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学专业生物化学(大专)复习资料 下载本文

内容发布更新时间 : 2024/5/6 20:15:36星期一 下面是文章的全部内容请认真阅读。

1.脂蛋白按密度由低到高排列的正确顺序是(D) A、VLDL LDL CM HDL B、HDL VLDL LDL CM C、LDL HDL VLDL CM D、CM VLDL LDL HDL 2.脂蛋白LDL分子中含量最多的是(B)

A、甘油三酯 B、胆固醇 C、磷脂 D、蛋白质

3.下列脂蛋白中,哪一种是运输内源性甘油三酯的主要形式(B) A、CM B、VLDL C、IDL D、LDL

4.关于血清甘油三酯的化学测定法,操作步骤正确的是(C) A、抽提 氧化 皂化 显色 B、氧化 抽提 皂化 显色 C、抽提 皂化 氧化 显色 D、皂化 抽提 氧化 显色

5.血清脂蛋白琼脂糖电泳后,自阴极起各脂蛋白排列顺序正确的是(B) A、β-脂蛋白 前β-脂蛋白 乳糜微粒 α-脂蛋白 B、乳糜微粒 β-脂蛋白 前β-脂蛋白 α-脂蛋白 C、乳糜微粒 α-脂蛋白 β-脂蛋白 前β-脂蛋白 D、乳糜微粒 α-脂蛋白 前β-脂蛋白 β-脂蛋白 四、判断(正确的在括号内打“√”,错误的打“×”) 1.乳糜微粒完全是由甘油三酯组成的。(√)

2.血清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的含量与动脉粥样硬化呈正相关。(×) 3.血清总胆固醇测定的参考方法是Abell法。(√) 4.低密度脂蛋白LDL主要含有甘油三酯。(×) 五、简答

1.简述血脂的超速离心法和电泳法的分类。

答:超速离心法是根据脂蛋白在一定密度的介质中离心漂浮速率不同而进行分离的方法。用此法,将血浆脂蛋白分为:乳糜微粒、极低密度脂蛋白、低密度脂蛋白和高密度脂蛋白四种。这四种脂蛋白密度依次增加。

电泳法是根据不同密度的脂蛋白所含蛋白质的表面电荷不同,利用电泳将其分离,并与血浆蛋白质的迁移率比较以判断其部位。利用琼脂糖电泳法,血浆脂蛋白可分为乳糜微粒、前-β、β和α四条脂蛋白区带。分别相当于超速离心法中分出的CM、VLDL、LDL和HLDL。 2.简述高脂蛋白血症的几种分类法。

答:按表型分类分为Ⅰ型高脂蛋白血症、Ⅱa型高脂蛋白血症、Ⅱb型高脂蛋白血症、Ⅲ型高脂蛋白血症、Ⅳ型高脂蛋白血症、Ⅴ型高脂蛋白血症。

①按是否继发于全身性疾病分类分为:原发性和继发性高脂蛋白血症。

②基因分型法。

3.简述血浆甘油三酯的化学测定法的步骤。

答:①抽提:选用合适的抽提剂,既要使甘油三酯提取完全,又要消除磷脂、游离甘油和葡萄糖等干扰物质的影响;

②皂化:采用KOH作皂化剂,使甘油三酯水解生成甘油; ③氧化:过碘酸在酸性溶液中将甘油氧化成甲醛和甲酸;

④显色:a、甲醛与变色酸(4,5-二羟-2,7-萘二磺酸)在硫酸溶液中加热生成紫色化合物;b、甲醛与乙酰丙酮在铵离子(NH4)存在下生成黄色的二乙酰二氢二甲基吡啶。 4.简述血清甘油三酯的磷酸甘油氧化酶法测定原理。

答:血清中甘油三酯经脂蛋白脂酶(LPL)作用,可以水解为甘油和游离脂肪酸(FFA),甘油在ATP和甘油激酶(GK)的作用下,生成3-膦酸甘油,再经膦酸甘油氧化酶(GPO)作用氧化生成磷酸二羟丙酮和过氧化氢,过氧化氢与4-氨基安替比林(4-AAP)及4-氯酚在过氧化物酶(POD)作用下,生成红色醌类化合物,其显色程度与TG的浓度成正比。 六、计算

1.磷酸甘油氧化酶法测血清中甘油三酯。现已测出标准管的吸光度为0.195,测定管吸光度值为0.245,已知标准管的甘油三酯浓度为2.26mmol/L,求测定管的血清甘油三酯浓度,并判断该结果是否在正常参考范围。

解:CT =AT×CS/AS=0.245×2.26/0.195=2.84mmol/L

+

第十章 钠、钾、氯和酸碱平衡检验

一、名词解释

1.脱水:人体体液丢失造成细胞外液的减少,称为脱水(dehydration)。

2.高渗性脱水:指水的丢失比例高于Na的丢失,造成细胞外液中Na浓度升高,晶体渗透压增大。这种情况常在大量出汗失水过多后出现。

3.等渗性脱水:指水的丢失与Na的丢失量等比例,需要及时补充等渗盐水加以缓解。 4.低渗性脱水:指Na的丢失比例大于水的丢失,常由剧烈呕吐、腹泻,造成大量消化液丢失所致,服用某些排Na利尿剂时亦可发生,需要补充适当的NaCl溶液。

5.水肿:当机体摄入水过多或排出减少,使体液中水增多时,称为水肿或水中毒。 6.血氧饱和度:血液中HbO2的量与Hb总量(包括Hb和HbO2)之比称为血氧饱和度。 7.双缩脲反应:指两分子尿素缩合后的产物双缩脲在碱性条件下与Cu反应生成紫红色络合物的反应。

8.二氧化碳分压(PCO2):是指物理溶解在血液中的CO2所产生的张力。PCO2基本上与物理上溶解的CO2量成正比关系。

9.氧分压:是指血浆中物理溶解的O2所产生的张力。

10.二氧化碳总量(TCO2):指血浆中各种形式存在的CO2的总含量,其中大部分(95%)是

2+

++

+

+

+

HCO3结合形式,少量是物理溶解的CO2(5%),还有极少量以碳酸、蛋白氨基甲酸酯及CO3等形式存在。

-2-

11.实际碳酸氢盐(AB):指血浆中HCO3的实际浓度。即指未接触空气的血液在37℃时分离的血浆中HCO3的含量。通常由实测的pH及PCO2根据H—H方程计算所得,也可以实际测定。 12.标准碳酸氢盐(SB):指在37℃时用PCO2为40mmHg及PO2为100mmHg的混合气体平衡后测定的血浆HCO3的含量。通常根据pH与PCO2数据计算求得。

13.缓冲碱(BB):指全血中具有缓冲作用的阴离子总和,包括HCO3,Hb,血浆蛋白及少量的有机酸盐和无机磷酸盐。

14.碱剩余(BE):是指在37℃和PCO2为40mmHg时,将1L全血pH调整到7.40所需强酸或强碱的mmol数。BE是代谢性酸碱中毒的客观指标,对酸碱平衡紊乱的判断和治疗导向有重要意义。

15.阴离子隙(AG):是根据测定出血清阴离子总数和阳离子总数的差值计算而出,它表示血清中未测定出的阴离子数。 二、填空

1.BE的中文全称为(碱剩余),AG为(阴离子隙),AB为(实际碳酸氢盐),BB为 (标准碳酸氢盐)。

2.血气分析多使用(动脉血)。

3.细胞外液的阳离子以(钠离子)为主,阴离子以(氯离子)为主,其次是(碳酸氢根离子)。 4.根据失水和失Na的比例不同,可将脱水分为(低渗性脱水)、(等渗性脱水)和(高渗性脱水)。

5.火焰光度法测定钾、钠通常采用的定量方法有(内标法)和(外标法)。

6.离子选择电极法使用的K电极通常选用含有(缬氨霉素)的中性载体膜,使用的Na电极离子交换膜的主要成分是(硅酸锂)。

7.离子选择电极法测定钾、钠的方法有两种:(直接电位法)和(间接电位法)。

8.滴定法测血清中的氯离子,选用(标准硝酸汞溶液)为滴定液,指示剂选用(二苯卡巴腙)。 9.氧在血液中的运输主要是与 (血红蛋白)以化学结合的方式进行。

10.Hb的两种构象:一种称为(疏松型),另一种称为(紧密型)。其中,(疏松型)与O2的亲和力大。

11.血气分析血液标本采集以(动脉血)和(动脉化毛细血管血)为主。

12.H-H方程可计算出血液的(pH=pKa+lg([HCO3]/[H2CO3])。动脉血pH的参考范围是 (7.35~7.45)。

13.TCO2 的计算公式为:TCO2 =[(HCO3](mmol/L)+ PCO2(mmHg) ×0.03 。 14.SB由于排除了(呼吸)因素的影响,故此参数仅代表了血液HCO3的(储备量) 。、 15.代偿型酸碱中毒时,〔HCO3〕/〔H2CO3-〕比值(正常),〔HCO3〕与〔H2CO3〕值(异常)。

--+

+

+

---

-

16.阴离子隙可用公式(Na -[Cl + HCO3])表示。

17.血中化学结合的CO2是指(HCO3 )、(HbNHCOO )。CO2在血中主要的运输形式是(HCO3)。 18.单纯性H2CO3水平改变导致的酸碱失常有(呼吸性酸中毒)、(呼吸性碱中毒)。 19.火焰光度法内标法测样品的稀释剂为(含锂或铯的稀释液)。 三、单项选择

1.下列四种方法种哪一种是目前测定Cl的应用最广泛的方法(B) A、电量分析法 B、离子选择电极法 C、比色法 D、滴定法 2.血液中CO2的主要运输形式是(A)

A、HCO3 B、H2CO3 C、HBNHCOOH D、物理溶解 3.血气分析仪直接测定的三项指标是(C)

A、pH、pCO2、TCO2 B、pH、pO2、SATO2 C、pH、pO2、pCO2 D、pH、SB、AB 4.血浆阴离子隙(AG)是指(B)

A、血浆阳离子减去阴离子 B、血浆Na减去Cl与HCO3 C、血浆阴离子减去阳离子 D、血浆Cl与HCO3之和减去Na 5.下列哪一项指标不受呼吸因素的影响(D)

A、BB B、AB C、动脉血TCO2 总量 D、SB 6.原发性pCO2降低所致的酸碱失衡为(C)

A、呼吸性酸中毒 B、代谢性酸中毒 C、呼吸性碱中毒 D、代谢性碱中毒 四、判断(正确的在括号内打“√”,错误的打“×”) 1.血液静脉血浆的pH值参考范围是7.35~7.45。(√) 2.1g健全功能的Hb能结合O2的理论值是1.34ml。(×) 3.血液中O2的主要运输形式是HbO2。(√)

4.红细胞和血浆之间进行的HCO3和Cl的交换,以达到正负电荷的平衡,称为Cl转移,转移不利于C02在血液中的运输。(×) 5.高渗性脱水指失水多于失钠。(√)

6.当血液pH值由7.4降低为7.2,氧解离曲线左移。(×)

7.酸中毒时有引起高血钾的可能,碱中毒有引起低血钾的可能。(√) 8.氧含量指将血液与空气接触后,测得的物理溶解与化学结合的O2总量。(×) 9.2,3-二磷酸甘油酸与Hb结合后,有利于Hb与O2的解离而出现负协同作用。(√) 五、简答

1.简述代谢性酸中毒的常见诱因.

答:①各种原因造成的酸性代谢产物在体内积聚,如严重糖尿病造成的酮症酸中毒。 ②肾功能衰竭造成H+排泄障碍,酸性物质在体内大量积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