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哲学 下载本文

内容发布更新时间 : 2024/5/4 6:12:50星期一 下面是文章的全部内容请认真阅读。

中国哲学

老子和赫拉克利特是古代中西方哲学辩证法方面的代表人物,他们的辩证法虽然处于朴素辩证法的阶段,但是其涉及的内容基本涵盖了现代辩证法的所有领域,包括对对立统一规律、量变质变规律、否定之否定规律。可以说他们两人是朴素辩证法的最杰出代表。老子生活在中国的春秋战国时期,生卒年大约在前571年~471年之间,赫拉克利特生活在古希腊城邦时代,生卒年大约在约前530年~前470年,此间两个地域都是奴隶制向封建制过渡的阶段,中国内地的过渡脚步快一些,希腊城邦的过渡脚步慢一些,两人可以说是同时代的人。 老子曾经曾做过周朝“守藏室之官”(管理藏书的官员),赫拉克利特出生在伊奥尼亚地区的爱菲斯城邦的王族家庭里,可以说两人都处于当时社会的上层,都有充分的物质保障来进行其研究和思想活动。从历史上看,老子生活在中国春秋战国时期,也是中国历史上少有的“百家争鸣”的时代,赫拉克利特生活在古希腊城邦时代,那个时代关于各种思想和事件的辩论几乎无处不在。可以说两人都生活在一个大辩论的时代。赫拉克利特的性格和思想,使得他最终隐居,老子则相传骑青牛西出函谷,隐居无踪,再无消息。老子给后人留下了五千余言的《道德经》(又称《老子》),赫拉克利特写了《论自然》,不幸的是赫拉克利特的作品没能完整保存下来,只留下了130多个残篇,而且有些残篇只有几个字的只言片语,其真正有价值的部分只有几十个,总的来讲两人留给我们的文字并不是太多。

东西方两大哲学家的生活背景虽然在形式上相差甚远,但从历史的角度去观察,不难发现二者的具体生活或思考环境有着惊人的相似性。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人类对客观世界的总结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度,客观世界的发展和变化以及这种发展和变化所体现出的规律性都比以往更加清晰的在人类的意识中反应出来了。老子和赫拉克利特是各自那片土地上思维能力非常强的人,他们以各自的方式对这些思维反应进行了总结。如果人们不用现代哲学的刀去切割他们的着作或思想,人们会被二者的相似性所震撼。如果用现代哲学的刀去切割他们,人们也会被他们思想的差异性所导致的千年之后中西方哲学的遥远距离所感慨。就哲学学科建立的两个基础性问题——世界是什么、世界是怎么样的而言,虽然赫拉克利特留下的文字不多,但是在这两个问题的解答上,赫拉克利特的针对性更强,甚至从历史顺序上讲,赫拉克利特是这两个问题的设计者之一。可以说西方哲学的建立和发展和这两个问题的解答基本是一个过程。中国这片土地上的

人们虽然也对这两个基础性问题作了很多思考,但是却没有把这两个问题单独化、系统化。在此不对老子和赫拉克利特对第一个基础性问题——世界是什么(本体论)的观点进行过多的讨论,这个题目太大,各方观点分歧也很大,很难做全面的分析和解答。在此,只对老子和赫拉克利特的辩证法思想以及他们所表述的形式进行一下简单的对比。由于哲学在当时没有独立出来形成学术体系,物质领域的生产、精神领域的祭祀与神、国家领域的政策与战争这三个方面几乎占据了社会生活的全部。所以两个人的论述也没有脱离当时的时代去单独论述哲学,两个人的作品还是从当时的社会生活中生长出来的。从两人的作品出发,在辩证法方面对两人的作品和思想进行以下几个方面的比较。 一、两个人的作品都不是专门描述辩证法的。相比之下,老子的辩证思想在其作品的贯穿性上更强 赫拉克利特的一百三十余个残篇中,表述或猜测表述关于辩证法的片段大概有三十个左右。而且因为是残篇,所以这些关于辩证法的表述并不连贯,有些是有重复性的。比如“(猪)在污泥中取乐”和猪在污泥中洗澡,家禽在尘土和灰烬中洗澡。还有“如果幸福在于肉体的快感,那么就应当说,牛找到草料吃的时候是幸福的”和“驴子宁愿要草料不要黄金。”老子所着的《道德经》(又称《老子》)保存的比较完整,其关于辩证法的表述是贯穿其作品始终的,虽然有些章节看似不涉及辩证法的内容,但其章节其实是后人划分的,《道德经》本身是非常连贯的一部作品,在这部作品中辩证法的精神是贯穿始终的。当然,这个比较不是说老子的辩证法就比赫拉克利特的辩证法思想层级高,只是基于传世作品来分析其二者在辩证法思想表述形式方面的差异。 两

个人在表述辩证法观点的同时都掺杂了本体论,赫拉克利特的本体论更明确一些在这一问题上,学术界分歧很大。对于赫拉克利特在辩证法的表述中对火的本体论描述是没有争议的,都可以从另一个角度理解,即赫拉克利特在表述火本体论的时候顺便表述了他的辩证法。在老子的《道德经》(又称《老子》)里是否有本体论的表述争议很大,阅读这部作品之后最大的感觉是世界是真实的,《老子》中所提及的“道”、抽象的“有”、抽象的”无”以及“万物”、“人”、“国”等概念在人们的头脑中组成了真实的世界。当然在哲学论文中进行这样的表述显得有些随意,但就本体论表述来说,老子在客观上表述了一个世界,就世界是什么这个问题,老子没有把他当成单独的问题,就对客观世界的抽象理解来说,老子没有把这种抽象表述为一个概念,比如火或水——是思维的落后。反而老子用这个思路来表述客观和马克思最后对物质世界的定义思路有异曲同工之妙,当然这种异曲同工只是集中在思路上,其层级相差甚远。

二、两个人所表述的辩证法内容侧重点不同

从现代辩证法的三大规律——对立统一规律、质量互变规律、否定之否定规律——来理解,赫拉克利特的观点主要集中在对立统一规律上;比如“弓的名字是生,它的作用是死”和“疾病使健康舒服,坏使好舒服,饿使饱舒服,疲劳使休息舒服”这些观点。对于否定之否定规律,赫拉克利特也已经认识到循环的层面,比如“在圆周上,起点和终点是重合的”和“每天都与另一天相似”,这和当时的社会生产力有关。赫拉克利特能看到循环性,以及循环性的差异已经很难得了,要想在循环性的差异性方面寻找规律,当时的社会还无法提供那么完备的思考材料。从现代辩证法的五个范畴——现象和本质、原因和结果、可能性和现实性、必然性和偶然性、内容和形式来说,赫拉克利特的观点主要集中在现象和本质的范畴以及内容和形式的范畴比如“人们认为对可见事物的认识是最好的,正如荷马一样,然而他却是希腊人中间最智慧的人。有些捉虱子的小孩嘲笑他这一点,他们向他说:我们看到并且捉到了的,我们把它放了,我们没有看见也没有捉到的,我们把它带着。”和“看不见的和谐比看的见的和谐更好。”等片段。有些片段比如“人怎能躲过那永远不息的东西呢?”虽然在涉及到了必然性的表述,但是他的论述和现代辩证法意义上的必然与偶然的关系认识是两个概念。对老子的思想来说,老子的思想里贯穿着对立统一规律,其作品里这样的观点俯拾皆是,比如《老子》第二章中提到的“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已;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已。故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较,高下相倾,音声相和,前后相随。”以及《老子》中第五十八章中提到的“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人们对于《老子》中关于质量互变规律的经典论述“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累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再熟悉不过了。《老子》十六章中“万物并作,吾以观复。夫物芸芸,各复归其根。”也对客观世界的循环往复性做了很深入的陈述,对于否定之否定规律的早期论述来说也是很难得了。《老子》中关于本质与现象、内容和形式是掺杂在一起来论述的,总体来说“道”是本质、是内容,外在的世界和事物是现象是形式。这个观点贯穿道德经的始终。对于原因和结果、可能性和现实性、必然性和偶然性的论述基本都停留在文字本意的层面上使用,如三十章中“大军过后,必有凶年”,第三十六章中“将欲废之,必固兴之;将欲取之,必固与之”等。没有达到现代辩证法意义上的论述深度。比较到此,不难发现老子和赫拉克利特在辩证法思维方面的相似性多余差异性,可以说相似性是主要的,差异性是细微的。当然这只是在辩证法方面,其在本体论的思维方式上差距还是很大。如果扩大比较范围,其实两人在国家与政治、战争的态度、神等观点上还有很多可比之处,本文只是在辩证法的思维方式上进行了最浅显层次的比较。通过比较,从二人的辩证法思维来说,相似性是主要的,差异性是次要的。从相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