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发布更新时间 : 2025/1/9 12:26:56星期一 下面是文章的全部内容请认真阅读。
秦安长山
秦安长山,位于秦安县城南1公里处,又称南山,是典型的黄土山梁地形。山东联大陇山,自陇城镇南山偏南盘迴百余里,跨经中山、兴丰诸乡境,折西聚于县城南,又自东南出绵延百里,纵穿兴国镇、王尹乡、云山乡境,为主峰赤龙山,至西连三阳川,因之长山亦称三阳山。
秦安长山之名最早见于宋仁宗时期曾公亮、丁度编著的《武经总要》,书载静戎寨(今秦安县云山镇)修筑于北宋太平兴国年间,“在长山岭下,管小堡五”。自《武经总要》之后,历代地方史志和文献对秦安长山的地理位置多有记述。宋代记载多见赤龙山段,明代所载多说自陇城逶迤而来段,清代常见全貌之述而多异音。
明嘉靖胡缵宗撰《秦安志》曾详述其山形:
(秦安县)南二里曰长山,《武经总要》亦曰“长山”。东自陇城南山,延亘百余里,至社树平迤逦而西,至县东南翩然而集。亦曰三阳山,其山连秦州之三阳川。
后世地方史志均有记述,亦多同胡缵宗之述。其同代秦安县儒学教谕黄绪称:南山环卫。其所说,概对长山之于秦安县城的地位及其状貌做了形象说明:环亦为卫,又状其在外,环绕之貌,因其近有九龙山,故胡缵宗在《可泉歌》诗曰“九
龙鼓鬣擎长山”,又在《秦邑赋》中说“秦北割于长山”。
正是长山这特殊的地理位置,从古至今,沿山开有秦安通往他处的要道。明嘉靖《秦安志》云:“(长山)有路焉,径秦州以达于蜀。”这无疑为秦安洞开了通往外界的大门,因之,在古代秦安的商贸流通就已很发达,名镇林立,享誉陇上。长山附近有名的就有陇城镇、秦安阜、云山集等,一时间商贾云集,商贸繁荣。民国十一年(公元1922年)春,陇南镇守使孔繁锦下令修建云山至马鹿的天马公路,后有靖(远)天(水)公路自渭河北岸上山,经云山镇,沿长山梁由南下至秦安县城而达兰州。新修公路,进一步带动了秦安商贸流通的发展,从此秦安小商品市场闻名全国。从某种意义上说,长山所给予秦安交通的便利,开阔了秦安人交流发展的眼界,孕育了秦安人经商贸易的智慧,也锤炼了秦安人吃苦耐劳的品质。
长山作为重要的交通枢纽,自然成为兵家的必争之地,在北宋建国之初就是战略要地。北宋时期,长山处西部边境,为抗御西夏,宋廷在长山附近修筑了许多堡寨,赤龙山顶的静戎寨,以长山命名的长山堡均筑于此时。有关长山的战争记载最早见于《宋史·吐蕃传》:“太平兴国二年,秦州安家族寇长山,巡检使韦韬击走之。”自是始,长山就深陷在战争的漩涡中不得安宁。宋高宗建炎元年(1127年)冬,金兵分三路南下,秦陇几乎尽失,长山地界多数已被金人占领,
并成为宋金驰骋争夺的要地。其后,著名的腊家城之战就发生在长山岭上。高宗绍兴十一年(1141年)九月,宋军都统制吴璘率2.8万精兵疾进秦州,欲收复秦陇。金统军呼珊驻兵前凭长山岭,后控腊家城(今秦安县城东五公里),地势险固,进退有据。吴璘遣部夜半渡渭河跋长山,上岭列阵,发火焚珊突袭,两军在剡家湾(秦安县城东十公里)、腊家城一带展开激烈决战。金兵三阵均败,斩擒数千,降者万余。吴璘军围攻腊家城将破,宋廷驿书疾到,令引兵还河池。长山多地复为金人所据,长山及其居民复又在金军的铁蹄蹂躏之下饱受凌辱。长山因战争饱受屈辱,却也因战争配享了沉痛的荣光。民国24年(1935年)秋,红25军长征过秦安,国民党甘肃交通司令部王富德奉命率团急赴云山镇一带驻扎截击,即派王子烈带领一个连在长山革家堡、南瓦窑一带侦察阻击,红25军在城南山击退王子烈连队的阻击,王富德败归天水,红25军旋即克城北上。红军在秦安时间虽短,却唤醒了民众,播下了革命的种子。1949年11月,秦安县委、县人民政府决定将固关峡战斗中牺牲的岳成维等17名烈士遗体安葬在县城南1公里处的长山岭下,1956年正式建成“秦安县烈士陵园”, 立碑镌文“革命烈士永垂不朽”。长山也便被赋予了另一层意义。
千百年来,长山上时燃硝烟战火,历经时光洗涤,已而灰飞烟灭,战争的灼伤和隐痛却浸渗在了长山的每一寸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