惠州规划局-陈江镇隆分区规划 下载本文

内容发布更新时间 : 2024/5/18 3:23:19星期一 下面是文章的全部内容请认真阅读。

陈江镇隆分区规划

第一章 总则

第一条、本规划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城市规划法》、《惠州市城市规划标准与准则 (2006) 》 (以下简称《准则》)、《广东省城镇体系规划(2001-2020)》;《珠江三角洲城镇群协调发展规划》、《惠州市城市总体规划(2006-2020)》、《惠州市“十一五”城市建设规划》、《惠州市区综合交通规划(2005~2020)》编制。

第二条、本规划是陈江镇隆地区城市建设和发展的法定性指导文件,凡在规划区范围内进行的各项土地及空间利用规划和一切建设活动,均应遵照《中华人民共和国城市规划法》、《惠州市城市规划标准与准则》的规定,执行本规划。

第三条、本次分区规划的期限为:近期2007-2010年;中远期2011-2020年;远景2021年以后。

第四条、本次分区规划的范围东起惠河高速,西至西大道,东北连广梅汕铁路,西南接南大道,规划总用地面积74.0平方公里,隶属陈江办事处和镇隆镇。

第五条、规划原则

(1)统筹协调发展原则

协调相邻城市间的基础设施建设和空间链接;协调次区域各镇区的利益,通过空间整合,实施地区整体发展策略,实现集中决策,战略布局和整体发展。

(2)弹性发展原则

陈江-镇隆地区发展的复杂性和不可预见性均较突出,应以双快交通合理引导产业和人居拓展,构建可生长、弹性发展的空间结构,预留合理的发展弹性。

(3)可持续发展原则

确保土地资源的集约利用,建立良好的城市景观结构和高效的土地利用机制,促进陈江镇隆地区的可持续发展。

第二章 分区发展目标与发展规模

第六条、规划定位

(1)市域职能定位

惠州市中心城三大城市组团之一,陈江-仲恺次区域中心,惠州市级公共服务次中心。

(2)产业发展定位

珠三角东部以电子和灯饰为主导的电子电器加工制造业集聚区,以现代物流业等生产性服务业为主导的区域生产性服务中心。

(3)城市形象定位

融“山—河—城”于一体的现代化生态产业新城,惠州市西部门户型中心城区。

第七条、分区发展目标:依托仲恺高新区的集聚和带动效应,以电子、灯饰等电子电器加工制造业和现代物流业为支柱产业,将陈江—镇隆地区建设成为经济繁荣、社会稳定、生态环境优美、空间布局合理的产业新城,陈江—仲恺次区域中心,莞惠区域产业配套中心。 第八条、人口规模

(1)2006年人口规模

至2006年年末,陈江镇隆地区总人口22.6万人,其中暂住人口16.7万人,户藉人口5.9万人(非农户籍人口0.93万人,农业户籍人口4.94万人),城镇化水平78.0%,城镇人口17.7万人,设施人口14.6万人。

(2)至2010年人口规模

至2010年,规划区总人口28.0万人(其中户籍人口6.5万人,暂住人口21.5万人),城镇化水平85%,城镇人口约24.0万人,设施人口20.0万人。

(3)至2020年人口规模

至2020年规划区总人口53.0万人(其中户籍人口10.5万人、暂住人口42.5万人),城镇化水平100%,城镇人口为53.0万人,设施人口41.0万人。 第九条、城市建设用地规模

(1)城市建设用地现状

陈江镇隆地区规划用地总面积74.0平方公里,其中现状建成区建设用地面积16.8平方公里,占规划总用地的22.7% ,人均城市建设用地指标95平

方米/人。

(2)城市建设用地控制规模

近期(至2010年)城市建设用地控制在28.8平方公里以内,人均城市建设用地120平方米;至规划期未(2020年)城市建设用地规模控制在58.4平方公里以内,人均建设用地110平方米/人。陈江镇隆地区城市发展规模详见附表1。

第三章 产业发展

第十条、产业发展目标

(1)次区域产业发展目标

高新技术产业集聚区;电子电器产业加工集聚区;现化物流产业园区;区域生产服务配套中心(远景利用区域发展备用地建设以现代物流业和商务服务业为主导的区域产业配套中心)。

(2)陈江镇隆地区产业发展目标

重点集聚电子、灯饰产业集群,优化升级产业结构,建设成为惠州市新型的加工制造业基地和市级公共服务次中心。 第十一条、产业发展策略

(1)近期承接产业转移,集聚产业集群。远期优化产业结构,大力发展物流和商贸服务等生产性服务业。

(2)大力培育电子、灯饰等地方产业集群,强化地方产业集群的核心竞争力。

(3)提升第三产业的结构比重,形成二、三产业双引擎推动的经济发展格局,实现生产型经济与服务型经济兼容并蓄的发展框架。 第十二条、产业空间引导

(1)区域层面--拓展与集聚

拓展产业发展腹地,集聚产业集群。搭建产业转移平台,集聚珠三角东岸新型电子电器产业集群。

(2)次区域层面--整合、引导与优化

整合镇隆万兴工业园区、陈江五一、平南工业园区,将其作为仲恺高新区的产业拓展区,纳入高新区的空间整体发展目标中。

引导中心区外围产业组团良性发展。以区域交通(高快速路)引导和链

接中心区外围的产业组团,建构两翼和脊梁产业发展带,重点建设陈江青春工业园区、潼侨工业区和镇隆南部工业区、沥林工业区, 构筑加工工业集聚区。

优化产业结构。依托交通优势,利用远景的城市发展备用地,规划设置物流产业园区,建设区域产业配套中心,优化产业结构,提升区域综合竞争力。

(3)次区域中心城区--更新与重构

更新旧城,改造旧村,逐步迁移工业企业。重点对现状镇区的旧城、旧村进行更新与整合,鼓励通过功能转变和技术改造,逐步迁移、改造传统工业企业;通过土地的整合,挖潜城市发展空间,重塑城市中心区的形象。

重构城市空间。提出“优化核心,延伸中轴,强化服务功能”的空间发展目标,积极承担次区域中心,惠州市公共服务次中心的职能。 第十三条、产业空间布局

陈江仲恺次区域的产业空间发展框架用“飞鸟”结构进行描述。 产业发展轴--飞鸟的两翼和脊梁

以仲恺高新区为领头雁,整合周边的土地资源,带动和集聚相关的产业集群,形成以北大道、南大道等快速路体系和仲恺大道为两翼和脊梁的产业发展轴;

公共服务配套轴+城市空间拓展轴--飞鸟的“十”字型核心主动脉 公共服务配套轴:依托现状陈江镇区垂直于仲恺大道规划陈江次区域公共服务配套轴;

城市空间拓展轴:沿仲恺大道和体育路建构串接惠城、次区域公共服务中心及远景区域产业配套中心的城市空间拓展轴。

呈“十”字型的公共配套轴和城市空间拓展轴共同构成飞鸟的“十”字型核心主动脉,为两翼和脊梁提供服务、输送养分的重要载体和动脉体系。

第四章 规划布局与土地利用

第一节 空间结构

建构“一城三心,多轴多组团”的空间结构,整合各大片区的用地布局,创造融“山-河-城”为一体的整体意象,满足城市动态发展的要求。

第十四条、一城三心

“一城三心”即由“次区域公共服务中心、行政文化中心和区域产业配套中心”共同组成陈江产业新城的多元化服务中心。三心相对独立但功能互补、发展互动,并通过新120省道、体育路城市空间拓展轴和公共服务轴的有机串联。

(1)远景区域产业配套中心

远景结合城市的发展备用地,发挥陈江作为区域节点的区位优势,建设区域产业配套中心。

(2)次区域公共服务中心

依托现状镇区中心,围绕人民公园绿核和陈江河绿廊展开、以区级商贸为主体的公共服务中心。

(3)次区域行政文化中心

以梧村水库、大岭牯为生态背景,围绕区级行政办公设施,构建集行政、文化、体育与休闲游憩于一体,彰显山水特色的行政文化中心。 第十五条、多轴多组团

规划建构产业轴、城市空间拓展轴和公共服务配套轴三类功能轴线,通过三类功能轴线有机串联城市各个功能组团。

(1)“一脊两翼”的产业轴

以仲恺大道为产业发展的脊梁,以北大道和南大道快速路作为引导产业拓展的两翼;“一脊两翼”的产业轴将有机地引导和串接次区域多个产业组团—仲恺高新区、潼侨经济区、五一、平南、青沥等工业组团。

(2)城市空间拓展轴

依托新的120省道和体育路,引导城市空间拓展; (3)城市公共服务轴

依托现状的墟镇中心区,建构垂直于仲恺大道的公共服务配套轴。 (4)多组团

通过三类功能轴线有机串连城市的公共服务组团、产业组团和居住组团等多个城市组团。

第十六条、“山-河-城”融为一体的整体意象

利用陈江镇隆地区现有山、河、湿地、水库等丰富的自然资源,通过景观整合,构筑集山、河、城于一体的特色城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