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完整版)2018,高校教师资格证,考试资料(修订最新) 下载本文

内容发布更新时间 : 2024/5/3 11:07:43星期一 下面是文章的全部内容请认真阅读。

论(美国心理学家维纳)4自我实现理论5自我效能感理论

1学习动机的激发是指在一定教学情景下,利用一定的诱因,使已形成的学习需要由潜在状态变为活动状态,形成学习的积极性

2学习动机的激发(论述)学习动机的激发是指在一定教学情景下,利用一定的诱因,使已形成的学习需要由潜在状态变为活动状态,形成学习的积极性

a创设问题情景,实施启发式教学b根据作业难度,恰当控制动机水平c充分利用反馈信息,妥善进行奖惩d利用争强好胜心理,妥善组织学习竞赛e正确知道结果归因,促使学生继续努力 学习迁移及其促进

1.学习迁移是指一种学习中习得的经验对其他学习的影响

2学习迁移的分类:a根据迁移的性质,分为正迁移和负迁移b按照迁移的层次,分为纵向迁移和横向迁移c按照迁移的先后,分顺向迁移与逆向迁移d按照迁移的内容,分为特殊迁移与普通迁移

3学习迁移是促进学生心理发展的关键,是使习得的知识,技能与道德规范向能力与品德转化的关键 1. 2. 1.

学习迁移的影响条件(简答):学习对象的共同因素,已有经验的概括水平,认知技能与策略,定势的作用 定势也叫心向,指的是先于一定活动而指向这种活动的心理准备状态

根据你的体会,怎么促进学生的学习迁移(论述):合理确立教学目标,科学精选教学材料,合理编排教学内容,有效

第四节 学习迁移的有效促进 设计教学程序,教授学生学会学习 认知发展与知识的领会

(一)感知与观察①感知是感觉与知觉的总称,是人类认识客观世界的最基本的认识形式。②观察是一种受思维影响的、有意识的、主动的和系统的知觉过程,也叫“思维的知觉”,它包含有理解、思考的成分,是有意知觉的高级形式。

(二)思维与思维品质: ①思维是以已有知识为中介,对客观事物概括的、间接的反映。 ②思维品质主要指思维的敏捷性、灵活性、深刻性、独创性、批判性等方面。

(三)人类个体思维的发展历程:言语前思维阶段,直觉行动思维阶段,具体形象思维阶段,形式逻辑思维阶段,辩证逻辑思维阶段

(四)大学生思维发展的基本特点:1、处于由形式逻辑思维向辩证逻辑思维过度的阶段。2、在常规思维继续发展的同时,创造思维也在显著发展。3、在思维能力高度发展的同时,形成了对思维的元认识。 一、教材直观与知识感知的类型与特点

教材直观是指主体通过对直接感知到的信息(直观材料)的表层意义、表面特征进行加工,形成对有关事物的具体的、特殊的、感性的认识的认知活动。

直观分为实物直观、模象直观和言语直观三种。

(一)实物直观: 实物直观即通过直接感知要学习的实际事物直观即通过直接感知要学习的实际事物而进行的一种直观方式。

(二)模象直观:模象即事物的模拟性形象,它是实际事物的模拟品,而非实际事物本身。各种图片、图表、模型、幻灯片和教学电影电视等的观察和演示,均属于模象直观。通过对事物的模象的直接感知而进行的一种直观方式。 (三)、言语直观

二、提高教材直观与知识感知效果的条件(讨论)

(一)灵活运用各种直观形式:1、实物直观与模象直观的选用2、词(言语直观)与形象(实物和模象直观)的配合 (二)运用感知规律,突出感知对象的特点:强度律,差异律,组合律,活动律 (三)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 (四)让学生充分参与直观过程 第三节 教材概括与知识的理解

一、教材概括与知识理解的一般过程 (一)分析与综合 (二)比较(三)抽象与概括

二、提高教材概括与知识理解成效的条件(论述)(一)配合运用正例和反例 (二)提供丰富多彩的变式(三)科学的进行比较(四)启发学生自觉进行概括 记忆发展与知识的巩固

一、记忆的实质:记忆是通过①识记、②保持、③再现(再认或回忆)等方式,在人的头脑中积累和保存个体经验的心理过

11

程。从信息加工的观点看,记忆就是人脑对外界输入的信息进行编码、存储与提取的过程。

二、记忆的类型:(一)形象记忆、情景记忆、语义记忆、情绪记忆和运动记忆。语义记忆的特点是高度的概括性、理解性、逻辑性和抽象性。(二)瞬时记忆、短时记忆和长时记忆

三、大学生记忆发展的特点(简答)(一)逻辑记忆能力得到显著提高(二)各种记忆品质得到全面发展(三)掌握各种有效的记忆方法

一、影响知识记忆与编码的主要因素(论述) (一)材料的数量与性质(二)识记的目的性与主动性(三)对材料意义的理解 (四)组块化编码(五)尽可能使多种分析器协同活动(六)觉醒状态(七)识记的信心

一、识保持与存贮的组织形式(一)空间组织(二)系列组织(三)联想组织(四)网络组织(五)更替组织 二、知识遗忘的过程与特点

遗忘及其进程:记忆的内容不能再认和回忆,或者再认和回忆时发生错误,就是遗忘。分为不完全遗忘、完全遗忘、暂时性遗忘和永久性遗忘。对于遗忘发展的进程,德国心理学家艾宾浩斯最早进行了系统的研究遗忘的发展是不均衡的,其规律是先快后慢,呈负加速型

三、记忆遗忘的理论解释(一)、衰退说(二)、干扰说(三)、同化说(四)、动机说

四、合理复兴,防止遗忘(论述)(一)、复兴时机要得当(二)、复习的方法要合理(三)、复习次数要适宜 认知策略与心理技能的形成

一、知识、认知策略与心智技能的涵义

知识就是个体通过与环境相互作用后获得的信息及其组织

安德森把个体的知识分为陈述性知识和程序性知识,陈述性知识主要回答事物是什么、为什么和怎么样的问题,可用来区别和辨别事物。程序性知识也叫操作性知识,主要回答做什么和怎么做的问题。加涅认为程序性知识又包括智慧技能和认知策略。

程序性知识只是解决做什么和怎么做的问题,至于会不会做、做的熟练不熟练,则必须由心智技能来解决。认知策略要界定为受意识明显控制的、用来调节自身内部学习、记忆与思维活动的程序性知识;心智技能可界定为以程序性知识为基础,经过学习和训练能达到高度自动化的、用来解决客观世界中存在的具体问题的认知活动。

程序性知识又可分为两个亚类:智慧技能(主要是用来加工外在的信息)认知策略(运用概念和规则对内调控的程序性知识,主要用来调节和控制自己的加工活动) 二、认知策略、元认知策略和学习策略 (一)、认知策略的实质

认知策略是学习者用以支配自己的心智加工过程则内部组织起开的程序性知识。它体现着学习者处理内部世界的能力,体现着个体自我控制与调节的能力。 (二)、元认知与元认知策略

元认知指个体对自己的认知过程和结果的意识。它包括元认知知识和元认知控制。元认知控制包括①计划②监视③调节。元认知策略包括①计划策略②监视策略③调节策略

三、心智技能的实质与特点:也叫智力技能,是一种调节和控制心智活动的经验,是通过学习而形成的合乎法则的心智活动方式。 1、认知策略及其教学2、心智技能及其培养

一、心智技能的分阶段形成(一)原型定向(二)原型操作(三)原型内化

二、心智技能的培养要求(论述)(一)激发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二)注意原型的完备性、独立性与概括性(三)适应培养的阶段特征,正确使用言语 问题解决和创造性的培养

一、问题和问题解决:问题,就是疑难或称“难题”,是个人不能用已有的知识经验直接加以处理并因而感到疑难的情景。 二、问题解决的早期模型: (一)桑代克的尝试——错误模型: 有效果律、练习律和准备律 (二)苛勒的顿悟模型: 该模型认为问题解决要求看出问题情景中的各种关系,而对这种关系的理解是突然产生的,是一个顿悟过程。(三)杜威的问题解决模型:解决问题一般包括五个步骤①失调②诊断③假设④推断⑤验证(四)瓦拉斯的创造性解决问题模型 四个阶段:准备期、孕育期、明朗期、验证期

一、问题解决的一般认知过程1.发现问题2.明确问题3.提出假设4.验证假设

二、问题解决的主要影响因素:(简答)1有关的知识经验2.定势与功能固着3.问题情境4.酝酿效应5.原型启发6.情绪与动机状态。

12

定势是在先前的活动中形成的、影响当前问题解决的一种心理准备状态;功能固着是一种从物体的正常功能的角色来考虑问题的定势

原型是对解决问题起了启发作用的事情;情绪和动机强度与问题解决的效率成正比,但动机太强或太弱,情绪过于高昂或过于低沉,都会降低问题解决的效率。

一、创造性的实质:创造性指个体产生独特性成品的能力或特征。创造指一种最终产生创造成品的活动或现象,有真创造和类创造。真创造与类创造都是一种产生了某种独创性成品的活动,但对真创造而言,它是一种产生了具有人类历史上首创性成品的活动,而类创造产生的成品在人类历史上并非首创,只对个体而言具有独创性。真创造和类创造的区别在于,成品的衡量是依据人类文化的传统或凭借个体的发展,它们所表现出来的思维或认知能力在本质是相同的。 二、创造性与智力和人格

美国著名心理学家吉尔富特提出智力三维结构模型把智力区分为①内容②操作③产品。发散思维指能从多种设想出发,不按常规地寻求变异,使信息朝者各种可能的方向辐射,从多方面寻求答案,从而引出更多的信息。它有三个特征:流畅性、灵活性和独特性。

三、大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培养(论述) (一)、创造性思维的构成

创造性思维是多种思维的综合表现,既是直觉思维与分析思维、聚合思维与发散思维、抽象思维与形象思维的结合,又离不开创造性的想象。

(二)、创造性思维的培养:1.创设有利于创造性发挥的环境2.创造性思维训练的头脑风暴法3.创造性思维训练的戈登技术 自我意识的发展与自我教育

一、自我意识的涵义:是一个人对自己的意识。“我”可以分解为主体我和客体我。自我意识就是主体我对客体我的意识。自我意识包括个体对自身的意识和对自身与周围世界关系的意识两个方面。

大学生自我意识的发展:一、个体自我意识的发生与发展(一)、自我中心期(二)、客观化时期(三)、主观化时期 一、全面认识自我(一)、通过他人的认识来认识自我(二)、通过分析他人对自己的评价来认识自我(三)、通过与他人的比较来认识自我(四)、通过自我比较来认识自我(五)、通过自己的活动表现和成果来认识自我(六)、通过自我反思和自我批评来认识自我

二、积极悦纳自我 悦纳自己就是对自己的本来面目抱认可、肯定的态度 三、努力完善自我(一)、确立正确理想自我 (二)、努力提高现实自我 态度与品德的形成及其培养

一、态度的实质与结构:(一)态度的实质:态度是通过学习而形成的影响个体行为选择的内部状态(二)态度的结构:1.态度的认知成分2.态度的情感成分3.态度的行为成分 二、品德的实质与结构

(一)品德的实质:品德是道德品质的简称,是个体依据一定的社会道德行为规范行动时表现出来的比较稳定的心理特征和倾向。品德不是个体先天的禀赋,而是通过后天的学习活动获得的,其实质是把外在于主体的社会行为规范内化为主体内在的道德行为观念,并进而通过个体的道德价值取向,稳定地调节主体外显的道德规范行为的过程。品德具有两个基本特征:1、稳定的道德行为2、以道德观念为基础,是道德观念与道德行为的有机统一 (二)、、品德的心理结构:1、道德认识2.、道德情感3、道德行为 道德发展阶段论 (一)皮亚杰的研究

6岁前处于无道德规则阶段,6-10岁期间处于他律道德阶段,10岁以后的儿童进入自律道德阶段 柯尔伯格的研究:前习俗水平,习俗水平,后习俗水平 1、态度与品德形成的一般过程:遵从,认同,内化

2、态度与品德改变的一般过程与条件:醒悟阶段,转变阶段巩固与稳定阶段 群众心理与人际交往的调适

1、群体也称团队,是指人们彼此之间为了一定的共同目的,以一定的方式结合到一起,彼此之间存在相互作用,心理上存在共同感并具有情感联系的两个以上的人群。

2、群体具有以下三个特点:群体成员之间具有一定的共同目标,群体是组织化的人群,具有一定结构,群体成员心理上有依存关系和共同感,并存在一定的相互作用与相互影响

13

3、正式群体和非正式群体

4、社会助长也称社会助长作用,指个人对别人的意识,包括别人在场或与别人一起活动所带来的行为效率的提高。 5、群体背景起社会促进作用还是社会干扰作用,取决于工作任务性质的复杂程度

6、社会惰化,也称社会惰化作用或社会逍遥,指群体一起完成一件事情时,个人所付出的努力比单独完成时偏少的现象 7、在以下几种情景下,人们倾向于较少出现社会惰化作用:群体成员之间关系密切,工作本身具有挑战性、号召性或有效地激发人们的卷入水平,以群体整体成功为目标的奖励引导,群体有鼓励个人投入的团队精神,个人相信群体成员也像自己一样努力

a从众是指人们在群体影响和压力下,放弃自己的意见而采取与大多数人一致的行为的心理状态,即在知觉、判断、信任以及行为上表现出与群体中多数人一致的现象

b服从是指个体按照社会要求、群体规范或者别人的意志而作出的行为

c服从主要是指对命令、群体规范或者是权威意志的服从,可能自愿,可能被迫

d模仿是指个体在没有外界控制的条件下,受到他人行为的刺激影响,而引起一种与他人的行为类似的行为。对个人,模仿是个体社会化的一种手段,是人类学习的一条重要途径。对社会,模仿可以起到促进社会整合与发展的作用。 e模仿有两种,一种是有意识的模仿,一种是无意识的模仿

集体凝聚力的培养(简答):a集体凝聚力b班集体凝聚力的培养方法:创造良好的学习,生活环境;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发挥学生干部的作用

1.人际交往是指人与人之间的信息沟通和物品交换,从静态的角度说,人际交往是指人与人之间已形成起来的关系,即通常所说的人际关系。

2人际关系深度的标志,就是交往双方自我暴露的水平 3自我暴露水平越高,人际交往的水平越深

4人际关系分为定向,情感探索,感情交流,稳定交往

5人际关系的建立与维护(论述):a良好人际关系的建立:建立良好的第一印象,主动交往,移情b良好人际关系的维护:避免争论,不要直接批评、责怪和抱怨别人,勇于承认自己的错误,学会批评 心理健康教育

1.健康包括生理健康和心理健康两内容

2.心理健康包括两层涵义,其一是无心理疾病,其二能积极调节自己的心态,顺应环境并有效地、富有建设性地发展和完善个人生活

3大学生心理健康的标准:a能够从心理上正确认识自己、接纳自己b能较好地适应现实环境c具有和谐的人际关系d具有较强的自我调节能力,能较好地协调与控制情绪e合理的行为f具有完整统一的人格品质 第三节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主要内容

1.大学新生的心理适应问题(简答):自豪和自卑的内心冲突,渴望交往和自我封闭的矛盾,独立和依赖的矛盾,理想和现实的矛盾,富有思考与认识偏激的矛盾

2.帮助学生调整自己,适应大学的生活模式(论述):a大学新生的心理适应问题(简答):自豪和自卑的内心冲突,渴望交往和自我封闭的矛盾,独立和依赖的矛盾,理想和现实的矛盾,富有思考与认识偏激的矛盾b适应大学的生活模式:提高生活自理能力,学会以平等的态度对待自己和他人,正确认识和评价自己,端正专业思想,掌握正确的学习方法

3.大学生人际交往能力的培养:培养大学生的交往意识和技能,克服交往中的认知障碍,寻求一些具体方法来解决人际关系问题

4大学生择业与求智的心理健康教育 ⑴大学生择业过程中的心理问题与职业辅导

⑵大学生职业辅导的任务和策略:a帮助学生了解自我b帮助学生了解职业世界c帮助学生发展健全的职业自我概念e求职技巧指导

测验的效能指测量的正确性和有效性,即它能够测出所要测量的心理特质与行为特征的程度。 测验的信度指测量的一致性程度。高信度是使测量有效的一个必要条件。 12.根据你的体会,怎么促进学生的学习迁移(论述)

1合理确立教学目标 2.科学精选教学材料 3.合理编排教学内容 4.有效设计教学程序 5.教授学生学会学习 13.大学生思维发展的基本特点

14

1.处于由形式逻辑思维向辩证逻辑思维过度的阶段。 2.在常规思维继续发展的同时,创造思维也在显著发展。 3.在思维能力高度发展的同时,形成了对思维的元认识。

14.提高教材直观与知识感知效果的条件(讨论)一、灵活运用各种直观形式 1.实物直观与模象直观的选用 2.词(言语直观)与形象(实物和模象直观)的配合。二、运用感知规律,突出感知对象的特点 1强度律 2.差异律 3.组合律 4.活动律。三、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四让学生充分参与直观过程

15.提高教材概括与知识理解成效的条件(论述)1.配合运用正例和反例 2.提供丰富多彩的变式 3.科学的进行比较 4.启发学生自觉进行概括

16.大学生记忆发展的特点:1逻辑记忆能力得到显著2各种记忆品质得到全面发展3掌握各种有效的记忆方法 17.影响知识记忆与编码的主要因素(论述)

1、材料的数量与性质2、识记的目的性与主动性 3、对材料意义的理解度4、组块化编码5、尽可能使多种分析器协同活动6、觉醒状态7、识记的信心 18.合理复兴,防止遗忘(论述)

1复兴时机要得当2复习的方法要合理3复习次数要适宜 19.心智技能的培养要求(论述)

1、激发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2、注意原型的完备性、独立性与概括性 3、适应培养的阶段特征,正确使用言语 20.问题解决的主要影响因素:(简答)

1.有关的知识经验 2.定势与功能固着 3.问题情境 4.酝酿效应 5.原型启发 6.情绪与动机状态 21.大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培养(论述)

一、创造性思维的构成:创造性思维是多种思维的综合表现,既是直觉思维与分析思维、聚合思维与发散思维、抽象思维与形象思维的结合,又离不开创造性的想象。

1.知觉思维与分析思维相结合2、辐合思维与发散思维相结合3.抽象思维与形象思维相结合4.再造想象基础上的创造想象 二、创造性思维的培养:1创设有利于创造性发挥的环境 2创造性思维训练的头脑风暴法 3创造性思维训练的戈登技术 4注意创造性人格的培养 5.重视创造性动机的激法:好奇心和求知欲 22.大学生的自我教育(论述)

一、全面认识自我 :1、通过他人的认识来认识自我 2、通过分析他人对自己的评价来认识我 3、通过与他人的比较来认识自我 4、通过自我比较来认识自我 5、通过自己的活动表现和成果来认识自我 6、通过自我反思和自我批评来认识自我 23..集体凝聚力的培养(简答)

1、集体凝聚力2、 班集体凝聚力的培养方法:创造良好的学习,生活环境;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发挥学生干部的作用 24.人际关系的建立与维护(论述)

⑴良好人际关系的建立:1.建立良好的第一印象 2.主动交往 3.移情

⑵良好人际关系的维护:1.避免争论 2不要直接批评、责怪和抱怨别人 3.勇于承认自己的错误 4.学会批评

25.大学生心理健康的标准1.能够从心理上正确认识自己、接纳自己 2.能较好地适应现实环境 3.具有和谐的人际关系 4.具有较强的自我调节能力,能较好地协调与控制情绪 5.合理的行为 6.具有完整统一的人格品质 26.大学新生的心理适应问题(简答)

1.自豪和自卑的内心冲突 2.渴望交往和自我封闭的矛盾 3.独立和依赖的矛盾 4.理想和现实的矛盾 5.富有思考与认识偏激的矛盾

27.帮助学生调整自己,适应大学的生活模式(论述)⑴大学新生的心理适应问题(简答)1.自豪和自卑的内心冲突 2.渴望交往和自我封闭的矛盾 3.独立和依赖的矛盾 4.理想和现实的矛盾 5.富有思考与认识偏激的矛盾

⑵适应大学的生活模式 1.提高生活自理能力 2.学会以平等的态度对待自己和他人 3.正确认识和评价自己 4.端正专业思想,掌握正确的学习方法 28..大学生人际交往能力的培养

1.培养大学生的交往意识和技能 2.克服交往中的认知障碍 3.寻求一些具体方法来解决人际关系问题 29.大学生择业与求智的心理健康教育

⑴大学生择业过程中的心理问题与职业辅导 ⑵大学生职业辅导的任务和策略:1.帮助学生了解自我 2.帮助学生了解职业世界 3.帮助学生发展健全的职业自我概念 4.求职技巧指导

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