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规划原理考试资料总结 下载本文

内容发布更新时间 : 2024/5/10 14:25:21星期一 下面是文章的全部内容请认真阅读。

?

城市规划原理考试总结 一. 名词解释

1. 城市:从文字字义来看,城是以武器守卫土地的意思,是一种防御性的构筑物。市是一

种交易的场所,城市是有着商业交换职能的居民点;城市与农村的主要区别,在于它们的产业结构、居民的人口规模和集聚密度的不同。 2. 城乡规划:城乡规划是各级政府统筹安排城乡发展建设空间布局,保护生态和自然环境,

合理利用自然资源,维护社会公正与公平的的重要依据,具有重要公共政策的属性。 3. 城市规划区:城市市区、近郊区以及城市行政区域内其他因城市建设和发展需要实行规

划控制的区域。

4. 城市建成区:城市行政区内实际已成片开发建设、市政公用设施和公共设施基本具备的

地区。

5. 新城市主义:是城市规划中新的一个城市设计运动,始于1990年初。是基于市郊不断

蔓延、社区日趋瓦解的背景而发展起来的。新城市主义主张借鉴二战前美国小城镇和城镇规划优秀传统,塑造具有城镇生活氛围、紧凑的社区,取代郊区蔓延的发展模式。 6. 日照间距:前后两列房屋之间为保证后排房屋在规定的时日,获得所需日照量而保持 一定间距为日照间距。一般以冬至日中午正南太阳能照射到住宅底层窗台高度为依据,寒冷地区可以考虑太阳能照射到住宅的墙脚。 7. 一化二系三结构:

一化——城市化水平;

二系——交通、通讯、供水、供电以及社会、公共服务设施系统;区域生态环境系统; 三结构——规模等级结构;职能结构;布局空间结构(空间发展轴;发展构成中的增长极;生长点的研究)

8. 田园城市:是为健康、生活以及产业而设计的城市,它的规模能足以提供丰富的社会生

活,但不应超过这一程度;四周要有永久性农业地带围绕,城市的土地归公众所有,由一委员会受托管理。

9. 新城:是一定区域范围内的中心城市,为其本身周围的地区服务,并且与中心城市发生

相互作用,成为城镇体系中的一个组成部分,对涌人大城市的人口起到一定的截流作用。 10. 区位:指为某种活动所占据的场所在城市中所处的空间位置。各种区位理论的目的就是

为各项城市活动寻找到最佳区位,即能够获得最大利益的区位。

11. 可持续发展:既满足当代人的需要,又不对后代人满足其需要的能力构成危害的发展。 12. 城市性质:是指城市在国家经济和社会发展中所处的地位和所起的作用,是各城市在 城市网络以至更大范围内分工的主要职能。国标《城市规划基本术语标准》:城市性质是指“城市在一定地区、国家以至更大范围内的政治、经济与社会发展中所处的地位和所担负的主要职能。” 13. 城镇化:最简单的解释是农业人口和农用土地向非农业人口和正式用地转化的现象和过

程,具体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人口职业的转变(2)产业结构的转变(3)土地及地域空间的变化 14. 城市形态:

15. 城市用地:是城市规划区范围内赋以一定用途与功能的土地的统称,是用于城市建设和

满足城市技能运转所需要的空间。通常所说的城市用地,既是指已经建设用地利用的土地,也包括已列入城市规划区域范围内尚待开发建设的土地。

16. 城市对外交通:是城市与外部保持密切联系,维持城市正常运转的重要手段和通道。通

常由铁路、公路、航运以及航空运输组成。

17. 城市基础设施:最初由西方经济学家在20世纪40年代提出的概念,泛指由国家或各种

公益部门建设经营,为社会生活和生产提供基本服务和一般条件的非营利性行业和设施。《城市规划基本术语标准》将其定义为:城市生存和发展所必须具备的工程性基础设施和社会性基础设施的总称。

18. 城市总体布局:是城市的社会、经济、环境以及工程技术与建筑空间组合的综合反映。 19. 城市结构:由于城市功能而产生的各种地区、核心、主要交通通道以及相互之间的关系

构成了通常被称为城市结构的城市形态的框架。城市结构所反映的是城市功能活动的分布及其内在联系,是城市、经济、社会、环境及空间各组成部分的高度概括,是它们之间的相互关系与相互作用的抽象写照,是城市布局要素的概念化表示和抽象表达。 20.规划黄线:对城市发展全局有影响的、城市规划中确定的、必须控制的城市基础设施用地的控制界线。

规划蓝线:是指城市规划确定的江、河、湖、库、渠和湿地等城市地表水体保护和控制的地域界线

规划紫线:是指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内的历史文化街区和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公布的历史文化街区的保护范围界线,以及历史文化街区外经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公布保护的历史建筑的保护范围界线。 二.复习重点内容

1.我国城市建设的学科层次:国土规划——区域规划——总体规划——分区规划——街道|广场——建筑群——建筑|小品——室内——家具

新的城乡规划体系:

2.《美国大城市的死与生》:雅布斯(J.Jacobs) 1961年出版 (The Death and Life of Great American Cities)

运用社会使用方法对美国城市空间中的社会生活进行调查。 街道和广场是真正的城市骨架形成的最基本要素。

雅各布斯认为街道要有生命力

①作为整体的地区至少要用于两个基本的功能:生活、工作、购物、进餐等等,而且越多越好。②沿着街道的街区不应超过一定的长度。有较多的转角场所。③不同时代的建筑物共存于她称之为“纹理紧密的混合”之中。④街道上要有高度集中的人。 《寻找失落的空间》 《拼贴城市》 《交往与空间》

3. 现代城市规划的发展的重要文献:(1)《雅典宪章》(1933)功能分区(2)《马丘比丘宪章》(1977)功能融合(3)《华沙宣言》(1981)人 + 建筑 + 环境(4)《环境与发展宣言》与《21世纪议程》可持续发展(5)《北京宪章》建立“全球---地区建筑学”等思想,以迎接新世纪挑战。 4 . 影响城市空间环境演进的主要因素:(1 )从封闭的单中心到开放的多中心空间环境。(2)从平面空间环境到立体空间环境。(3)从生产型城市空间到生活型城市空间。(4)从分离的均质城市空间到连续的多样城市空间。

5. 希波丹姆模式:公元前5世纪的规划建筑师希波丹姆于希波战争后从事大规模的建设活动中采用了一种几何形状的,以棋盘式路网为城市骨架、以城市广场为中心的规划结构形式。希波丹姆的规划思想在米利都城建设工作中完整地得到体现。米利都城三面临海,四周筑城墙,城市路网采用棋盘式。两条主要垂直大街从城市中心通过。(图在外国建设史书上29页)

6. 城市形成和发展的必要条件:(1)具有自然优势:耕地肥沃;交通便利;能得到淡水供应等。(2)经济发展水平(3)政治组织。 城市发展历程:

(1)古代的城市发展——城市与防御的要求;社会形态发展与城市的布局;政治体制对城市的影响;经济发展对城市的影响 (2)近代的城市发展——

工业的发展与人口的聚集;城市布局的变化;城市与环境;科学技术发展(城市的聚集效益和城市生活的高质量

(3)二战后的城市发展——城市人口达到50%以上,生态环境问题;经济全球化与对外交通

规划;城市中心的退和复苏;城市外延扩展;科学技术的利用等。 7.古代东西方城市发展的特征: 一、城市发展阶段

西方:每个时期特色鲜明,城市进化阶段比较明显

我国:自秦汉以来2000多年没有发生本质的变化,墨守《周礼考工记》 二、建成的目的

西方:并非围绕单一权力中心展开

我国:城市建设自始至终体现至高无上的皇权,城市中基本不存在广场、公共绿地等公共活动空间。 三、城市职能

对外防守,对内统治

西方:军事功能、政治统治、宗教信仰、商品交换等。 我国:经济因素考虑较少,自发产生 四、城市规模

西方:除古罗马外,个体规模普遍较小 我国:用地规模较大,百万人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