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教育与教育学 第二章 教育的基本规律 下载本文

内容发布更新时间 : 2024/12/24 2:04:07星期一 下面是文章的全部内容请认真阅读。

第一章 教育与教育学

第一节 教育及其产生与发展

1. 教育是人类有目的地培养人的一种社会活动,是传承文化、传递生产与社会生

活经验的一种途径。

2. “教育”一词最早见于《孟子 尽心上》中的“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三乐也”。 3. 许慎在《说文解字》中这样解释教育,“教,上所施,下所效也”“育,养子使

作善也”。

4. 广义的教育,指增进人的知识与技能、发展人的智力与体力、影响人的思想观

念的活动。

5. 狭义的教育指学校教育,是教育者依据一定的社会要求,依据受教育者的身心

发展规律,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对受教育者施加影响,促使其朝着所期望的方向发展变化的活动。

6. 更狭义的教育指思想品德教育活动,与常说的“德育”是同义词。 7. 从个体的角度来定义教育,往往把教育等同于个体学习与发展的过程。

8. 兼顾社会和个体两个方面给教育下定义:教育是在一定社会背景下发生的促使

个体社会化和社会的个性化的实践活动。

9. 教育的本质属性是育人,即教育是一种有目的地培养人的社会活动。 10. 教育的具体而实在的规定性体现在:(1)教育是人类所特有的一种有意识的社

会活动;(2)教育是人类有意识地传递社会经验的活动;(3)教育是以人的培养为直接目标的社会实践活动。 11. 教育的社会属性:(1)永恒性。教育的永恒性是由教育本身的职能决定的。(2)

历史性(3)继承性(4)阶级性(5)长期性(6)相对独立性(7)生产性(8)民族性

12. 教育者、受教育者、教育媒介(教育影响)是构成教育活动的基本要素。 13. 现代学校的教育者具有以下特征:(1)主体性——教育者是教育活动的设计者

和具体实施者;(2)目的性——教育者所从事的是以教育为目的的活动;(3)社会性——现代学校的教育者是社会要求的体现者。

14. 教育媒介指建构于教育者和受教育者之间起桥梁或沟通作用的一切事物的总

和,包括教育内容、教育方法与组织形式和教育手段等。 从内容上说,主要就是教育内容、教育材料或教科书; 从形式上说,主要是教育手段、教育方法和教育组织形式。

15.教育的诸多矛盾中,受教育者与教育内容这一矛盾才是教育中的基本的、决定

性的矛盾,因为它是教育活动的逻辑起点。

16.教育功能是指教育者在教育教学活动中通过教育媒介对受教育者的个体发展和

社会发展所产生的影响和作用。

17.按教育功能作用的对象,可分为个体发展功能和社会发展功能。 教育的个体发展功能是本体功能,社会发展功能是派生功能。 按教育功能作用的方向,可分为正向功能和负向功能

按教育功能作用呈现的形式,可分为显性功能和隐性功能。

18.教育起源:神话起源说、生物起源说、心理起源说、劳动起源说 19.神话起源说 这是人类关于教育起源的最古老的观点,所有的宗教都持这种观点。

朱熹也持这种观点。

20.生物起源说 代表人物法国的利托尔诺和英国的沛西 能

他们认为教育是一种生物现象,而不是人类所特有的社会现象。

生物起源说是第一个正式提出的有关教育起源的学说。生物起源说的提出标志着在教育起源问题上开始转向科学解释。

21.美国教育学家孟禄在批判教育的生物起源说的基础上提出了教育的心理起源说,他认为教育起源于日常生活中儿童对成人的无意识的模仿。

心理起源说把人类有意识的教育行为混同于无意识的模仿,同样导致了教育的生物学化,否认了教育的社会属性,抹杀了教育的目的性,因而也是不科学的。 22.教育作为人类社会特有的现象,它的发展经历了四个阶段:原始形态的教育、 古代学校教育、现代学校教育和学习化社会的终身教育。

23. 原始社会的教育 这时的教育实际上是一些简单的教育活动,教育还没有成为一种独立的社会活动形式。原始社会的教育主要有以下三个特征:(1)教育具有非独立性,教育和社会生活、生产劳动紧密相连。(2)教育具有自发性、全民性、广泛性、无等级性、无阶级性。(3)教育具有原始性。教育内容简单,教育方法单一。 24.古代社会的教育一般指奴隶社会的教育和封建社会的教育。

25.奴隶社会里,出现了专门从事教育工作的教师,产生了学校教育,使教育从社会活动中分化出来,成为独立的形态。 奴隶社会教育的特征:(1)学校教育成为奴隶主阶级手中的工具,具有鲜明的阶级性(2)学校教育与生产劳动相脱离和相对立(3)学校教育趋于分化和知识化(4)学校教育制度尚不健。

26.封建社会的学校教育较之奴隶社会的学校教育,在类型上逐渐扩大,在类型上逐渐增多,在内容上也日益丰富,并且具有等级性、专制性和保守型。但是,基本上也是与生产劳动脱离的。

27.古代东西方的教育虽然在具体内容和形式上存在许多差异,但也有一些共同特征:阶级性、道统性、等级性、专制性、刻板性、象征性。 28.学校产生的条件:(1)生产力的发展以及社会生产力水平的提高,为学校的产生提供了物质基础(2)脑力劳动和体力劳动相分离,为学校的产生提供了专门从事教的活动的知识分子(3)文字的创造和知识的积累,为学校教育活动的开展提供了有效的教育手段与充分的教育内容(4)国家机器的产生需要专门的机构来培养官吏和知识分子来为统治阶级服务。 29.一般认为,在夏朝的时候,我国就出现了学校。

有文字记载同时又有考古出土的实物证实的学校出现在商朝。 文献记载中关于商代学校的名称有“大学”、“小学”、“痒”、“序”。大学、小学之分,表明商代已经根据不同年龄的学生在教育上的要求,划分了不同的教育阶段。 30.西周的教育

周王朝建立了典型的政教合一的官学体系,其显著特征是“学在官府”,又称为“学术官守”。 学校教育制度已发展得比较完备,有了“国学”、“乡学”之分。

六艺是西周各级各类学校教育的基本学科,具体指礼、乐、射、御、书、数。礼乐教育是六艺教育的中心。

31.春秋战国时期的教育

春秋战国时期,官学衰微,私学兴起,使教育的对象由贵族扩大到平民。

稷下学宫是养士的一个缩影,虽然由齐国提供教学活动的经费,但它基本上是私学,是一所由官家举办、私家主持的学校,特点是学术自由。 32.两汉时期的教育

西汉时,汉武帝采纳董仲舒“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建议。元朔五年(公元前124年),经董仲舒建议,汉武帝设立太学,是当时最高教育机构。

汉代地方官学通常称为郡国学或者郡县学,其发展起始于景帝末年、武帝初年的“文翁兴

欢迎下载

2

学”。

33.隋唐时期的教育

采取科举制 唐代从中央到地方形成了相当完备的官学教育体系,六学二馆组成了中央官学的主干。

六学:国子学、太学、四门学、律学、书学、算学 二馆:崇文馆、弘文馆 34.宋代的基本教材和科举考试的重要依据是四书五经。 四书:《大学》 《中庸》 《论语》 《孟子》 五经:《诗》 《书》 《礼》 《易》 《春秋》 35.明代以后,八股文成为科举的固定格式。

36.古代印度的教育与宗教联系在一起,分为婆罗门教育和佛教教育。 僧侣是唯一的教师,教育活动主要是背诵经典和砖研经义。 37.古代埃及开设最多的是文士(书吏)学校。“以僧为师”“以吏(书)为师”是古代埃及教育的一大特征。

38.雅典教育和斯巴达教育是欧洲奴隶社会两种著名的教育体系。

古代雅典在媳妇那个最早形成体育、德育、智育、美育和谐发展的教育,教育目的是培养有文化、有修养和多种才能的政治家和商人。

古代斯巴达教育以军事体育训练和政治道德灌输为主,教育目的是培养忠于统治阶级的强悍的军人。

39.古罗马教育 家庭教育是教育的主要形式

拉丁修辞学校招收16-18岁文法学校的毕业生,主要目的是培养雄辩家。

40.西欧进入封建社会后,形成了两种著名的封建教育体系,教会教育和骑士教育。 教会教育的目的是培养教士和僧侣,教育内容是“七艺”,包括三科(文法、修辞、辩证法)和四学(算术、几何、天文、音乐)。

骑士教育的目的是培养封建骑士,教育内容是“骑士七技”,骑马、游泳、击剑、打猎、投枪、下棋、吟诗。

欧洲封建社会的僧侣教育和骑士教育都脱离生产劳动,为封建地主阶级的统治服务。 41.文艺复兴时期资产阶级提倡的新的文化和世界观被称为“人文主义”。 代表人物有意大利的维多利诺、尼德兰的埃拉斯莫斯(伊拉斯谟)、法国的拉伯雷和蒙田等。 42.人文主义教育的基本特征主要有人本主义、古典主义、世俗性、宗教性和贵族性。 43.近代社会的教育

19世纪以后的近代教育发展的主要特点有教育国家化、初等教育义务化、教育世俗化和法制化。

(1) 国家加强了对教育的重视和干预,公立教育崛起。

(2) 初等义务教育的普遍实施。德国1763年作出了普及义务教育的规定,是世界上最

早的普及义务教育的国家。

(3) 教育的世俗化。教育从宗教中分离出来。有些国家明确规定,宗教、政党不得干预

学校教育。

(4) 教育的法制化。

44.现代教育是以科学技术的广泛运用和机器大工业为标志的现代社会教育。

45.现代教育呈现出一些全新的特征:生产性、公共性、科学性、未来性、革命性、国际性、终身性。

46.20世纪后期教育改革和发展的特点

(1)教育的终身化 法国教育家保罗 郎格朗最早系统论述了终身教育

(2)教育的全民化 全民教育,即全体国民都有接受教育的基本权利并必须接受一定程度

欢迎下载

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