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宗镜录》三量说 下载本文

内容发布更新时间 : 2024/6/7 23:50:05星期一 下面是文章的全部内容请认真阅读。

《宗镜录》三量说

佛教认识有三量之说,在一般的说法中,皆称三量是现量、比量、圣言量。对于圣言量,有时称圣教量,有时称至教量,有时称声量,有时称闻量,有时称正教量等等。这圣言量因其使用范围太狭窄,只能在自宗之内使用,没有普适(遍)性,所以,在陈那论师时代,即开始把圣言量摄入现量、比量之内。如《集量论》中说,“量唯二种,谓现、比二量。[gx1]”陈那论师并解释说,“由所量唯有二相,谓自相与共相[gx2]”,所以只有现量、比量就可以了。对于陈那论师取消圣言量,我在《汉传因明二论》中曾经说过,“(陈那论师取消圣言量,并)不是陈那论师不承认佛陀的经典是真理,而是陈那论师认为,佛陀所教导的经典是必然符合现量与比量的,如果有虽是佛陀所教导但不符合现量与比量,那这部经肯定不是佛陀所说的。陈那论师说,即使你是佛陀所教导的,必须凭现量、比量可以证实,同时任何人都可以通过现量、比量去证明这件事的真伪。[gx3]”虽然陈那论师只说二量,但在实际应用中,直到现在仍然把现量、比量、圣言量并称三量。比如印顺法师在《中观今论》、《杂阿含经论会编》等著作中就是如此称呼的[gx4]。

对于三量,还有一种说法,是把现量、比量、非量并起来称为三量。这种说法的具体最早来源,有人告诉说是唯识中间有这说法,我找了一下唯识典籍中间所含的“三量”这个词,但没有发现明确说是把“非量”放进去的。比如《瑜伽师地论》卷十五言,“??现量、比量及与正教,建立顺益道理[g5]”,清清楚楚的是正教量。《显扬圣教论》卷六中言,“依现、比、至教三量,极善决择智所行所知事。[gx6]”这是明确地说三量中有圣教量。《摄大乘论·世亲释》在第一卷有言,“与四道理及三量不相违故名随顺。[gx7]”这里并没有明确说三量到底是指什么。在第五卷中有言,“依证、比、圣言三量,寻求其体,实不可得。[gx8]”这里明确地说三量没有非量,而有圣言量。在《大乘阿毘达磨杂集论》第十六卷中有言,“成因者谓三量,一、现量;二、比量;三声量。[gx9]”当然,这些都是在陈那论师之前的著作。在陈那论师之后的唯识著作中,最著名

的是《成唯识论》以及相关的疏记。在《成唯识论》中也没有明确地提出三量为现量、比量、非量,而且在整个《成唯识论》中根本就没有“三量”这个词。在窥基法师的《成唯识论述记》中倒是有“三量”这个词,在《序》中的“风飞三量,而外道靡旗”这里的“三量”这个词,据《成唯识论述记序释》说,指的是现量、比量、圣教量,或者是自比、他比、共比[gx10],与非量不相干。正文中出现“三量”好几次,但都是指的具体比量论式的次序第一量、第二量、第三量??。在慧沼法师的《成唯识论了义灯》卷三中,有这样一句话“有云,若开现、比、及非量三法不同,能缘之心可通三量[gx11]”。这一句话中出现了两个词,“三法”与“三量”,“三法”就是现量、比量、非量,而“三量”没有说明。在《了义灯》这句话之后又对这句话进行了批驳,说它“违《理门》说。”在窥基法师的《瑜伽師地論略纂》卷八中有言,“由三量故如实观察,谓由至教量故者??[gx12]”这也很明显。还有在窥基法师《因明入正理论疏·序》中间有言,“善穷三量,妙尽二因。[gx13]”但也没有明确说明三量指什么,倒在智周法师在《因明入正理论疏后记卷上》中明确地说,“疏三量者,现、比、至教三也。[gx14]”

在相关佛教词典中有这么几种说法:

陈义孝《佛学常见辞汇》中“三量”条,两种说法都列出来了,但没有说这说法的出处。《佛学次第统编》中列的三量是现量、比量、非量,但也没有说出处。《佛光大词典》中这二种说法都列了,只是没有说现量、比量、非量为三量的出处。(《佛光大词典》中还把《成唯识论》卷二中的所量、能量、量果也称为三量,这有点儿乱来,《成唯识论》中并没有明确说所量、能量、量果可以称为三量,《成唯识论》卷二原文是,“然心、心所一一生时,以理推徵,各有三分,所量、能量、量果别故??”)

据我对手边儿能找到的典籍的查找,明确地指出三量是现量、比量、非量的是永明延寿法师。

永明延寿法师的著作不少,我们现在能看到的有九种一百一十七卷:《宗镜录》一百卷,《万善同归集》六卷(或三卷),《唯心决》一卷,《定慧相资歌》

一卷,《警世》一卷,《心赋注》四卷,《观心玄枢》一卷,《三支比量义钞》一卷,《三时系念佛事》一卷,《三时系念仪范》一卷[gx15]。在常用的大正藏中收了《宗镜录》、《万善同归集》、《唯心决》三种,而《卍续藏经》则收录了以上全部著作。另外,据《佛光大词典》、《中华佛教百科全书》、《中国佛教》等记载,永明延寿法师还有《神栖安养赋》一卷,但这《神栖安养赋》我没见独立成卷的,在《乐邦文类·卷第五》里收的有,大正藏中有《神栖安养赋》的全文,同时还有吴越国王钱俶的《进安养赋奉制文》,在大正藏第四十七册214页下栏。

关于三量是现量、比量、非量这说法,在永明延寿法师的《心赋注》、《宗镜录》两部书中。

在《心赋注》卷一有言:

释曰,意明见分通於三量。三量者,谓现量、比量、非量。[gx16]

只不过这里并没有对现量、比量、非量作具体的解释。在《心赋注》卷三中有言:

三量明心者,一是现量,得法自性,不带名言;二是比量,比度而知;三是非量,境不现前。且山河大地是第八阿赖耶识相分,眼识与第八识相分上又变起一重相分,同与明了意识初念中率尔心缘时是现量;后落第二念意识作解之时,便成比量;若境不现前,缘过去独影境中是非量[gx17]。

这里就比前边儿有进一步的说明。在《宗镜录》中,也有明确说三量是现量、比量、非量的说法。如卷六十中言:

又,意明见分通于三量。三量者,谓现量、比量、非量[gx18]。

不过这句话完全同于《心赋注》第一卷中的话,二者重复,可以看作只是一句话、一条证据。其他地方再没有明确的“三量者,现量、比量、非量也”之类的说法了。虽然没有明证据,但暗证据还有不少。比如,《宗镜录》卷三十六有言:

……三量之中,此是何量?答:定位现量收,散位比量摄,不通非量,非正观故[gx19]。

从这句话中可以看出,三量确实是现量、比量、非量。在《宗镜录》卷五十二中有言:

古释三量分别者,第七见分是非量,境不称心故??[gx20]

从这儿也可以看出三量中间确实包括非量。卷五十三中有言:

??若有相分别,一分缘现在者通三量,一分缘过去者唯比、非二量??[gx21]

在《宗镜录》中这样的例子还可以举出一些。下边儿就看一下永明延寿法师对三量的具体论述。法师对于现量是这么说的。

若具四义即名现量:一任运缘、二不带名言、三唯性境、四无计度分别[gx22]。

这个说法中的任运缘是不刻意的意思。不带名言就表示了没有进入思维阶段。第三唯性境则说明了所对境是真实不虚的。这三条应该来说不会产生歧义,而第四无计度分别则难说,因为分别有自性分别、随念分别、计度分别三种,自性分别是识的基本属性,自性分别就是本来就在分别,若没有这自性分别则就不是心识了,但随念分别呢,现量也是不应该有的,但永明延寿法师只说了无计度分别而对随念分别没说到。不过,法师还说:

众生八识之中,前眼、耳、鼻、舌、身等五根(识),及第八识,俱缘现量,得诸法之自性,不带一切名言。又无二种:计度分别、随念分别。[gx23]

在这里说到了没有随念分别。

现量者,现谓显现,即分明证境,不带名言,无筹度心,亲得法体,离妄分别,名之为现。言量者,量度,是楷定之义。谓心於境上度量,楷定法之自相,不错谬故名量[gx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