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华东师大版高一下册第六单元《十九梦游天姥吟留别》评点获奖教案公开课优质课观摩课讲课精品教案 下载本文

内容发布更新时间 : 2025/1/16 1:40:43星期一 下面是文章的全部内容请认真阅读。

高中语文华东师大版高一下册第六单元《十九梦游天姥吟留别》评点获奖教案公开课优质课教案观摩课讲课精品教

【省级获奖教案】

1教学目标

让学生理解、想象并能用语言描述诗歌中所创造的充满瑰丽想象的艺术境界,和由此所表达的诗人的情感思想。

2学情分析

学生在上学期学习了诗经中的《蒹葭》一诗和舒婷的《双桅船》,对意境的多元解读思维和方法已经比较熟悉。

3重点难点

对诗歌意境进行多元解读,理解本诗尤其是诗歌主体部分——梦境的内涵,从中探讨诗人复杂而独特的人生态度、性格特征和文化人格。

4教学过程

4.1.1教学活动

活动1【导入】总结第1课时学习内容 一、全班齐读本诗。

二、导入:上节课内容的总结。

同学们,我们上节课学习了《梦游天姥吟留别》,了解到了本诗是李白极负盛名的代表作,是他在被唐玄宗“赐金放还”的第二年,将要从东鲁到吴越,告别亲友时所写的一首留别诗。一般的告别都强调留恋之情,本诗却根本没有涉及,反而是以一系列的神奇想象描述自己将要去的那个地方如何美好,写自己梦游天姥山的仙境。快速回忆一下,我们上节课都学了什么?首先我们解读了诗的题目,根据字面理解把诗歌分为了三个层次,分别是入梦缘由——梦游历程——梦醒感慨。最后,老师还指导第一和第三节的朗读方法。今天这节课我们首先走进诗歌的主体部分:梦境。 活动2【讲授】解析梦境

三、齐声朗读诗歌第二段,注意体会其中的画面,思考一个问题:诗人花了如此大的笔墨写梦游天姥山,这是一个美梦还是噩梦?

(授课时需注意的是:美梦还是噩梦要落实到这样具体的问题中:1.哪里体会到的?美在哪里?恶在哪里?画面是什么样的特点?2. 必要的时候让学生用自己的语言描绘画面,比如(飞渡镜湖)。3. 体会诗句中折射的诗人的内心感受是怎样的?)

明确:对整个梦境的解读可以是多元的,只要前后一致能够言之成理即可。这首诗的梦境既可以解读为险象环生、危机四伏、恐怖惊异的噩梦,也可以视作李白以他艺术家的魄力,把凶险、怪异、惧怕转化为另一种美:惊险的美,壮丽的美、神秘的美。造成这样的结果,主要是作者诗歌中的很多意象本身就是多义性的,比如“迷花倚石忽已暝”既可以是作者陶醉其中、乐而忘返,也可以是前路凶险,迷失道路。“列缺霹雳,丘峦崩摧。洞天石扉,訇然中开。”既可以是预示着仙人登场的华美壮丽的序幕,也可以是天崩地裂的恐怖景象。还有“虎鼓瑟兮”老虎的表情既可以是温顺的祥和,也可以是威严无比的让人紧张。只要能解释得通即可。大家需注意的是,根据不同的美梦还是噩梦的判断,朗读时的处理以及最终呈现出来的效果也会截然不同,要读出相对应的感觉来。

四、诗人花了如此大的笔墨来描写梦境,那梦境与诗人想表达的主旨之间到底有什么关系?也就是说梦境对诗人来说到底意味着什么?

(第1课时中,已经指导过学生通过第3段理解诗歌表达的主旨,学生很容易就找到了主旨句: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表达了作者蔑视权贵、反抗黑暗现实,追求精神自由和独立人格的思想。)提醒学生:带着你们刚刚对梦境的不同的理解,结合具体的文本中解读梦境,只要能在一种见解之下解释得前后一致、圆满。都可以。

在学生回答该问题之前,指导学生通过李白自己的话,了解一下他的志向与抱负。1.“十五观奇书,作赋凌相如。”(这是李白对自身才华的评价)2.济苍生,安社稷,安黎元。(李白有宏图大志,要拜相封侯的势头,所以后来只做了一个文学侍从,他是非常不如意的。)3.大鹏一日同风起,扶摇直上九万里。(李白超拔的志向、信心)从上述PPT展示中我们可以看到,年轻时代的李白胸怀远大的政治志向,我们曾经做过绿皮书中他的《与韩荆州书》,他在漫游的生涯中结交了很多权贵,并且渴望被这些权贵推荐,并对他们极尽阿谀奉承之能事。年轻时代的李白可能并不像他这首诗中所描述的那样那么不食人间烟火。4.仰天大笑出门去,我辈岂是蓬蒿人。(李白被征召入长安,狂傲不羁,自信非凡。)5.代我尽节报明主,然后相携卧白云。(在长安受到皇帝等人的欣赏感到自己的理想快实现了,功成身退。华丽转身。像隐士一样过逍遥自在的日子。)6.功成拂衣去,归入武陵源。

李白的思想极其复杂,但是长安三年征召翰林的生活并不顺意,最后赐金放还是他人生和思想的转折点。在长安的生活并不如意,由于狂傲、自信、正直,他受到许多权贵朝臣的排挤,最后,被赐金放还,又开始了他之前的漫游与狂歌的生活。我们了解一下他思想变化的脉络,PPT展示。 学生尽情讨论对诗歌含义的理解。最后老师作总结:

要想理解这首诗的含义尤其是梦境的含义,关键问题是,理解 “世间行乐亦如此”,要想读懂象征含义,就要从“此”上下功夫。怎么理解“此”,指什么?人世间的享乐都像梦境一样,转瞬即逝,一去不复返。前面那么丰富迷离的梦境描绘,被果断地纳入简洁的总结,“世间”、“万事”都如这梦境,会消失、破灭,那我还有什么痛苦抛不开,丢不下呢?那为什么还要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呢?所以,我还是投入到自然的名山大川之中,骑着白鹿去寻仙访道,寻求自己理想中的神仙世界去吧。梦境越美好,就把现实反衬得越黑暗,越丑恶。如果是这样的话,这个梦境就代表了诗人所向往的光明自由的神仙世界。这就是以虚衬实的写法。但问题是这个“此”所否定的内容,也包括梦境中天姥山上神仙洞府的生活。并且李白从头到尾没有参与进仙人的世界,只是旁观者。既然已经否定了寻仙访道,为什么还要去“且放白鹿青崖间,须行即骑访名山”呢?这是一个问题,可以思考一下。

如果把梦境看做是李白仕途追求的心路历程,也可以言之成理。“世间行乐亦如此”,行乐,享乐,对李白而言,在现实生活中应该就是仕途的追求和宫中的生活。看一看仙境中的意象群落变幻丰富,金银之台,风之马,霓之衣,百兽鼓瑟,鸾凤御车,仙人列队,应接不暇的豪华仪仗都集中在一点上:尊崇有加。都是为了达到这个受到帝王一样尊崇的精神高度。他回忆宫中的生活,简直就是个噩梦,至今还心有余悸。作者有了这样的感悟之后,于是他摒弃一切,“梦境”成了诗人自省的一面镜子,他要维护自己独立的人格和自由的精神,就此要放浪山水,寻仙访道过隐居的生活。这样的话,《梦游天姥吟留别》就不是以美好的梦境反衬黑暗的现实, 而是这个梦境本身就是对现实的真实写照!这就是以实写虚的手法。问题是,我们如何解释,他最后在写了此诗的11年后,又做了永王李璘的幕府?不是要寻访名山、放浪山水、寻仙访道吗?怎么又出仕了?这是高中阶段我们学习的最后一首李白的诗歌,我们怎么看待这首诗中他的人生道路选择?有必要对他的思想做一些小结和梳理。

作者真的是羡慕炼丹修仙、寻仙访道的神仙世界吗?显然不是,对“古来万事”当然包括“寻仙访道”。李白是非常务实的人。正如刘熙载曾经所的那样:太白诗虽升天乘云,无所不至,然自不离本位。他是借寻仙访道,骑鹿游山,保全自己独立的人格和自由的精神。功末成却身先退, 李白怎么会甘心?他再次努力, 找门子以图东山再起, 可都无济于事。怀着深重的失落感与朋友游东鲁, 心中的郁闷不吐不快。他对过去的生活有所反思, 对未来有所交待, 于是他便托“梦”以明心迹。远离中央王朝是政治上的大失败,从现实生活来说,他无可奈何,只能接受命运的安排,在奇山异水中寻求心灵的安慰忘却政治上的挫伤。历代士人关注社会、关注人生、积极求仕。但当朝政黑暗,理想受挫时,老庄哲学中摒弃功名、鄙视权贵、追求自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