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龙江省哈尔滨市第三中学2019届高三第三次模拟试题语文试题 下载本文

内容发布更新时间 : 2025/1/4 0:54:49星期一 下面是文章的全部内容请认真阅读。

黑龙江省哈尔滨市第三中学2019届高三第三次模拟试题

语文试题

注意事项:

1.答题前,先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试题卷和答题卡上。

2.选择题的作答: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写在试题卷、草稿纸和答题卡上的非答题区域均无效。

3.非选择题的作答:用签字笔直接答在答题卡上对应的答题区域。写在试题卷、草稿纸和答题卡上的非答题区域均无效。

4.考试结束后,请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上交。

一、现代文阅读(36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左传》记述:“中国有礼仪之大故称夏,有服章之美谓之华。”“衣冠文物之邦”是中华民族的荣耀,“衣裳”更不寻常。众所周知,在中国人的心目中,“民以食为天”这一古训,把人人都要吃饭这一寻常事推崇为天理,进入至高无上的信念,然而这“以食为天”的观念,若与服装排座次,仍然屈居其后,殊不见“衣食住行”以“衣”为首的排列,就充分显示服装优先的地位。 穿衣戴帽成为中国历史上国家礼制的重要内容。中国的礼制形成了一种世界罕有的社会现象,那就是服装的地位被抬高到无以复加的高度。改朝换代都要改正朔,易服色,一代流行色上升到与国运兴亡有关的高度,承载色彩的服装更不寻常。春秋战国时期,衣裳一度成为国家的代称:说我中国是“我衣裳”,改朝换代必定要变更服色等。诸多章法,不仅是国家行为,也是民间风俗,这从习惯话语中可见端倪,例如士大夫称为“衣冠”,没有功名的学子称“布衣”,绅士的“绅”源自衣带,潜心受教名为继承“衣钵”,当官的理想是“衣锦荣归”,清官的嘉誉是“两袖清风”,首脑人物称作“领袖”。以衣冠服饰表现民族气节的典故更是史不绝书,如季路垂死不忘结缨,临终也要把帽子戴正……许多佳话往往都用衣冠来体现,这说明服饰在中国不仅有遮体、保暖、观瞻的功能,还被提升为国家权力的象征、文化精英的代表、民族荣辱的标志。

在贵贱有别、职业有分的制度下,士农工商任其熙来攘往,一望而知,非农、非工、非士、非商的游民很容易暴露于众。衣冠之治即是通过服装穿戴进行社会管理,这是中国传统社会特有的维护封建等级秩序的统治方略。 古人的衣冠还承载道德教化的功能,以皇帝冕服为例,这一身衣衫最重要的是冠帽。皇冠前的十二束垂旒,称为“蔽明”,表示目不视非,有所不见:冠的左右两侧有充耳,称为“塞明”,表示耳不闻邪,有所不听。这是非礼勿视、非礼勿听的古训在帽子上的具体形象,日常用的冲天冠,两侧有向上翘的展角,象善字又称“翼善冠”。表示皇帝以身作则,一身穿戴处处表现信奉的伦理教化。

当然,还有些服饰表达了职业的理念和道德崇尚。执法的官员要戴獬豸帽,獬豸性格忠直,是非分明,是执法严明的象征。崇奉理学的士大夫们,喜欢戴的是心形冠,其造型是圆顶象征天,由八片布拼接表示八卦,大圆帽檐像太极,俨然是天干地支的太极图。

这些制作都源于一种理念,这就是明代理学家吕柟所说:“古人制物,无不寓一个道理。如制冠,则有冠的道理;制衣服,则有衣服的道理;制鞋履,则有鞋履的道理。人服此而思其理,则邪僻之心无自而入。”服此服而思其理,是古人服装制作的法则,这一法则使得一身衣衫从质料、色彩、款式、花纹无不受“礼制”的规范,被赋以天道、伦理、身份地位、品行情操等诸多涵义,成为封建伦理政治的图解和符号。

(摘编自刘志琴《衣冠之治与华夏文化》)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以食为天”的观念排座次时,排在了服装之后,显示出服装比吃饭重要的地位。 B.改朝换代都要改正朔,是穿衣戴帽成为中国历史上国家礼制中重要内容的体现。

C.中国传统社会通过服装穿戴区分百姓身份进行社会管理,体现华夏文化中的衣冠之治。 D.很多衣冠制作都源于“服此服而思其理”的法则,该法则成为封建伦理政治的图解。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文章先提出服装地位优先的问题,然后通过阐释服装承载的功能对此问题加以分析。 B.文章重点论证衣冠在我国历史上的意义,是以服装的观瞻功能和社会象征为基础的。 C.文章通过列举“布衣”、“衣钵”等习惯话语,论证了穿衣戴帽与国家礼制的关联性。 D.文章引用明代理学家的话,对古人服装制作的法则及其意义进行了较为详细的阐释。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春秋战国时“衣裳”作为国家的代称,表明“衣裳”在当时具有至高无上的地位。 B.皇冠的垂旒和充耳,寓意皇帝受到视听上的约束,该皇冠承载了道德教化的功能。

C.苏武流亡匈奴十九年仍不改汉服以坚守民族气节,表现了服饰是国家权力的象征。 D.崇奉理学的士大夫们喜欢戴心形冠,因为此种冠帽很好地体现了他们的道德追求。 (二)实用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2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4-6题。 材料一:

2018年10月24日上午,被称为“现代世界新七大奇迹”之一的港珠澳大桥正式通车运营。大桥全长55公里,集桥、岛、隧于一体,创造了沉管隧道“最长、最大跨径、最大埋深、最大体量”的世界纪录,涵盖了当今世界岛隧桥多项尖端科技,是当今世界最具挑战性的工程之一。

大桥的设计既要保障珠江口伶仃洋主航道(繁忙时候超过4000艘轮船)的绝对畅通,还要保证所在海域附近香港机场(每天1800多架航班)的正常起降。为了克服这两点,就得用沉管法建造海底隧道。这条世界最长的海底公路沉管隧道由33个巨型沉管组成,每节管道长180米,单节重约8万吨,且沉到海底40多米。

2018年强台风“山竹”登陆时它稳固屹立。能抗16级台风、8级地震,使用寿命长达120年的港珠澳大桥,获得400多项新专利,7项世界之最,整体设计和关键技术全部自主研发。这座巨大的钢筋混凝土大桥证明了中国建造创纪录巨型建筑的能力。

港珠澳大桥建成通车后,香港到珠海的陆路交通将从以前的3个小时缩减到30分钟。这项伶仃洋上的超级工程,将改写珠三角的经济版图,为粤港澳大湾区的融合建设奠定坚实的基础。

(取材于叶青等人的文章)

材料二:

港珠澳大桥海底隧道是我国首条外海沉管隧道,不仅需要在松软地基上建成当今世上最长、埋深最大的海底沉管隧道,还要在水深10余米且软土层厚达几十米的深海中建造两个人工岛,实现海中桥隧转换衔接。人工岛一边连着海底隧道,一边连着大桥,“稳”是最基本要求。如果有一点沉降或是移动,都会牵一发动全身,使隧道漏水或把桥梁拉坏。

大桥设计者们在世界范围内首次提出了大直径钢圆筒快速成岛技术。用120个直径22.5米,最高达50.5米、重达500吨的巨型缸筒,直接固定在海床上,插入海底,中间填土形成人工岛。每个钢圆筒都相当于一栋20层高的住宅楼。仅用半年时间,两个人工岛“拔海而起”,与传统工艺相比,减少淤泥开挖量近千万立方米,节约建设工期两年多,创造了人工岛建设的奇迹。

港珠澳大桥穿越广东珠江口中华白海豚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设计之初就融入生态环保元素,减少占用海域面积和施工噪声。工程建设期间,保护区管理局和建设方、施工单位联合建立了三级联防机制,培养了数以千计的“观豚员”和“海豚守望者”。来到这里,人们会看到号称“海上熊猫”的白海豚,它们每隔十几分钟就会浮到海面换气。

这两个岛是一个集多项实用功能为一体的综合体。其中包括多个行政部门的办公需求、监控、隧道救援养护等。东人工岛未来将对市民开放旅游观光项目。站在东人工岛向大桥望去,四个青铜大鼎伫立在港珠澳大桥桥头。每个青铜鼎都有它自己的名字和故事——蛟龙出海、梦缘伶仃、筑岛奇迹、海底绣花。鼎的浮雕、纹理样式都采用中国传统的元素。因为这座大桥是在“一国两制”框架下、粤港澳三地首次合作建设的超大型跨海交通工程,设计师们希望在建筑设计上体现中华文化的一脉相承、源远流长。

(取材于王晓蕾等人的文章)

材料三:

孟凡超,全国工程勘察设计大师,中国交通建设股份有限公司副总工程师,中交公路规划设计院有限公司副总经理。

与桥结缘40年,他先后主持、组织、参加完成了20多座著名的国家级特大型桥梁的勘察设计,他更是港珠澳大桥主体工程的总设计师,从工程的可行性研究到主体工程的初步设计再到深水区桥梁工程施工图设计,他运筹帷幄,带领团队攻克各种世界级难关,并将“四化”的建设理念赋予了这座超级工程,为我国未来更超级的桥梁建设开辟了道路。

在孟凡超的履历上,港珠澳大桥虽然让他名誉加身,但是这个中国交通史上技术最复杂、建设要求及标准最高的工程之一,从可行性研究到目前的建设,已经历时15年时间,仅可行性研究就长达6年。 毫无疑问,港珠澳大桥使我国的工程技术领域实现了质的提升。孟凡超曾经表示,港珠澳大桥一旦建成通车,对中国和世界以及工程技术领域的影响是具有里程碑性质的。项目完成后,将培养一大批掌握海底沉管、跨海大桥的工程技术人才,工程建设、施工、设计的水平上了一个新的台阶。

从苦难中走来,即入花甲之年,孟凡超这一代大国工程师们身上带有强烈的时代印记,他们不只拥有经验和技术积累,他们的实干精神更值得学习与传承。

(摘编自《新京报》刊文《孟凡超 超级工程背后的国之匠心》)

4.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中华白海豚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珠江口伶仃洋主航道和香港机场是影响港珠澳大桥建设的重要自然环境因素。

B.港珠澳大桥在强台风“山竹”登陆时依然稳固屹立,这一点有力地证明了大桥具备了长达120年的使用寿

命。

C.港珠澳大桥在设计建设过程中需要综合考虑环境、技术、建设工期、生态环保、实用价值等多方面的因素。 D.多次主持、参与国家级特大型桥梁设计工作的经历,对孟凡超设计港珠澳大桥主体工程起到了决定性作用。 5.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港珠澳大桥把港澳和珠海纳入一小时生活圈,会推动粤港澳大湾区的融合建设,让港澳融入国家发展大局。 B.大直径钢圆筒快速成岛技术就是用120个填满土的巨型缸筒,直接固定在海床上,再插入海底,从而形成人工岛。

C.将中国传统元素融入人工岛,彰显了设计师们在中华文化上的认同感,体现了中华文化的悠久与传承。 D.港珠澳大桥的建设规模、技术难度是前所未有的,该工程成为我国交通史上技术最复杂、建设要求及标准最高的工程之一。

6.港珠澳大桥的建成,有哪些成功的因素?它们对我国今后桥梁事业的发展有怎样的意义?请根据材料简要概括。(6分)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5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7-9题。

骑马 王力

(1)西洋的汉学家以为中国人本来是不会骑马的,骑马的艺术系从蒙古族学得。这话的重要证据自然是赵武灵王胡服骑射。真的,咱们在《诗经》里所看见的“四牡有骄”、“两骖如舞”一类的字句都只描写的是拉车的马,而不是人骑的马。

(2)但是,咱们不必讳言骑马是从胡人学来的,正像现在不必讳言飞机大炮是从西洋学来的一般,只要咱们有跟人学样的本领就好。像春秋战国时代的中国武士那样神勇,学骑马是绰有余裕的。依《左传》里说,当时中国的武士会跳上战车,甚至可以在马跑的时候跳上敌人的车辆去刺杀敌人,拿这种本领去学骑马,不是易如反掌吗?

(3)大家都知道,古代的英雄是怎样爱他们所骑的马。楚霸王的乌骓和虞姬并重,或者可说比虞姬更为重要,因为等到“骓不逝”的时候,虞姬只能陪着他徒唤“奈何”。名将有了良马,然后相得益彰。故曰:“人中有吕布,马中有赤兔。”直到现代,我还觉得一位军长骑上一匹马就格外显得威风凛凛。那种“逸势凌蛟虬”的神气决不是任何机械所能代替。假使将来战术发展到总司令须坐某种“堡垒”上阵,我在赞赏战术高明之余,仍

旧要惋惜武士不复能感受乌骓赤兔的烟士披里纯。

(4)说起骑马,会联想到西洋古代的“骑士”。只有那种任侠仗义扶弱锄强的人,才不辱没了名马。依照传说,中古时代只有“骑士”能有骑马的权利,而“骑士”又都是忠勇的人。不管它是不是事实,只这忠勇和马的搭配就够有趣的。咱们可以说,马就是忠勇的象征。

(5)文人的骑马,一般说起来.却是最可鄙的。“春风得意马蹄疾,一日看尽长安花”,这是何等浅的器量!“宣劝不辞金碗侧,醉归争看玉鞭长”,这是多么令人作呕的神情!我们读到这一类的诗句的时候,眼睛里活现出戏台上状元游街的景象:一个弱不禁风的瘦书生拿着鞭子像挥扇般地摇了又摇。这和骏马的神态形成一种极端的矛盾。马者,怒也,武也(据《说文》)。多数书生非但不能武,连怒也不过五分钟,如果他们要骑马的话,

最好择一些“驾骀”给他们骑。

(6)不过,这也不可一概而论。像陆放翁的骑马也就不凡。“桃花骏马青丝”,“射雉西郊常命中”,这种畋猎的英姿,并不亚于冲锋陷阵。也许因为他是帅府的参议,所以能有“上马能击贼,下马作露布”的豪情。必须是他这种人,才够得上说:“中原北望气如山。”才够得上说:“老子犹堪绝大漠,诸君何至泣新亭?”才够得上说:“剖心莫写孤臣愤,挟眼终看此虏平!”

(7)女子骑马自然别有风韵:然而骅骝毕竟是配英雄的,不是配美人的。除非是美人而兼英雄!昭君出塞虽也骑马,但是我想只是按辔徐行。冼夫人、平阳公主、梁红玉、秦良玉和沈云英,她们是否善于骑马,有没有良马,可惜咱们不知道。香妃的戎装画像确能动人,而且我们相信她会骑马,因为她是回部的女子。我又在北平看见摩登小姐们骑马游春,看她们那种战战兢兢的样儿,实在令人不好受。但是,抗战以后,女同胞当中却产生了

不少的阿马孙英雄,她们非但有马革裹尸的志气,而且有跃马檀溪的胆量。他们和白云观外的嬉春女士相差得实在太远了。

(8)我喜欢骑马,却不喜欢骑驴。驴子那种冒冒然的意态,只能增加人们的萎靡不振。《封神榜》里的神仙有骑狮子的,有骑虎的,有骑鹿的,有骑仙鹤的,依我猜想,都不如骑马的英雄气概。当我骑马的时候,非但不喜欢按辔徐行,而且不爱它那种赛跑式的步伐。我喜欢它飞:我爱它如天马行空;我爱它如风驰电掣。我们的土话把马的小跑叫做“小滚”,马的大跑叫做“大滚”。“小滚”只觉得颠簸不堪;在这种情形之下,骑马和骑驴并没有什么大分别。至于“大滚”的时候,就大大不同了。马似流星人似箭,你只觉得身轻如叶,飘飘欲仙,并不像一匹马载着你在走路,只像一只神鹰载着你在凌空!只有这样,你才尝得到骑马的乐趣。“小滚”的结果,会使你头昏脑涨;“大滚”的结果,会使你忘却疲劳——纵然疲劳了,也包管你夜里睡得安稳。会骑马的人不喜欢“小滚”而喜欢“大滚”,正像喝酒的人不喜欢淡酒而喜欢白兰地。不看见那些能喝一瓶白兰地的人只喝四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