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想和做》教学设计 下载本文

内容发布更新时间 : 2024/5/22 14:10:15星期一 下面是文章的全部内容请认真阅读。

6、《想和做》教学设计

南安市毓元中学 林金朗

【教材分析】

本文是语文版语文八下第二单元的第二篇文章。这是一篇议论文,篇幅比较简短,文字深入浅出,文章论点清晰,论据充分,论证严密妥当,具有很强的感染力和说服力,极具启发性,要引导学生在学习生活中学会把想和做联结起来。 【学情分析】

八年级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阅读理解能力和独立思考能力,在此基础上,学习议论文可以让他们从对论点、论据和论证的把握中,更好地体会逻辑严密的语言表达的重要性,学习运用清晰而有条理的语言来表达自己的观点,增强对事物的理解力和分析判断力。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把握题目(即论题)“想和做”中作者侧重阐述的“想”的一面,找出本文表述作者观点主张的议论句,总结出中心论点,明确“想”和“做”是紧密地联结在一起的道理。

2、了解本文是怎样“摆事实,讲道理”的,理清道理和事例之间的逻辑关系以及对照进行论证的方式。

(二)过程与方法

本文更适宜默读,在初读课文之后,引导学生概括段落大意,体会作者批评这两种态度的语气和感情。让学生发表看法,互相启发、补充,激发兴趣和思考。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总结本文在“想”和“做”的结合方面带来的启示,在学习生活中学会把“想和做”联结起来。

【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明确“想”和“做”是紧密地联结在一起的道理。

教学难点:了解本文是怎样“摆事实,讲道理”的,理清道理和事例之间的逻辑关系以及对照进行论证的方式。 【课时安排】2课时 【教学流程】

第1课时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对于“想”和“做”的关系,我们平时是否认真想过?其实,不管做什么事情,只是“空想”或一味“死做”,都不会把事情做好,想和做一定要联结起来。本文作者胡绳(当代哲学家、历史学家)针对一般人生活中时常遇到的现象提出议论题目,通过分析评述,提出上述的观点。现在,我们一起研读本文是怎样围绕想和做的关系展开议论的。 二、走近作者

胡绳,我国当代哲学家、历史学家。 三、整体感知 1、字词积累

滔滔不绝:像流水那样毫不间断。形容话很多,连续不断。 埋头苦干:专心致志,刻苦工作。

投机取巧:指用不正当的手段谋求个人的私利。也指想不付出艰苦的劳动,而靠小聪明来取得成功。

劳而无功:白费力气,却没有功效。 2、理清条理

第一部分(第1-5段):列举并评述“空想”和“死做”的具体表现,提出中心论点—

1 / 3

—想和做是分不开的,一定要联结起来。

第二部分(第6-7段):分析想和做的辩证关系,阐述怎样把想和做联结起来。 第三部分(第8段):联系学校实际,论述学生应当学会把想和做联结起来,特别是要会动脑筋。

第四部分(第9段):总结全文,再次强调开动脑筋的重要,深化中心论点。 四、合作探究

1、文中列举了几个事例?用原文概括性语言或自己归纳出来。

答案:全文列举了七个事例:A有些人只会空想,不会做事;B有些人只顾做事,不动脑筋;C人类文化怎样不断地进步的;D人怎样学会以游泳的;E有些同学很“用功”,可是不会用思想;F另一些同学能想出比较省力的有效的方法;G开会,演说,办壁报,组织班会的学术团体。

2、课文论述了什么道理?列举了哪些事例来论述这些道理的? 答案:道理之一:“想和做是分不开的,一定要联结起来,”这是通过上述事例A、B、C来论述的。道理之二:“做,要靠想来指导;想,要靠做来证明。想和做是紧密地联结在一起的”,这是通过上述第一组事例D和第二组事例E、F、G来论述的。

3、分析下面5句话在原文各段中所起的作用是“归纳”作用还是“过渡”作用。 A.第6段中“想和做怎样才能够联结起来呢?”(过渡) B.第5段中“想和做是分不开的,一定要联结起来”。(归纳) C.第2段中“也有些人只顾做事,不动脑筋”。(过渡) D.第7段中“想和做是紧密地联结在一起的”。(归纳)

E.第9段中“这样,他脑子里所有的就不断的去想,他的行动也就可以不断地得到进步”。(归纳) 五、课堂小结

本文是一篇论说思想修养的议论文。题目“想和做”是一个并列短语,提出了人类活动中密切相关的两个方面,启发读者去思考两者之间的关系。文章围绕想和做的辩证统一关系展开议论,阐明了两者如何有机结合的道理。 六、作业布置

1、抄写字词积累

2、复习课上的学习内容,整理听课笔记。

第2课时

一、复习导入

听写字词积累 二、语段精读

(一)研读课文第一部分

1、在课文1—2段中,作者列举了想和做分离的哪两种表现?并在课本上划出主要词语 明确:文章先从反面列举这两种表现,一是“只会空想,不会做事”;二是“只顾做事,不动脑筋”。主要词语:“凭空”、“滔滔不绝”、“从来没”;“根据……习惯”、“命令”、“通例”、“依葫芦画瓢”。

2、作者对这两种人怎么样评价?请用课文第3段的原话简明回答。 明确:对前一种人“瞧不起”,对后一种人“不值得赞美”。 3、课文怎么样阐述“埋头做事不动脑筋的人”不值得赞美?(请根据课文第4段回答)。 明确:课文把这种人与“牛马”进行类比,“成年累月”、“在鞭子下”、“永远不会想一想”,表明牛马不动脑筋,这正是只做不想的人的写照。

4、分析课文第5段,简述中心论点是怎样提出来的?

明确:第5 段是一个关键的段落,它总上启下,提出了中心论点。1—2句总结上文,不会用“空想”和“死做”准确地概括了上述两种表现。第3句指“空想”“死做”的害处——“不会得到进步”。第4句提出作者的主张和看法,鲜明地揭示了中心论点:想和做是不可分割的,一定要联结起来。即论述想和做为什么一定要联结起来的道理。 (二)研读课文第二部分

2 / 3

1、课文怎么样转入论述想和做怎样联结起来? 明确:课文论述了想和做为什么一定要联结起来的道理以后,进一步论述了想和做怎样才能联结起来。

2、第6节论证的思路是怎样的?

明确:第6段首先用设问句,鲜明地提出并简要回答所要阐述的问题“从实际出发”是“想和做联结起来的一条路”,要从实际出发,就必须去接近实际,就要“观察”,“还得有行动”。再举学游泳的例子来证明,反复强调“试验”即行动的重要性。用“一定要……”等句同“如果只……”等句构成正确和错误的鲜明对照,论述了学会游泳光靠观察还不够,还得靠行动的道理,从而论证了中心论点。指出行动——想——行动,循环往复,才能获得“真正的道理”,只有行动,才能证明想得对不对。 (三)研读课文第三、四两部分

1、作者提出了什么看法?举出了什么实例?最后是怎么样说理的?指出看法——“有些学生很用功,可是不会用思想”。

举出实例——“学习语文,就硬读课文”,“只读不想”;“学习数学,就硬记公式”,“只记不想”等。

简要说理——不能以旧悟新,“就是不会用思想的缘故”。 2、第9段在全文中起什么作用?

明确:第9段是总结全文,再次强调“想”的重要性。 三、课堂小结

本文沿着“想和做为什么要联结起来,怎样联结起来,在学习和实践中如何联结起来”的思路展开论证。在论证自己见解的时候,举例很重要。先举例(或列举现象)后进行分析论证,得出结论(第一、二部分);举例和说理相结合,重视分析说理,富有说服力(第三、四部分)。这样(材料与观点统一),有助于培养人们用事实证明论点的能力。 四、作业布置

1、完成课后练习 2、完成练习册 五、板书设计

列表现 ↓

为什么要联结 作评析 ↓ 提论点

↓ 途径:从实际出发 想和做 怎样联结

↓ 例子:学游泳

课内学习

学生应联结 举例

课外活动

总结全文,深化中心 【教学反思】

3 / 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