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届高考语文一轮总复习导学案:文言文阅读(全国通用含解析) 下载本文

内容发布更新时间 : 2024/5/16 3:36:06星期一 下面是文章的全部内容请认真阅读。

①的“应”搭配对象为节拍之“节”,“应节拍”即为“随着节拍、和着节拍”,可释为“随着,和着”。②句中的“应”和“对”连用,都处于谓语动词的位置上,而“对”为“回答”之意,故“应”为“应答”。

(2)有些句子的实词还需借助句子外部语境来推断,才能上下贯通。

例如:①郦元之所见闻,殆与余同,而言之不详。②而渔工水师虽知而不能言。 ..

①句根据前文语境可知,郦道元对石钟山的命名有自己的看法,只是在观点表述上说得不够详细,由此推知此“言”为“叙述”之意。②句我们联系整篇文章的语言环境及历史背景来看,渔工水师大多文化水平较低,所以渔工水师虽然知道石钟山命名的真实原因,不是不能说,而是不能用文字记载下来。故此处的“言”应理解为“记载”,句式杂糅,应删掉。

2.语言结构推断

有些文言文句子结构整齐,讲求对仗,常常采用互文的修辞格,在同一位置上的词语意思相同、相对或相反。我们可以利用这一结构特点推知词义。

例如:①忠不必用兮,贤不必以。②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 ......

①句从句式结构来看,属于对仗,“忠”和“贤”相对,“用”和“以”相对;“忠”和“贤”同义,那么“用”和“以”同义,故“以”的意义就是“重用,任用”的意思。②句中前后两个分句意思相反,“忧劳”的意思“忧思劳苦”可推知相反的意思是“安逸享乐”。

3.语法分析推断

根据汉语语法知识,主语、宾语大多是由名词、代词充当,谓语大多是由形容词、动词充当,定语是由名词、代词充当,状语是由副词充当。根据它们所处的语法位置,推知它的词性,进而推知它的意义。

例如:①信知生男恶,反是生女好。②今以蒋氏观之,犹信。③信义著于四海。④怀信....侘傺。

①句“信”处在谓语动词“知”之前,作状语;既作状语,那么一定是副词,进而推断它为“确实”之意。②句“犹”是副词,作状语,“信”处在谓语的位置上,是动词,为“相信”之意。③句“著”为谓语动词,“信义”处在主语的位置上,为名词,故“信”为“信誉”之意。④句“怀”为动词,处在谓语的位置,“信”处于宾语的位置,所以“信”为“忠诚”之意。

4.联想推断法(根据学过的知识推断词义)

试卷上常出现一些难理解的文言实词,我们可以凭借基本实词的积累,或联想课文有关语句中的用法,相互比照,辨其异同,然后初步确定文中实词的含义。比照时可着重下面几个要素。

(1)联想课文语句

运用此种方法的前提是:对课本上学过词语的意义和用法要善于归纳总结,分类记忆,记忆的一个重要方法是多记例句,对于典型语句,一般要能做到出口成句,并对其意义、用法等特点了如指掌。这样,在遇到某个文言词语的时候,就可借助所学知识进行比照推断。

例如: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城之不拔者二耳 拔:被攻取。 .B.齐人未附 附:归附。 .

C.使老弱女子乘城 乘:巡视。 .D.齐人追亡逐北 北:指败逃者。 .

以上四句中加点实词,皆可在课文中找到与之相同或相近的意义和用法。

试题选项 A B C D 实词 拔 附 乘 北 课文例句 拔石城 怀敌附远,何招而不至 乘鄂渚而反顾兮 追亡逐北,流血漂橹 解释 攻取 归附 登上 败逃者 课文篇目 《廉颇蔺相如列传》 《论积贮疏》 《涉江》 《过秦论》 (2)联想成语推断 不少成语源自文言文,其中的字词在意义和用法上较多地保留了古汉语的特点,可借助这些成语中的意义来推断文言实词的意义。

例如:①腥臊并御,芳不得薄兮。②至丹以荆卿为计,始速祸焉。 ..

①句中的“薄”字,可借助成语“日薄西山”中的“薄”字来推断,“日薄西山”中的“薄”为“接近”之意,那么①句中的“薄”字也可用“接近”试解。②句中的“速”字,可借助成语“不速之客”很容易推断出是“招致,招引”的意思。

5.辨析词性推断

根据词语在文言句子中的位置,推知它的词性,根据词性进而推知它的实词词义。 例如:①据殽函之固,拥雍州之地。②戴朱缨宝饰之帽,腰白玉之环。 ..

①句也为对仗句,“据”与“拥”相对,“固”与“地”相对,“地”是地方之意,名词,那么“固”也是名词,据此推断“固”为“险固的地方”之意。②句也为对仗句,“帽”与“环”相对,“戴”与“腰”相对,“戴”为动词,“腰”也为动词,“腰佩”之意。

6.借助字形推断

汉语属于表意文字,对于一些词的意思可以通过字形特征来进行推断。

例如:①方其系燕父子以组。②邦分崩离析而不能守也。 ..

①句中的“组”是以“纟”为偏旁,可以知道词义和绳索有关,前边有“系”(捆绑)燕父子,由此可以推知“组”的意思为“带子,绳索”。②句中的“析”字由“木”和“斤”两部分组成,而“斤”在古汉语里是“斧子”的意思,用斧子把木头劈为两半,在结合前边“分”“离”为这些字的意思,就可推断出“析”的意思为“分开”。

7.古今比照法(以古今构词特点比照推断词义)

汉语词汇中一部分词,古为今用,但意义往往不同,最忌望文生义,“以今律古”。这里要特别注意古今构词特点,古汉语以单音节词为主,双音节词往往有其固定义项。

例如:“实欲连兵南面而王齐”中的“南面”,《现代汉语词典》有两个义项:一是指“南边”,即表示方位的“南面”,在这个意义上古人单说“南”而不说“南面”;二是古代以面朝南为尊位,君主临朝南面而坐,因此把为君叫做“南面为王”“南面称孤”等。句中的“南面”是指乐毅想谋反后为君,用的是古代的意义。在这一点上,文句中的“南面”与现代汉语是不相同的。

8.代入检验法(借助题干所给的义项推断词义)

对于选择、判断类的词语解释题,最简单的莫过于将所给的义项放入各自的具体语境中去贯通文意,解释准确而无滞碍之处者即为正确答案。

例如: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的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 A.专以射为戏,竟死。 ..竟死:竟然因此而死。 B.广之将兵,乏绝之处,见水。 ..将兵:将领和士兵。 C.青欲上书报天子军曲折。 ..曲折:指行军的弯曲道路。 D.广结发与匈奴大小七十余战。 ..结发:指刚成年的时候。

A项“竟然”表转折,显然不合文意;B项“将兵”为动宾短语,方与后文李广对部下的关爱一致;C项是说事情的复杂经过;D项正确,结发:扎结头发,古代指男子20岁束发而冠,表示成年。

解释文言实词的意义,是高考文言文阅读必考内容,要提高推断文言文实词词义的能力,只有把知识的积累和方法的巧妙运用有机地结合在一起,方能奏效。

边学边练BIANXUEBIANLIAN 阅读下面两则短文,完成1~4题。 人兽之间

状不必童而智童,智不必童而状童。圣人取童智而遗童状,众人近童状而疏童智。状与...我童者,近而爱之;状与我异者,疏而畏之。有七尺之骸,手足之异,戴发含齿,倚而趣者,...谓之人;而人未必无兽心。虽有兽心,以状而见亲矣。傅翼戴角,分牙布爪,仰飞伏走,谓..

之禽兽;而禽兽未必无人心。虽有人心,以状而见疏矣。庖牺氏、女娲氏、神农氏、夏后氏,蛇身人面,牛首虎鼻,此有非人之状,而有大圣之德。夏桀、殷纣、鲁桓、楚穆,状貌七窍,皆同于人,而有禽兽之心。而众人守一状以求至智,未可几(通“冀”)也。 ...

(节选自《列子·黄帝》)

1.下列句子中,对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状不必童而智童 状:外形 .B.智不必童而状童 童:儿童 .C.戴发含齿 戴:顶着,(头上)长着 .D.未可几也 几:希望 .答案 B

解析 B项中,“童”通“同”,相同。

2.下列句子中,对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圣人取童智而遗童状 遗:丢开,丢下 .B.状与我童者,近而爱之 近:亲近 .C.状与我异者,疏而畏之 疏:疏远 .

D.虽有兽心,以状而见亲矣 亲:受人亲近,被人亲近 .E.而众人守一状以求至智 至智:达到才智 ..答案 E

解析 E项,至智:最大的才智,最高的才能,或高才大智。

参考译文:

外形不一定相同而才智却相同,才智不一定相同而外形却相同。品格高超的圣人选取才智相同的,而丢开外形相同的,常人却亲近外形相同的,而疏远才智相同的。外形和我相同的,就亲近并且喜爱他;外形和我不一样的,就疏远并且畏惧他。长着七尺高的身躯,有手脚之分,头上生有毛发,嘴里长着牙齿,能凭借车马奔驰的,这叫做人;可是,人未必没有兽心。尽管他们有兽心,却由于外形相同而受人亲近。长着翅膀,顶着头角,长着牙齿和爪子,能在天上飞翔或在地面奔跑的,这叫做禽兽;可是,禽兽未必没有人心。尽管它们有人心,却由于外形不同而被人疏远。庖牺氏、女娲氏、神农氏、夏后氏,这些古代帝王,有的蛇身人面,有的牛头虎鼻,都不像人的形状,却有大圣人的美德。夏桀、殷纣王、鲁桓公、楚穆王,这些古代君主,外貌五官都和人一样,却有禽兽之心。一般人总是拘泥于同一外形来求得高才大智,这是不能够指望的。

瓯喻

人有置瓯道旁,倾侧坠地,瓯已败。其人方去之,适有持瓯者过,其人亟拘执之,曰:.....“尔何故败我瓯!”因夺其瓯,而以败瓯与之。市人多右先败瓯者,持瓯者竟不能直而去。 ..噫!败瓯者向不见人则去矣。持瓯者不幸值之,乃以其全瓯易其不全瓯。事之变如此!.而彼市人亦失其本心也哉! .

(选自归有光《震川先生集》)

3.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思相同的一组是( ) A.人有置瓯道旁 沛公则置车骑??道芷阳间行 ..

B.其人方去之 不以规矩,不能成方圆 ..C.适有持瓯者过 此时鲁仲连适游赵,会秦围赵 ..D.败瓯者向不见人则去矣 向察众人之议,专欲误将军 ..答案 C

解析 A项,前句是“放(在)”的意思,后句是“丢下、扔下”的意思。B项,前句是“刚要”的意思,后句是“矩形、方形”的意思。C项,都是“恰逢、正赶上”的意思。D项,前句是“假使、假若”的意思,后句是“刚才、先前”的意思。

4.下列句子中,对加点词的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A.倾侧坠地,瓯已败 侧:侧面,一侧 .B.其人亟拘执之 .

执:捉住,抓住

C.尔何故败我瓯 败:打破,毁坏 .

D.市人多右先败瓯者 右:通“佑”,袒护,偏向 .E.而彼市人亦失其本心也哉 失:失去 .答案 A

解析 A项,侧:歪倒。 参考译文:

有个人把瓦罐放在路旁,不小心歪倒在地上,摔碎了。那个人刚要离开,恰巧有个提瓦罐的人走过,那个人便急忙捉住他,说:“你为什么打破我的瓦罐!”便抢走他的瓦罐,把破瓦罐给了他。集市上过路的人大多袒护那个先打破瓦罐的人,提瓦罐的人竟在无法申辩是非曲直的情况下离开了。

噫!打破瓦罐的人假若不见到提瓦罐的便会走开的。提瓦罐的人不幸遇到了他,竟然被迫用自己的好瓦罐换了那个人的破瓦罐。事情的变化竟然如此不合情理!而那些集市上的人也失去了他们想维护公道的本意了。

考向二 文言虚词 “常见文言虚词”是指在文言文中出现频率较高的虚词。《考试大纲》列出的18个常见文言虚词明确界定了高考考查的范围,备考时应熟悉这18个虚词的主要意义和用法。 在不同的语境中,一个虚词有时意义相同而用法不同,如“与”同样译作“和、跟、同”时,既可作连词也可做介词;有时用法相同而意义不同,同样作代词时,所代对象却大不相同。所谓“理解用法”就是要辨识词性,看它是用作连词还是介词、助词还是代词等等。 且做且思QIEZUOQIESI

例3 (原文见例1)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A.晳次其别号也 吾其还也 ..

B.偶出一语,则人人自失 时则不至,而控于地而已矣 ..C.予辈皆为赋诗 为武置酒设乐 ..D.馈问亟至,一无所受 不者,若属皆且为所虏 ..[答案] C

[解析] 文言虚词要注意意义和用法,平时要记忆经典的例句。虚词的用法常常与以下几个方面有关:(1)在句中的位置,位置不同,其用法往往不同;(2)与前后词的词性有关,比如“以”,以后面是名词,以就是介词,以后面是动词或句子,以就是连词;(3)与固定短语有关。A项第一句为代词;第二句是语气词,译为“还是”。B项第一句副词,就;第二句表假设,如果。C项都为介词,译为“替、给”。D项第一句所字结构;第二句表被动。

例4 下列各句中,加点词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组是( ) A.欲一见而不能 吾尝终日而思矣 ..B.先生岂其人邪 尔其无忘乃父之志 ..C.试问徽之先生何在 君何以知燕王 ..D.告以特来候谢之意 掭以尖草,不出 ..[答案] D

[解析] A项,表转折,却/表修饰;B项,那,那个/一定,表祈使语气;C项,哪里/什么;D项,拿。

技法探究JIFATANJIU 理解文言虚词意义和用法的六种技巧 1.语境推断法

虚词通常有多种用法,要确定其具体意义和用法,必须结合具体的上下文,利用文意解题。以“焉”作例子来说明。

①“积土成山,风雨兴焉”(《荀子·劝学》)文意是“堆积土石成为高山,风雨(就会)在那里兴起”。由此可推断“焉”是兼词“于之”“于此”,“兴焉”即“在那里兴起”。

②“故为之说,以俟夫观人风者得焉”(柳宗元《捕蛇者说》)的语境是交代写文章的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