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发布更新时间 : 2024/12/23 20:01:33星期一 下面是文章的全部内容请认真阅读。
(包公审驴)教学设计
《包公审驴》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
本单元以“智谋”为题,选编了两篇传统智谋故事作为主体课文。通过学习课文,不仅要使学生了解贺龙和包拯两位历史人物,而且要引导学生从他们处理事情方法和态度上懂得智慧重要作用,从小养成在学习、生活中认真观察、勤于动脑习惯。
《包公审驴》是单元主体课文之一,它讲述了一个充满智慧断案故事,整个故事以毛驴为线索,主要讲了王五好毛驴在市镇被人偷换成了一头瘦驴后,气愤地到官府报了案。包公运用智慧,从毛驴身上找到突破口,巧妙地破了案。全文可以概括为“状告毛驴——细审毛驴——找到毛驴”三个部分,赞扬了包公办案足智多谋、出神入化。
学生情况分析
学生受电视剧影响,对包公神奇断案故事都有不同程度知晓。课文故事性很强,学生阅读兴趣很容易调动起来,且易读懂。因此教师在教学中可放手让学生自主阅读,指导学生合作编演课本剧,进行与文本对话和对故事再创造。
教学目标
1.自学课文生字新词,重点理解“惊慌失措”、“懊恼”、“闻所未闻”、“冒名顶替”意思。2.引导学生阅读课文,概括故事内容和列小标题,培养学生概括能力。
3.引导学生抓住课文中描写包公语言、动作、表情词句体会包公办案深思熟虑和足智多谋。
4.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指导学生编排课本剧,培养学生语言表达和合作能力。 教学准备
1.学生搜集有关包公资料。
2.教师准备小黑板或课件,检测学生自学生字词情况。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1.“猜一猜”游戏(教师说,学生猜。)“火尽炉冷平添心猿意马。”猜一个字。(“驴”字)(教师板书:驴)我国宋代有一个著名清官。庐州人,执法严明,善于断案。(教师板书:包公)
2.说说你对包公还有哪些了解?(生说)教师肯定学生所说有关包公事,补充解说:“公”是古人对人一种尊称,他原名包拯,有多个官衔当过开封府府尹。因为北宋建都在开封,开封府尹也就是北宋首都“市长”了。是个大官。
3.今天我们要读故事就发生在包公身上,还与驴有关。(教师板书:审)学生齐读课题。
4.读了这个题目,你有什么问题?(包公为什么要审驴?驴子不会说话,他怎样审驴?)那好,我们就带着问题一起来读读这个故事。
二、初读课文,了解大意
1.学生带着问题自由读课文,用自己方法学习生字词。 2.谁来说说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学生概括,教师指导。)
3.看来“驴”在这个故事中是不可缺少哦!那你能不能按照事情起因、经过、结果给课文加三个小标题。(驴被偷换,状告毛驴;细审毛驴;找到毛驴。)
三、检查学生自学情况 (教师展示小黑板或课件)
1.认读词语:挣(ZHèNG)钱辔头听差(CHāI)耷拉圈(JUàN)栏审衙役懊恼一声不吭闻所未闻惊慌失措冒名顶替
2.指名学生读,师生共同正音。
3.特别指导学生注意多音字:挣、差、圈 4.对比记忆字形。
审()案()吭()衙()役() 神()按()炕()衔()投()
5.选择你理解词语练习说话,提出你不懂词语。
6.教师特别引导学生理解词语:闻所未闻、惊慌失措、冒名顶替、懊恼。 四、朗读课文
自由选择合作学习伙伴朗读课文,注意把课文读顺。 第二课时 一、复习导入
1.板书课题,今天我们继续学习这个断案故事。 2.用简单话说说故事主要内容。 二、品读课文 1.引读故事起因。
(1)包公为什么要审驴?课文哪几段写了?
(2)学生自由读课文一、二自然段,划记出描写毛驴句子,仔细读一读,找出它们不同之处。
(3)学生交流回答。教师出示句子,对比朗读:
王五像爱护珍宝一样爱护它。他不但把这头驴喂得毛色发亮,还亲手给毛驴做了一个漂亮辔头。
驴还拴在树上,驴背上鞍子还是那个鞍子,套在驴嘴上辔头也是自己亲手做那个漂亮辔头,可是驴却是一头毛色难看瘦驴了!
(4)顺势引导、朗读:想想王五面对两头毛驴时是什么心情?指名练习有感情朗读句子。
(5)过渡:就这样,王五带着满腔愤怒和希望来到了包大人面前。面对着这样一位特殊被告,包公如何审案呢?
2.细读故事经过。
(1)带着问题小组合作朗读课文3~9自然段。说说你读懂句子或提出你问题,小组交流。
(2)小组合作学习课文。
(3)小组汇报共同学习读懂课文。教师引导学生抓住重要句子有感情朗读,体会包公足智多谋。
“包公了解了案情,皱着眉头想了想,把惊堂木一拍,大声喊道……”(包公能快速找到办案方法,很聪明。)
“不要给它吃,不要给他喝,把它严严实实关上三天!到时我再来审它!”“把这头冒名顶替蠢驴打四十大板,要用劲打!”(包公十分熟悉驴本性,他足智多谋来源于他渊博知识。)
“现在把它放了,随它爱上哪就上哪。”(说明包公知道毛驴会逃回自己家,心里很有把握抓到偷换毛驴贼。)
(4)问题解答场:学生提出疑问,师生共同思考解答。
(5)读了这部分课文,包公给你留下怎样印象?(教师板书:足智多谋)
(6)包公审驴过程让人疑团重重,也让人不由自主为包公喝彩。咱们把它排成课本剧,再现当时情景,怎么样?
(7)提出要求:小组合作排演课本剧,注意角色分配和合作;每个同学要投入角色,联系故事情节,体会角色说话时神态、动作和心情;角色语言可以根据自己理解适当改动。
(8)生排练、表演,师生共同评议。 3.齐读故事结果。
(1)过渡;瘦驴在包公审讯下飞奔出了公堂。它跑到哪里去了?偷换毛驴贼被捉住了吗?
(2)生齐读课文第10、11自然段。 三、延伸拓展
1.想一想,这个故事里都有谁使用了计谋?结果如何?
(包公使用了计谋,巧妙抓住了小偷。小偷也使用了计谋,他将驴偷偷调换,这样既可以掩人耳目,又可以让自己逃脱罪责,但这样计谋是害人害己。王五也使用了计谋,他计要是正当。)
2.其实,古代人们利用智慧解决问题小故事还有很多,比如《草船借箭》、《司马光砸缸》等,读一读这些故事,体会他们聪明才智!
课后反思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教学是预设与生成、封闭与开放矛盾统一体。”新课标强调课堂是一个不断生成教学,它更多地关注课堂生成新问题、新内容、新方法、新过程,更多关注学生在课堂中个性化生命活动。它不仅要看教师“教”得怎样,更要看学生“学”得怎样,甚至要从学生如何学这个基点来看教师是怎样教。在新课程教学设计中,教师“要有强烈资源意识,去努力开发,积极利用”,要为课堂生成营造空间,给学生搭建一个个展示个性舞台。
《包公审驴》是一篇故事性很强课文,通俗易懂。在教学设计时,教师问题预设注重了激发学生课堂生成,为他们生成打下了铺垫。具体表现在以下两个环节中:
1.小组合作学习故事经过部分,将自己遇到问题提出来由小组讨论。在后来学习成果汇报和班级交流中还有“问题解答场”环节,让学生自由交流小组中没有解决问题,保护并培养学生自主质疑、解疑能力,促进课堂生成新情况。而后通过师生共议,帮助学生筛选问题、解答问题。如:学生在课堂中就提出了一个很有探讨意义问题:“课文第四段好像与故事无关,为什么?是不是可以去掉?”我当时就为提问学生鼓起了掌,因为这一段是典型侧面描写,突出了案件奇,反衬出包公机智、遇事冷静品格。设计教学环节时,我把这个教学点淡化了,只在朗读中带过。学生在自主阅读中关注到了这一点,并生成了这样新问题来研究,弥补了我教学设计中不足。
2.在学完课文以后,我设计了这样问题:“想一想,这个故事里都有谁使用了计谋?结果如何?”意欲引导学生发现课文要赞扬中心人物——包公足智多谋。但是在课堂上学生开始有自己主见,不愿跟着我备课设定思路走。根据自己阅读理解,学生提到了偷驴贼、王五都用了计谋,并分析出偷驴贼计谋用错了地方,而王五则用计谋帮助了自己。
在课堂实施中学生还生成了很多新情况:自主提问时提出与课文相去甚远问题;再读完课文结局后,还要小组合作表演包公审偷驴贼过程。如果一味迁就学生,很可能无法完成计划教学任务,如果着重完成教学预设,课堂将会死气沉沉。我们如何跳出备课预设思路,灵活应变,既尊重学生思考,又完成教学任务,一举双得呢?这是我要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