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发布更新时间 : 2025/1/9 16:38:17星期一 下面是文章的全部内容请认真阅读。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汉字汉语和汉民族文化心态
作者:孙文倩
来源:《赤峰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3年第05期
摘 要:本文从汉字汉语的构成、语音、形体结构等方面论述了汉语与中华民族的“和谐”心态的关系。从文化发展变化所折射的汉字汉语在意思、构词方面的变化进行探析,从而得出结论:语言和文化是一个民族的血脉,它们相互影响,相互制约。 关键词:汉字汉语;中华民族;和谐;变化
中图分类号:H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2596(2013)05-0207-02
语言是人类所特有的一种文化现象,它不仅是人与人之间的一种交流手段,还折射出各民族不同的文化背景,以及各民族人民不同的文化心态。语言和文化是一个民族的血脉,它们相互影响,相互制约,文化的传承是语言发展的一个重要成果,而语言的变化则反映出了文化发展的过程。汉语是世界上最古老的语言之一,而且也是至今通用的使用语言时间最长的语言之一,中华民族五千多年的厚重历史民族文化就是通过汉语汉字来记录和传承的,所以中华民族的文化心态及其变化通过汉语汉字而表达得淋漓尽致。本文通过对汉语汉字的分析,剖析了汉字汉语和汉民族文化心态是怎样互为前提,相互作用的。 一、汉字汉语与中华民族的文化心态
中华民族自古追求“万事和为贵”、“中和为美”,这种中庸的传统思想,是儒家修行的法宝,由孔子提倡,而经中华民族几千年的传承发展,到现在的和谐社会,无不体现汉民族适宜、适度、不偏激、不过分的“和谐”心态。中国的建筑,例如故宫,就是对称之美的典范;中国人喜欢数字2、6等成双成对的数字,体现了中国人讲究平衡、不偏不倚的心态。 (一)汉字构成及书写方式上的“和谐”
中国的汉字构成讲究平衡对称,俗称方块字,有左右对称的,例如:米、册、天、双、坐、半、不、山;有上下对称的,例如:多、吕、出、目、曰;还有上下左右都对称的,例如:田、申、回、丰;还有很多汉字是局部对称的。从小篆要求完全均衡对称到隶书楷书的讲究汉字要有主次之分,如“夫”字,下面一横要比上面一横长,以求美观,所有汉字的演变都是以均衡对称为前提的。所以从造字法可以看出:“无论是独体字还是合体字,也不管是古汉字还是隶变以后的隶书楷书,汉字的平衡对称特性都是无处不在始终如一的。”[1]汉字的书写讲究横平竖直,最早的甲骨文,虽不像现代汉字那么方方正正,但是也有了一些方块字的雏形,到之后的小篆,一直至今,方正的字体已成为汉民族的特殊符号。方块字讲究字体所占面积大体相当,无论字的笔画是多少,每一个字所占的面积是差不多的。所以从书写方式上也体现了中华民族的“中”、“和”心态。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二)汉语语音的“和谐”
在中国古代,人们学习生字常使用两个常见的字进行反切或直拼出这个生字的读音,汉语拼音的历史可追溯到明末时期。汉语的音调有平上去入,四个音阴阳顿挫,其节奏是缓急有序,从古至今的文人墨客无不追求汉语语音所带来的这种和谐之美。我国最早的诗歌总集《诗经》中多采用四字句,语言多采用叠字,章法上多采用重章复唱的方法。例如《诗经·采薇》:
昔我往矣,杨柳依依。 今我来思,雨雪霏霏。
其中,可以很明显的看出,“昔”、“矣”、“思”,押衣部韵,“依依”、“霏霏”是叠音字。到了先秦的散文,例如《论语》中:“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始吾于人也,听其言而信其行;今吾于人也,听其言而观其行。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这些句子都讲究语句的平衡和谐。到之后的汉朝,以及魏晋南北朝,再到唐宋时期,从骈体文的发展再到唐诗宋词的韵律诗歌,汉民族文化中的和谐心态在这方面体现得淋漓尽致。例如杜甫《春夜喜雨》: 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 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 野径云俱黑,江船火独明。 晓看红湿处,花重锦官城。
其中,中间两句都是对仗:“雨”和“春”是名词对名词;“潜”和“细”是副词对副词;“野径”和“江船”,是名词性词组对名词性词组;“黑”和“明”是形容词对形容词。而“节”、“夜”都押额音,“生”、“声”、“明”、“城”都是押恩音。而其他语言却无法完整而唯美地表现出春天、细雨、润物细无声的感觉。试看英译的《春夜喜雨》: Happy Rain on a Spring Night
Good rain knows its time right; It will fall when comes spring. With wind it steals in night; Mute, it moistens each thing.
O’er wild lanes dark cloud spreads;In boat a lantern looms. Dawn sees saturated reds; The town’s heavy with blooms. (许渊冲)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中华民族过新年的对联,也无不体现中华民族的对称和谐之美,例如: 天增岁月人增寿 春满乾坤福满门 春来春去春常在 庆欢庆乐庆有余 国兴旺家兴旺国家兴旺 老舒心少舒心老少舒心
从以上分析可以看出中华民族的“和谐”心态在散文、诗歌中都体现了出来。 (三)汉语的构词构句法与汉民族的“和谐”心态
中国人自古以来就喜欢叠词,因为中国人喜欢对称美,讲究成双成对,例如:欢欢喜喜、高高兴兴、比翼双飞、双宿双栖、亲密无双、两小无猜。为了让词语搭配得更和谐,语音更押韵,类似防不胜防、精益求精、为所欲为、天外有天、日复一日,这样的成语也比比皆是。还有一些成语的配置体现了音韵的和谐优美、意义相关、结构对称的特点,例如:走马看花、枪林弹雨、排山倒海、山高水远。中国人民自古就有对和谐社会的向往,孔子在《礼记》中说过:“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鳏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孟子说的“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都体现的是人与人要和谐。唐代诗人顾况的《过山农家》中描述的“板桥人渡泉声,芳檐日午鸡鸣。莫嗔焙茶烟暗,却喜晒谷天晴”,为我们描绘了一幅和谐社会村居图。而21世纪的今天,写进党章的和谐社会理论,无不体现中国人民从古至今的“和谐”心态。
二、中华民族文化的发展变化与汉字汉语变化
随着中华民族的发展复兴,中国人民的认知心态也有了变化,而这种变化最能体现在汉语文字的意义变化上面。
例如“天朝大国”、“天子”这样的称呼的产生是因为中华民族自古幅员辽阔,物产丰富,周边民族一直觊觎要侵犯其疆土,但都被骁勇善战的民族战士们一一击退。汉民族显示了雄厚的实力,而随着中国与其他国家联系的加强,这些词语在日常生活中也很少使用了。另外,中华民族自古有男尊女卑、君尊臣卑思想,所以有“三纲”和“三从四德”即“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以及未嫁从父、既嫁从夫、夫死从子,还有妇德、妇言、妇容、妇功,这些内容在现代社会更是不可能一味地继承,我们要去其糟粕,取其精华。还有中国古代的“八股文”,是中国明、清两朝考试制度所规定的一种特殊文体。八股文专讲形式、没有内容,文章的每个段落死守在固定的格式里面,连字数都有一定的限制,人们只是按照题目的字义敷衍成文。而现在用它来撰写文章就会缺乏创新,局限于条条框框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