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年社会工作 下载本文

内容发布更新时间 : 2024/12/31 3:57:23星期一 下面是文章的全部内容请认真阅读。

《老年社会工作》期末论文

题目:农村移居城市老年人社会适应及社会工作介入

作者姓名: 杨延群 班级学号: 2012211831 提交日期: 6月22号 评定成绩:

杭州师范大学政治与社会学院

农村移居城市老年人社会适应及社会工作介入

摘要:随着我国的人口迁移及人口老龄化的发展,农村老年人移居城市这一现象逐渐增多,但农村老年人群体在城市中的社会适应性也倍受关注。本文分析了老年人移居城市的适应性问题,后从个体角度、家庭角度、社区角度和政府角度分析社会工作对农村老年人移居城市适应性的介入。

关键词:农村老年人 适应性问题 社会工作

一.农村老年人移居城市现状

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城市化进程逐步加快,人员流动也逐年增加。作为经济活动中心的大城市则吸引了成千上万的人才进入,其中既包括刚毕业的学生,也有来自各行各业众多的技术引进人员,在他们涌入一个崭新的都市寻找梦想之时,他们的父母也随着进入了城市生活,他们之中很大比例来自于经济不发达或欠发达的农村,对这些老人而言,这是一种陌生的生活,他们将要在无奈和迷茫中度过余生。他们来到都市生活以后,由于种种原因,经济上无法独立,没有经济来源,主要靠子女赡养,并且要与子女生活在一起。而这种生活方式的突然变化,会给他们的心理带来很多不适应。

二.农村老年人移居城市适应性问题分析

一般来说,农村老年人移居城市的适应性问题主要包括以下几方面:首先是生活自理方面的适应性,因为农村子女承担养大部分的家庭收入,工作繁忙,老人除了照顾家庭之外便没有其他的事情,又由于生活环境的突然改变,对周围的陌生感促使老人选择长时间待在家里与电视为伴;其次是家庭关系适应性,因为家庭成员具有不同的互动模式,农村老年人移居城市后需要加入到其子女建立的小家庭中区,有时候会出现生活上的摩擦,这些摩擦会致使农村移居老人在家庭适应性方面发生问题;接着是人际关系适应性,农村移居城市老年人所具有的人际交往圈有限,来到新的环境中时,因为生活方式的不同,不容易融入到一些老年群体中去,因此会产生人际关系问题;最后是心理适应性,在移居城市之前,农村的观念和方式己经深深的影响了老年人,来到城市之后,他们需要慢慢的从主观和客观上来适应和融入城市生活,因此会出现一定的心理适应问题。 (一)生活自理方面

移居老年人,尤其是从农村移居到城市的老年人,对城市的生活环境往往会表现出不适应的状况。要适应城市的生活环境,往往需要花费一年以上的时间。如对煤气灶台和电气用品的使用、楼房生活和乘坐公交的方法等。此类问题主要出现在移居的初期,经过几年的定居后会慢慢适应。由于之前农村生活环境较为熟悉,农村的杂活又多,老人们可以比较随心地活动做事情,时间会在不知不觉中度过。但是进入城市后突然发现自己无事可做了,心中产生一种空荡荡的失落感,有一些老人会郁郁寡欢,觉得自己会被社会忽视成为多余的人。看电视就成为唯一的休闲方式。总体来说,对传统生活方式的留恋和保留使得大部分老年人的日常活动更多的局限在社区中。在新的环境里,老年人更容易感到孤独,邻里关系的冷漠以及感受到出行的不便等,都会导致生活的满意感下降。 (二)家庭关系方面

主要是由于家庭地位的转变带来的不适感。之前在农村,不管怎样都是家长、一家之主,到了城市后发现自己的地位突然改变了,不再是家庭的主要经济来源了。由此带来的家庭地

1

位的转变,给老人带来了很大的压力,觉得自己在靠别人生活。在农村并没有退休的说法,都是活到老做到老,不干活就没有收入。由于没有地方可以领退休金,之前一生的辛苦劳动收入都作为孩子的教育支出,几乎没有积蓄,觉得自己什么都要听别人的,因此情绪低落。 (三)人际关系方面

中国人自古就有??土难离的观念。即使社会在不断的进步,不轻易离开自己的原居地的观念仍然是根深蒂固的。由于大多数移居老年人是追随子女来到新的城市,而新的环境对于老年人来说完全是陌生的。除了自己的儿孙之外,他们几乎不认识任何人。原有的社会关系网络中的成员会逐渐淡化,新的成员尚未加入,在移居初期,移居老年人的网络规模是缩小的。移居后的老年人大多数是与子女同住的。在社会互动中,子女是与他们交往最为频繁的人。血缘关系导致亲子间的信任度和亲密程度超越其他各种关系。在遇到困难时移居老年人的首要求助对象自然也是子女,移居老年人的社会支持网络往往是以子女为中心的。在调查中,有老人叹道:“来到城里生活对子女来说就是负担,可是回去又没人照顾我们。” (四)心理适应方面

其次是原来自给自足的生活,突然间转变成为任何生活用品都要付钱去买了。消费习惯的变化会使他们对钱比较敏感,老人们发现每天都在付钱出去,要买菜、买米;要付水电费等等。原来老人们自己可以掌控的的生活突然被许多不确定性替代,使他们对将来的生活产生很大的不安全感,产生了焦虑的情绪。这种感觉使老人们觉得自己似乎比城市里的同龄人低人一等,进而产生自卑感,不敢出门,不愿与人交往,慢慢地把自己孤立起来,这就会加重他们的心理负担,无法使他们快乐地生活。

三.农村老年人移居城市适应性中社会工作的介入策略

(一)社会工作从个体角度的介入

社会工作在从个体角度对农村老年人移居城市适应性的介入中,关键要对这些移居老年人各自的心理适应情况进行关注。首先,应该从优势视角层而来帮助农村老年人改善在移居城市过程中的心理情沉,使得移居老年人意识到其周围环境中具备的有利资源以及自身具备的优势,从而促使农村老年人在移居城市并适应社会过程中具有较高的自信心,以实现精神、心理等主观方而上的社会适应目标。其次,社会工作者应该在个案工作中充分发挥使能者地位,帮助农村依据老人挖掘其自身解决问题的潜力,对他们所取得的各方而进步进行鼓励,促使他们能正视在移居过程中遇到的社会适应方面的系列问题并能够主动积极的去解决。(二)社会工作从家庭角度的介入

在农村老年人移居城市过程中,社会工作从家庭角度的介入主要指的是帮助老年人建立起良好的家庭支持系统以及家庭成员互相间的交流系统。社会结构最基本的单位是家庭,也是社会再生产过程中最为隐秘的地方,同时是大家实现社会化的关键场所,社会工作介入农村老年人移居城市过程中的适应性,应该首先从家庭这个环节养手。建立起良好有效的家庭成员之间的互动关系,能让家庭成为农村老年人移居城市过程中的坚实后盾和支持。所以,社会工作者需要将其协调者角色充分发挥,适当介入农村移居城市老年人群体的家庭,帮助他们调解一些家庭中的不和谐因素,例如婆媳矛盾,使得农村移居城市老人群体所在家庭能够建立起良好的家庭成员互动模式。 (三)社会工作从社区角度介入

2

随着农村移居城市老人所生活地域由以往的农村变成了迁入城市的社区,城市社区成为了这些老年人群体最主要的活动地点,因此应该从一下角度对农村老年人的社会适应性进行社区角度的介入:首先,应该将迁入城市原有老年人组织的止而功能充分发挥。迁入城市原有老人组织在农村移居城市老年人社会适应性中具备双重作用,社会工作者应该通过社区角度的介入来使得其负向功能减到最小,同时充分发挥其正向功能,使得原有老人组织和农村移居城市老年人之间的界限逐渐弱化,促进他们的沟通交流,从而加强农村老年人对城市的适应性。其次,应该建立社区互助组织,通过社区力量的发动,呼吁全体居民关注农村移居城市老年人的适应问题,从健康、生活、人际各方而来帮助他们适应新生活。最后,社会工作者应该充分发挥其协调者角色,通过多方社区资源的协调,更好的为老年人服务,使得他们尽快适应社会。

(四)社会工作从政府角度介入

在农村老年人移居城市的适应过程中,社会工作从政府角度的介入策略主要是建立起政府对这些农村移居城市老年人群体的支持系统。社会工作者在这个角度的角色是政策影响者,即对社会政策有着一定的影响。农村老年人在移居城市过程中的主观客观适应问题和移居老人的经济状沉、身体状况等因素有重要关系,应该积极倡导建立政府对这些移居城市老年人群体的支持系统,从宏观角度使得农村移居城市老年人的主观客观社会适应性问题得到普遍化的处理,促使在整个社会中这些问题能得到普遍化的关注,从而使得这些问题能得到缓解并解决。

四.结语

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发展和城市化的加快,农村老年人移居城市己成为较为普遍的现象,在这一过程中,由于生活观念、环境的不同,农村老年人在社会适应性方面存在一定的问题。本文在对农村移居城市老年人适应性问题相关概念进行分析的基础上,从个体、家庭、社会和政府四方而阐述了社会工作在农村老年人城市适应中的介入,对于加快农村老年人融入城市、促进社会和谐具有重要意义。

参考文献

[1]陈杏铁 张正义.老年社会工作「M].北京:中国人民出版社,2003,75-100.

[2]陈勃.对“老龄化是问题”说不-老年人社会适应的现状与对策「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154-245.

[3]高春凤.社会工作介入流动人口城市社区融入的思考「J].社会工作实务研究,2010,05,1.

[4]李昺伟.中国城市老人社区照顾综合服务模式的探索「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1,50-130. [5]李立.随迁老人的精神生活与社区融入状况的调查研究-以南京市为例「J].法制与社会,2011,11:1-2. [6]李珊.农村移居老年人的社会适应及其影响因素探析「J].安徽农业科学学报,2011a,39:1-2. [7]李珊.影响因素移居老年人的社会适应性因素研究「J].中国老年学杂志,2011b,31:1-2.

[8]张河川张晓芬郭思智.独居老年人心理健康状况与社会支持关系「J].中国公共卫生,2010 ,04:6-10. [9]姚兆余王鑫.城市随迁老人心理健康状况与社会支持系统「J].中国公共卫生,2010,09:1-3.

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