸值Ⅰ=0.1×4=0.40mmol/L 加入尿酸值Ⅱ=0.1×0.8=0.80mmol/L
平均每1mmol/L的尿酸会对此葡萄糖溶液产生的干扰值为[(-0.3/0.4)+(-0.55/0.8)]/2=-0.72mmol/L。
第六章 酶学分析技术
一、名词解释
1.细胞内酶:指存在于各种组织细胞内进行代谢的酶类。这些酶极少进入血液,由此细胞内外浓度差异悬殊。
2.酶活性:即酶促反应速度,指在规定条件下单位时间内底物的减少量或产物的生成量 3.酶活性单位:指在一定条件下使酶促反应达到某一速度时所需要的酶量。
4.酶活性国际单位:1IU指在规定条件下(25℃,最适pH,最适底物浓度),每分钟催化1mmol底物发生反应的酶量。
5.延滞期:反应开始时,酶与底物分子结合很少,反应速度很慢,底物或产物的变化量与时间不成正比,这一时期称为延滞期。
6.线性期:延滞期的时间一般为数秒钟到数分钟;随着时间的推移,酶与底物分子结合增多,反应速度加快,底物或产物的变化量与时间成正比,这一时期称为线性期。
7.偏离线性期:在酶促反应过程中,随着底物的减少和产物的增加,逆反应增强,反应速度减慢,这一时期称为偏离线性期。
8.定时法:是指酶促反应一段时间后。加入强酸、强碱终止反应,测定这段时间内底物的减少量或产物的增加量,计算酶促反应的平均速度。
9.连续监测法:是测定底物或产物随时间的变化量,又称为速率法。该方法每隔一定时间(10~60s)测定一次底物或产物的变化量,连续测定多点,然后将测定结果对时间作图,绘制反应速度曲线。
10.工具酶:在酶学分析中,往往利用酶作为工具,检测另一种酶的活性或底物浓度,我们将作为试剂用于测定待测酶活性或底物浓度的酶称为工具酶。
11.血浆特异性酶:属于血浆蛋白的固有成分,在血浆中发挥特定催化作用的酶,如凝血酶类、纤溶酶类等。
12.Trinder反应:指H2O2与某些色原物资在过氧化物酶(POD)的催化下生成有色物质的反应。该反应是酶学分析方法中应用最多的指示反应之一。由Trinder在1969年提出故称为Trinder反应。 二、填空
1.酶活性指在规定条件下单位时间内(底物的减少量)或(产物的增加量)。酶活性单位是指一定条件下使酶促反应达到某一速度时所需要的(酶量)。 2.1IU指在(规定条件下,每分钟转化1μmol底物的酶量)。
3.1Katal=(60×10 )IU,1IU= (16.67) nKatal。
4.酶促反应时间进程曲线分为三个阶段,分别为(延滞期),(线性期) ,(偏离线性期)。 5.米-曼氏方程为V=(Vmax×[S])/(Km+[S])。当v=75%Vmax时,Km= 〔S〕。 6.最常用的求Km和Vmax值的作图法:(双倒数作图法)。 7.酶活性的测定方法分为(固定时间法)和(连续监测法)。 8.定时法和连续监测法又分别称为(终点法)与(速率法)。
9.在酶偶联法中,与待测酶相对应的常用的工具酶有(辅助酶)和(指示酶)。在酶学的EC分类中,常用的酶类属于(氧化还原酶类)、(转移酶类) 和(水解酶类)。 10. (前列腺)是血浆ACP的主要来源。
11.乳酸脱氢酶通过电泳法分离,在电泳结束时形成由正极向负极依次为 ( LD1)、(LD2)、(LD3)、(LD4)、(LD5)五条同工酶区带。
12.按照血浆酶的来源以及在血浆中的功能不同,可以将血浆酶分为(血浆特异酶)、(外分泌酶)、(细胞内酶)。
13.诊断肝脏功能最常用的酶是(ALT)和(AST)两种;MAO常用于(肝纤维化)的诊断。 14.常用于急性心肌梗死诊断的酶类有(AST)、(LDH)和(CK),三者统称为(心肌酶)。 15.用于诊断急性胰腺炎的酶有(淀粉酶)和(脂肪酶)。 三、单项选择
1.根据1976年国际生化学会委员会的规定,酶的一个国际单位是指(D) A、 最适条件下,每小时催化生成1mmol产物的酶量 B、37℃下,每秒钟催化生化1mol产生的酶量
C、25℃,其他为最适条件,每分钟催化生成1μMOL产物的酶量 D、在特定条件下,每分钟催化一个微摩尔底物产生变化所需要的酶量 2.下列哪一阶段的反应速度能代表酶的活性(D)
A、一级反应 B、二级反应 C、混合级反应 D、零级反应 3.关于Km值的描述,不正确的是(B)
A、Km值是酶的特征常数 B、Km值越大,酶与底物的亲和力越大 C、Km值取决于酶的种类和底物的性质 D、Km值越大,酶与底物的亲和力越小 4.下列叙述中哪一项是错误的(B)
A、LDH属于氧化还原酶 B、溶血可使血清LDH活性下降 C、LDH同功酶有五种 D、LDH的亚基有M和H两种
5.以磷酸对硝基苯胺为底物,速率法测定血清碱性磷酸酶, 其监测波长为(C) A、340nm B、380nm C、405nm D、500nm 6.还原型辅酶Ⅰ(NADH)的最大吸收峰是(D) A、220nm B、280nm C、260nm D、340nm
6
7.采用卡门氏单位测定丙氨酸氨基转移酶的方法是(D)
A、改良穆氏法 B、金氏法 C、酶联-紫外连续监测法 D、赖氏法 8.水解酶是一组催化水解反应的酶,属于水解酶的是(A)
A、碱性磷酸酶 B、葡萄糖氧化酶 C、丙氨酸氨基转移酶 D、肌酸激酶 9.下列酶与底物组合中哪项错(C)
A、胆碱酯酶---乙酰胆碱 B、碱性磷酸酶---磷酸苯二钠 C、乳酸脱氢酶---丙氨酸 D、淀粉酶---淀粉 四、判断(正确的在括号内打“√”,错误的打“×”) 1.在过量底物存在下,酶的活力越高,线性反应期越长。(×)
2.酶偶联法测定转氨酶,以340nm处吸光度的下降速率计算出酶的活性单位。(√) 3.酶的反应速度随着温度上升而增加。(×) 4.只有一级反应的反应速度才能代表酶的活性。(×) 五、简答
1.简述Km值的应用。 答:a)鉴定酶的种类; b)反映酶与底物的亲和力;
c)选择酶的最适底物;
d)计算不同底物浓度是酶促反应速度相当于最大反应速率的比率; e)设计适宜的底物浓度 六、计算
1.连续监测法测LD酶活性。取血清50ul,加LD-P法试剂1.0ml,混匀,置37℃中。第120s时在波长340nm处1cm光径测得吸光度为1.45,第150s时测得吸光度为1.40。已知NADH毫摩尔吸光系数为6.3L·cm·mmol, 吸光度测定过程处于线性期。求血清中LD含量,并判断该结果是否在正常参考范围。
解:根据酶活性U/L=ΔA/min×10×VT/(mε×l×V)有:
(VT:反应液总体积,V:血清体积,l:比色皿光径,mε:6.3L·cm·mmol) LD(U/L)=
×10×1.05/(6.3×1×0.05)=333U/L
3
-1
-1
3
-1
-1
2.连续监测法测定血清碱性磷酸酶ALP活性。按表2操作:
表2 碱性磷酸酶ALP的测定
加入物(ml)
血清 D.W. 4NPP试剂
空白管(B)
/ 0.02 1.0
测定管(T) 0.02 / 1.0
混匀,室温405nm处,立即用0.5cm的比色皿分别在第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