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化仍是国际供应链的未来发展方向 下载本文

内容发布更新时间 : 2025/1/15 22:01:27星期一 下面是文章的全部内容请认真阅读。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全球化仍是国际供应链的未来发展方向

作者:张 宁

来源:《中国经贸》2009年第19期

近日,著名的英国《金融时报》刊登题为《被颠覆的全球化》的文章,指出国际供应链发展的新趋势将是跨国制造商逐渐放弃全球供应链,而转向区域化供应链。未来制造业将从中国向东欧,拉美等地迁移,中国可能失去“世界工厂”的地位。总结起来,提出这种观点的主要依据有两点:第一,能源价格的高涨和能源供应不足使国际运输成本攀升。第二,全球制造业向中国等亚洲新兴经济体的集中,产生了“地域性风险集中,增加了系统受供应链断裂攻击的可能性”。

深入思考该报提出的两点依据。可以发现,事实上这两点根本站不住脚。第一,近两年来国际油价的高涨,与美元汇率的波动和国际金融资本的炒作密切相关,而不完全是国际石油市场实际供需的真实反映。第二,国际货物运输的成本在短期内可能受到能源价格上涨的影响,但从中长期看,随着物流产业的快速发展,新能源和信息技术的广泛应用,国际运输费用相对于生产效率的提升、以及所占商品价格的比重是逐步下降的。第三,跨国公司的供应链布局决不是仅仅考虑国际运输成本这个单一因素(这也不是重要的决定性因素),而是会综合考虑东道国的人力资源价格和素质、基础设置,产业配套能力、自主创新能力,政府扶持政策等多种因素。如果综合考量,目前以及未来相当一段时期内,中国相对于东欧、拉美等国家仍然会保持着较强的竞争优势。只要这种竞争优势依然存在,跨国公司就不会在短期内轻易调整全球产业链和供应链的布局。我们不否认随着国际能源价格的高企和环保政策的强化,可能会有一小部分企业转向区域化供应链。但全球供应链的基本格局以及中国在其中的地位,在相当长一段时间内都不会显著改变。第四,关于全球制造业的地域集中带来的风险集中。应该认识到这种制造业的转移和集中趋势,是国际分工深入发展的必然结果,是市场力量自发形成的国际产业转移(而不是某几个国家产业扶持政策造成的),这种产业转移是具有效率的,带来了各参与国生产率的提升和居民生活福利的改善,对各方都是有利的。在完全由市场决定的情况下,全球供应链的布局和制造业资本的流向形成了目前向中国等亚洲新兴经济体集中的格局,这符合效率改善原则,更多体现的是各方收益和福利的最大化提升,作为经济观察者,不能只单一方面紧盯着风险这一次要因素。

其实,供应链发展的区域化并不是一个新的概念,这只是区域经济一体化发展中的一个方面。区域经济一体化的形式由浅入深分别包括优惠贸易安排,自由贸易区,关税同盟,共同市场,经济联盟,政治联盟等,不同的区域一体化政策安排在会不同程度上促进供应链的区域化发展。讨论供应链的全球化和区域化的关系,离不开经济全球化和区域经济一体化的关系,前两者之间的关系是后两者关系的表现,后两者的关系决定着前两者关系。经济全球化和区域经济一体化是当今世界经济发展的两大重要趋势。科技进步,更多国家实行开放政策、新兴市场经济体融入世界经济体系这三大因素决定了全球化趋势不可逆转,但其发展进程却是经历着各国的政策博弈而曲折前行的。理论上讲,经济全球化将使所有参与其中的国家都受益,但在一定时期内,会存在各成员国利益分配不均衡的情况。所以WTO多边贸易谈判总会面临重重阻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力,这就为区域经济一体化的发展创造了条件,目前区域一体化目标已成为很多国家经济战略的一部分,发展方兴未艾。关于全球化和区域一体化的关系,被公认的主流观点“兼容和过度论”。而《金融时报》文章的观点认为供应链发展的区域化将颠覆全球化(其标题就被鲜明的定为“被颠覆的全球化”),这种全球化与区域化的“冲突论”在国际经济理论界已越来越多的受到批判,正在逐渐被边缘化。应该看到,区域一体化是对全球化的一种重要补充,并不排斥也不会取代全球化,而是与全球化相互融合,相互促进的、共同发展的,区域一体化不代表会出现世界经济的地区分割。全球化和区域一体化在短期内可能存在矛盾,但最终目标是一致的,即完全的全球经济一体化。区域一体化在现阶段具有其必然性,它的发展离不开全球化多边主义的组织与制度基础,区域一体化的成长也有利于全球化的纵深发展。在供应链方面,区域化只能是全球化进程中的阶段性形式。